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课-窍诀名词教证
隐藏窍诀
1
真修实证和学术研究的区别
学校里的老师教历史时,只是让大家记住:公元多少年,这个人怎么样出生;公元多少年,他离开了人世;他一生做过多少论典……完全是一种学术研究。我看过有些人写的上师传记,除了介绍年龄时代、政治背景、毕生经历等有相的东西以外,对无形的加持、无形的开悟,研究或者判断的现象比较少。我们作为佛教徒,对外在的历史背景等固然要关心,但最关键的应该是寻求内在的证悟,这一点对每个修行人来讲很重要。
2
如果觉得小说比论典更吸引人,要及时提醒自己
现在很多人业力深重,对具有加持的论典不愿意看,而以分别念编写的小说等,却视如珍宝、爱不释手,这类现象在末法时代层出不穷。
3
凡夫依靠自力难以通达深奥的佛法
当然,若没有善知识和教典的引导,凡夫人仅凭自己的分别念,很难以通达深奥的佛法,所以务必要依止具有加持力的论典和上师,这样一来,自相续才会逐渐调柔,烦恼也会得以调伏,之后才有能力利益众生。
和有上师引导带领学习的人比起来,很多依靠自力闻思的人,多年后还是兜兜转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世间一门学科尚且需要老师的教授,如此深奥的佛法,如果说不需要人教自己看书就能懂,那恐怕很多人早已成就了。
4
圣者金刚语的特色:言简意深
本论的内容通俗易懂,就算是刚入佛门的小僧人,基本上也能看明白;但若细细琢磨,其涵义又相当甚深,纵然是闻思多年的格西、法师,也有许多不懂之处,个别内容很难以解释。因此,《前行》从文字上虽然好懂,但它的意义极为甚深,越思维越觉得它深奥,这就是圣者金刚语的特色。
5
学佛不能得少为足
这部论典是华智仁波切在如来芽尊者座下听闻二十五遍后,才汇集而成的。有些人学一两部论典就满足了,这种心态要不得,学佛应该有强烈的渴求心,不能得少为足。若是世间的妙欲,你大可知足少欲,有一间房子就够了,没有必要贪太多,但是对于佛法,应该欲望越大越好。
6
上师的教言要落在纸面上
我们作为后学者,也应当牢记自己上师的教言。我曾讲过法王如意宝的一个弟子,他是巴塘的,平时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僧人,但他十多年来一直记录法王的日常讲话,哪怕是一句开玩笑,对弟子的批评,也全部落在文字上。去年法王圆寂三年时,他把这些印成一本书,大家都感觉非常稀有。以前上师在的时候,我们对很多话没太大感触,知道上师肯定会天天说这个,批评这个,但上师离开人间之后,就算是非常普通的语言,现在慢慢去思维,也能体会出甚深的密意,觉得一般人肯定说不出来。
7
修学佛法过程中,祈祷本传上师尤为重要
我始终认为,学习佛法的过程中,祈祷本传上师尤为重要,一旦上师的加持融入你心,闻思修什么法、办什么事都比较容易,不然做很多事情难如登天。因此大家要经常祈祷传承上师,愿他们的大悲智慧和利益众生的不共能力,全部融入自己相续,让自己将来像他们一样,在利益众生方面显出特殊的力量。
8
菩萨的发愿
我们唯一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哪怕粉身碎骨,生命短暂,也绝不畏惧退缩,“愿我生生世世具足利益众生的力量,拥有度化众生的勇敢之心”,这就是菩萨勇识的发愿!
9
修行要长年如一日
有些人一生中修这个、修那个、跟这个上师学、跟那个上师学,甚至遇到外道也随学他们的瑜伽,最终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这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基本修行固定下来,每天从早到晚都这样修。我自己是这样的,不过你们有些人会听,有些人不一定会听。
10
修任何法之前,要先修上师瑜伽
我们修任何一个正行引导文之前,首先都要修上师瑜伽,否则,与心滴派的传统不符合,有些人念了皈依偈就马上修正行,这样不是很好,应该先修一下上师瑜伽,强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令所修的法义融入自心,若能一直不离这种强烈的祈祷,修行必定会得以圆满,这是传承上师的教言。
11
把自己的修法长期、稳重的固定下来
我(即索达吉堪布上师)个人的话,不敢说正行方面有什么教言,但依止上师近二十年的过程中,身体好一点、心情好一点的时候,每天除了这个(前行)以外,再没有其他可修的了,不可能看到这本书有个修法,觉得比较好就试一试,看到那本数有个修法,又开始修一修。本人是在一个修行窍诀上完成一生的,诸传承上师的修行都是这样,我所认识的上师也是这样。因此,你们最好也能如此。
笔记师兄:定解B20,定解B21,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2-定解B06-005】
名词解释
意乐
(术语)意得满足而悦乐也。药师经曰:‘精进能调意乐。’玄奘译之摄大乘论中,明六种之意乐。又唯识论九、明七最胜中,有意乐最胜。三藏法数二十七曰:‘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
——(出自菩提佛学辞典)
觉受
觉就是觉悟,也就是证悟力;受,是这种体验和感受,这叫觉受。
——(出自百度搜索)
觉受是一种觉悟的感受。
——(出自《当日教言解说》第11课)
持明果位
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安住大资粮道边际者,身体还没有成熟为本尊身,心已成熟为本尊身,即是异熟持明;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身体成为澄清以后寿命得以自在,胜法位道圆满,即是寿自在持明;如果没有得到寿自在,那么在即生当中证得见道,中阴越到二地,后得起现有学双运境界,一直到十地末际以上是大手印持明,达到究竟现前佛地,即是任运持明。安住于以上四种持明地者,就是大瑜伽续的勇士勇母,也就是持明内僧众。
——(出自百度搜索)
九乘次第
宁玛派将显密宗部,分为九乘,又依其了义与不了义,分作九乘次第。愈层次先者,与后者比较,即为不了义。然而后者又必须以前者作为基础。这即是“道次第”的意义。
九乘次第的排列如次——
显宗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外密三乘:事续部、行续部、瑜伽续部。
内密三乘: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
新派(格鲁派)则不将内密分三乘,但统称之为无上瑜伽,然而却又依密法的性质,分为父续、母续、无二续。
内密三乘之所谓“内”,系相对下三部密续而言。下三部为“外”,则无上密三乘便称之为“内”。内外的分野,主要系依行者与本尊的关系而定。由于下三部密并无“本尊慢”的修法,即不修行住坐卧皆自成本尊,与本尊的关系较疏,而无上密三乘,皆修“本尊慢”,不但修法时自成本尊,即修法后,于日常生活中亦观想自己成为本尊,与本尊的关系便比较密切。此外尚有余义,暂不说及。
内密三乘,大瑜伽(Mahayoga或音译为玛哈瑜伽),以修生起次第为主;无比瑜伽(Anuyoga或音译阿努瑜伽),以修圆满次第为主;无上瑜伽(Atiyoga或音译阿底瑜伽),以修大圆满为主。但此并非机械划分。如修大圆满;亦须修生起、圆满二次第。
——(出自《密宗名相》)
无漏圣财
七圣财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一)信财,信受正法。
(二)戒财,持戒律。
(三)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
(四)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五)闻财,能闻正教。
(六)施财,舍离一切无染着。
(七)定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长阿含卷九之十上经、大宝积经卷四十二、般泥洹经卷上、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佛学大词典》
虹身成就
又称作虹化成就。
1、正等虹化:即在圆寂虹化时,肉身直接成就虹身,飞入清净刹土。
2、现前虹化:即在圆寂虹化时,以智能火焚烧异熟肉身,成就光蕴虹身。并出现了虹光、地动,彩云等等瑞相,身体缩小,或仅剩下头发、指甲,甚至完全也没有剩下。
——(出自360搜索)
金刚
(术语)Vajra,梵语缚曰罗(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罗。译言金刚。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刚石是也。抱扑子曰:‘扶南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虽铁锥击之,亦不能伤。唯羚羊角扣之,则涣然冰泮。’西使记曰:‘金刚钻出印毒。’按,印毒即印度也。梵网经古迹上曰:‘金中精牢名曰金刚。’三藏法数五曰:‘金刚者,金中最刚,故云金刚。’大藏法数四十一曰:‘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南本涅槃经二十二曰:‘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据此则知金刚为透明体。智度论五十九,说摩尼宝珠为帝释所执金刚之碎片曰:‘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斗时,碎落阎浮提。’可以证其为宝石矣。梵语杂名曰:‘金刚,梵语缚曰罗。’【又】(物名)以金刚所造之杵,名为金刚。大日经一曰:‘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即金刚杵之略名也。大日疏一曰:‘梵云伐折罗陀罗,伐折罗即是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故曰译云执金刚,今谓持金刚。’【又】(天名)。持金刚杵之力士,谓之金刚。执金刚之略名。行宗记二上曰:‘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出自菩提佛学辞典)
夜不倒单
即夜间不倒在床铺上睡觉。单,单位之义。禅宗寺院参禅打坐的禅堂,有睡觉的大通铺,求住禅堂的禅和子(即参禅之出家人)其简单的行李叫“单”。大通铺上放行李并用来打坐参禅和睡觉的一席之地,就叫“单位”。参禅之人进禅堂为的是克期取证,即求开悟,用功到一定时候,疑情生起,功夫得力,进而凝疑成团,忘却饮食睡眠,自然形成暂时夜不倒单的现象;有的人悟后很欢喜,禅悦正浓,也可能夜不倒单,在坐中继续思维整理或检验悟境,这是自然出现的,不是刻意求得的。但有些人在知见定力都尚不具足的情况下执着形式以为功夫,便强使自己在夜间坐而不卧,就可能会弄垮身体,适得其反。有人色力强健,意志坚强,练就夜不倒单的功夫,从此睡眠很少,晚间坐着休息一会就好了。但这些都和参禅开悟没有关系,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说得就是这类人。
——(出自百度搜索-新浪佛学)
狮子卧
狮子卧式即世尊涅盘时的姿势: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左腿压右腿,右手曲枕头下,左手舒伸放在身体左侧,采取这种姿势睡觉,有其深妙的道理。
原文“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入行论》
——(出自百度搜索)
光明梦境
这是梦境修法中最为殊胜的,也是最高的层次。具体修法是:睡姿依狮子卧式,全身放松,呼吸平缓……“须根将象捆金桩,长柄宝石之鎯头,用作唤醒无明眠”……遵照此等甚深窍诀,专注心间,融入明空无别的境界入睡。进入这一境界的程序是,首先在似睡非睡假寐之际,保有虚空般的体受;其次,从地融入水至识融入光明为止,也同样保持此一境界……这样,完全进入“沉睡”状态,但没有一丝梦迹,处在彻底的光明境界。
这个修法成功的标志是,从表面观察,面部表情警醒清明,没有昏睡鼾声……修行此法若能成就,则在中阴阶段基光明出现之际,能立刻予以识别……
——(具体内容可参考丹增嘉措活佛著的《探索梦的奥秘》相关章节)
教证
1、在《窍诀金钥》中赞叹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p52
【它圆满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
2、华智仁波切:“九乘佛法皆居此。”p52
【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
[九乘]西藏佛教宁玛派主要教义之一,指修学的次第。
即(1)声闻乘,(2)缘觉乘,(3)菩萨乘,(4)作密,(5)行密,(6)瑜伽密,(7)大瑜伽密,(8)无比瑜伽密,(9)无上瑜伽密。
——出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3、《普贤行愿品》:“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p64
文殊师利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他具有勇猛的大智慧 (文殊菩萨智慧的勇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抉择万法本性,二是以智慧的光明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这样以空性智慧饶益众生就是大悲心的体现。),普贤菩萨的智慧和行为也是如此,我今天回向一切善根,愿跟随他们尽未来际恒常修学。
前面的偈颂讲到了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什么此处又讲到二大菩萨呢?因为前面是从发愿角度随学二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而这里是从回向善根角度随学二大菩萨。
——出自《普贤行愿品》讲解第9课
笔记师兄:定解B20,定解B21,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2-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