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六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庚一、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二、稳重。
1、稳重之含义。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2、稳重之功德。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3、不稳重之过失。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4、归摄妙慧与稳重之义。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
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辛三、有愧。
1、有愧之含义。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2、无愧之过患。
(1)总说无愧之过患。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2)无愧者具过患之理。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3)分说无愧者之行相。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1)【行相1】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报恩。
2)【行相2】对作害的仇人没有追踪。
3)【行相3】不论做什么事都一片茫然。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1)【行相4】受到恶语中伤、诽谤讥毁却毫不顾忌、在乎,认为理所当然。
2)【行相5】不愿听从对自己有利的语言。
3)【行相6】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
泄露极为隐秘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1)【行相7】随便泄露秘密。
2)【行相8】令信赖自己的人心灰意冷。
3)【行相9】对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一律不在乎。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1)【行相10】对世出世间善理没有欢喜心,不愿依止善知识。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2)【行相11】乐与种姓下劣者、恶行者、愚人打交道,做疯狂下劣之事。
庚一、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二、稳重。
1、稳重之含义。
于自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
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1)【释义】对所选择的道路不退失信心,并对信赖自己的人始终坦诚相待、从不欺惑,这种人可谓稳重者,在人中是最殊胜的。
2)【行相1】通过智慧认定自己的所行之道后,永远也不会退转。
▶ 应取:依靠深深思维,选择了大乘佛法,在这个道路上,对自己所学的法和所依止的上师,哪怕是舍弃生命,也不能轻易舍弃。
▶ 所断:今天趋入大乘佛法,明天觉得这个不太殊胜,又改学另一个法门。
3)【行相2】对依赖、信任自己的人,不管受到多大的困难和痛苦,都要坦诚相待、不欺惑。
▶ 应取:如佛陀在因地时即使舍弃生命,也愿意帮助别人。
▶ 所断:一旦遇到更好的对境,就把原来所承诺的全部抛之脑后。
2、稳重之功德。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严,
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
1)若身体稳重如狮子,则不会受到他人的随意欺辱,且具备大威严,令大家都害怕。
2)语言稳重者,说话就像仙人的谛实语,一般不会随意开口,一开口就是真实语,没有狡诈欺诳的成分,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
3)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
3、不稳重之过失。
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
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1)身体不稳重者,就像是掉了双角的牦牛,一定会遭受众人欺侮。
2)语言不庄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3)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
4)身口意不稳重者,不要说学佛,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以维持。
4、归摄妙慧与稳重之义。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
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
【释义】如果具足无误取舍的智慧,身口意能安住于稳重的善道中,则已扎下了殊胜的世规如意妙树之根。
辛三、有愧。
1、有愧之含义。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
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1)【释义】什么才是有愧者呢?就是对世间极为下劣之事,生起极大的忧愁和厌烦之心。有了惭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会庄严身体一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会增添光彩。
(2)【分说】:
▶ 若是在家人的话,对世间上不如法的行为兴趣索然。
▶ 如果是一个出家人,则非常不愿意违越戒律。
2、【总结】倘若始终有正知正念,知道某些行为当做、某些行为不当做,这就是所谓的有愧者。
3、无愧之过患。
(1)总说无愧之过患。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
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释义】比如在成千上万人的大庭广众中,有个人全身沾满不净粪,到处裸体奔跑,人们会觉得他精神不正常,并替他感到羞耻。但比较而言,这并不是特别丢脸的行为,无愧者才是最值得羞耻的。
(2)无愧者具过患之理。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
无愧沐浴不得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释义】若身上沾满不净粪,到清澈的小河里就能洗净。但一个人若做了无愧之事,即使他天天沐浴,也洗不掉心灵深处的垢染,纵然穿的衣服再华丽高贵,身上的装饰再价值连城,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歧视,他的头在众人中永远都抬不起来。
(3)分说无愧者之行相。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1)【行相1】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知报恩。
【释理】在这个世间上,不管对你有什么样的恩德,无论是养育之恩,还是教育之恩,都应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
2)【行相2】对作害的仇人没有追踪。
【释理】虽然在“沙门四法”中,修安忍是菩萨的正道,但对坏人进行惩罚,使其改邪归正,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开许的。如果对好人不赞叹、对坏人不呵斥,什么表示都没有,这样的人也是无愧者。
3)【行相3】不论做什么事都一片茫然。
【释理】有些人没有修成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分别心一样,帮助他也无所谓,损害他也无所谓。这种人跟裸体者没什么差别,好坏善恶一律不分,整天迷迷茫茫的。若要做一件事,必须有头有尾,有方向、有着落,假如漫无目标、随随便便,这就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4)【行相4】虽然受到恶语中伤、诽谤讥毁,但却毫不顾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对恶语毫不在乎的人,也是无愧者。
【释理】这种人并不是安忍心修得好,对诽谤和赞叹没有差别,而是人格太差,别人说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一点志气和德行。
5)【行相5】不愿听从对自己有利的语言。
6)【行相6】对善妙的德行不希求。
泄露极为隐秘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7)【行相7】随便泄露秘密。
【释理】此处并不是从密乘戒方面讲的,而是指世间的秘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讲。
8)【行相8】令信赖自己的人心灰意冷。
【释理】《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经常讲:“凡是依靠我的人,我以生命担保不舍弃他。”所以不管是什么人,贫困者还是富裕者,只要一心一意地依靠你,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而不能出卖他、陷害他。否则,这就是没有良心的人。
9)【行相9】对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一律不在乎。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10)【行相10】虽然已听闻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的教言、高僧大德的善妙之语、上师的谆谆教诲,但却不生欢喜心;对世间的传统文化,如孔孟之道等行善积德的道理,也一点兴趣都没有。从来不愿依止有学问的善知识、具法相的上师或前辈长老,平时接触的都是不三不四的人。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11)【行相11】不愿亲近行持善法的善知识,却喜欢跟种姓下劣者打交道,或者与偷东西、邪淫、黑社会的人交朋友,做各种疯狂下劣的行为。
【守持戒律之重要性】
①【教证】麦彭仁波切说过:“假如你觉得自己缘分不够,实在是无法守持戒律,那还俗当个在家人比较好,这样对佛教也少一份危害。”
② 学佛不能离开世间和出世间的基本轨道,否则,修行的火车不会到达目的地,而且一定会出事的。
③ 大家应该观察自己,以前假如做错了,应该默默地忏悔,发誓不再重蹈覆辙。
从身、语、意三方面理解稳重:
身体稳重的人具备威严,令人敬畏;身体不稳重者则遭受众人欺侮。
语言稳重的人一般不会随意开口,一开口就是真实语,没有狡诈欺诳的成分,人们听后也会非常信任、欢喜;语言不稳重者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就像乌鸦一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
性情稳重的人就像如意宝一样,依靠他的证悟和智慧,能给当地众生降临所欲求的东西,满足自他的一切愿望;性格不稳重的人,就像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浮不定,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以维持。
【三世诸佛】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佛学大辞典】
【闭关】
禅林之语。闭居养道念也。禅余内集曰:“闭关守寂。”又曰:“闭关学道。”【《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