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离幸福很近•金钱,到底有多值钱》学习笔记 返回

《离幸福很近•金钱,到底有多值钱》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修行人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总说:修行与生活中如何运用。

 1、有钱:可以做钱的主人,运用于修行、慈善,利益更多的有情;

 2、无钱:知足少欲,清静修行。

二、分说:阐述金钱的功德与过患。

 1、金钱的本质;

 2、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3、钱财运用好的功德。

三、结语


重点分析


一、金钱的本质


1、本质属于中性:不善不恶、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 比喻:《钱本草》里以草药为喻,用好了就会治病救人,用不好反成毒药害人;

▶ 世间角度:

 ▫ 愚蠢者不知它本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

 ▫ 智者深知过患无穷不会耽著;

▶ 现代经济学角度:

 ▫ 威尔逊认为:金钱能带来快乐、幸福,带来希望;

 ▫ 哈克认为:过于执着,钱的丑恶能把人们引向深渊,引向地狱,引向罪恶。

 

2、躬行中道,不堕两边。

告诫修行人智慧取舍:做到法融入于心,不堕两边;

▶ 内心见解:看破、放下、身心自在获得解脱道;

▶ 实际行持:做钱财的主人不要被利益所牵引。

二、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


1、若无智慧,则易被钱财束缚。

【教证】

▶ 华智仁波切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

▶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钱财越多痛苦越多,就如龙王的头越多遭受热沙的袭击就越多一样。

▶ 人们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暖;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可以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小结:通过现象看本质,观察钱财带来的弊端。


2、心灵空虚与两级分化日益严重。

▶ 经济发达之前:人们知足少欲,平静、安宁、快乐;

▶ 经济发达之后:人们表面上挥金如土,却掩不住内心的痛苦;

▶ 有钱人:东北游客海南三亚享受总统别墅除夕之夜浪费钱财13万;

▶ 没钱人:吃不饱、穿不暖,读不起书,生活艰难;

▶ 原因:人们不互相帮助的原因是什么呢?金钱观念不正确,有钱人挥霍为己,当今社会的悲哀。


3、身心世界将饱受痛苦的煎熬。

▶ 作为修行人应智慧观察并分析:

▫ 金钱对于整个社会到底带来了什么?

▫ 金钱就能给我们带来今生、来世的幸福吗?

▶ 举例:

▫ 和谐的家庭因为钱财之争而导致分裂,甚至冷战、热战、不和睦;

▫ 蒙牛集团标语:“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喜剧和金钱没有关系,悲剧却和金钱息息相关。”引申佛教:有漏皆苦之因。


4、贪执钱财,必定堕落。 

积累财物生贪念,临死刹那堕恶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下贪著利往生。

【公案】一位比丘因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之恶趣。



三、钱财运用好的功德


1、积财有方,用财有术。

 ▶ 世间人:理财四分善取舍。

 ▶ 修行人:行持善法积资粮。


2、践行慈善,和谐社会。

【公案】

▶ 古代范蠡三聚三散布施众。

▶ 现代首富慈善社会利他众。

  小结:我们应恒时持有行持善法的心。



本课难点


👉 作为修行人应视金钱如何取舍呢?

▫ 应该有正确的金钱观,应该随缘对待:有金钱的因缘就应用在慈善善法方面;没有因缘,不必苦恼。慈善是心,没有财物的执著,清静修行,利他利众。

▫ 知足少欲,积功累德;

▫ 做金钱的主人:以此积累功德,放生、供灯、助人,以小善而行之;

▫ 勿作为奴仆:房奴、车奴,被金钱所控制,痛苦无期烦恼重。

 

👉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虽然世间事物表面绚丽多彩,然就如叶子上的露珠般瞬间消失,所以我们没有将拼命积累的财产,用在上供下施等积累资粮方面,那对自他没有真实利益。


名词解释


【出离心】

离三界苦,求涅磐乐。【《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有漏皆苦】

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随喜】

见人之善事,随之欢喜之心也。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过患】

过咎与灾患。【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摄受】

又曰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胜鬘经曰:“愿佛常摄受。”唐华严经二十八曰:“普能摄受一切众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亲身接受教化弟子。【《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阿赖耶】

又作阿剌耶。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