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02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02 * 阅读参考


1


闻法过程中,如何行持六度?

布施度: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设坐垫、供养蔓茶罗和鲜花等;山下的道友在共修道场,打扫道场、摆设五供、铺设坐垫、购买添置共修用具(如转经轮)等,都属于布施度。如果条件不具足,真心的随喜、偶尔供养殊胜的供品或者力所能及的给共修道友提供饮食等,也属于闻法过程中的布施行为。

持戒度:即遮止闻法过程中不恭敬的行为举止。

安忍度:一方面,在闻法的过程中,不害众生(包含蚂蚁蚊虫在内地一切大小含生);另一方面,安忍闻法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如不畏寒暑、路途遥远等),以欢喜心闻法。

精进度:断除对上师和正法的邪见,满怀诚挚的信心和欢喜心听闻佛法。

静虑度:闻法时,心不散于他处,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谛听。

智慧度:通过闻思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损减,另外,闻法本身即是积累智慧资粮,可以遣除无明,增上正法的解脱智慧。


2


尽管发心与行为次第种类有许多,但在此次传讲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时,必须与最初发心重要,中间积资重要,最后发愿重要相联系来进行宣讲。

发心和行为次第种类有许多,比如《大圆满前行》中讲的发心和行为,发心分为大乘的广大菩提心之发心和密乘的清净见之发心,行为分为所舍之行为(即“三垢、六过、五不持”)和所取之行为(即具足六度,依据华严四想,以及具足其他威仪)。

此次传讲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时,必须与最初发心重要,中间积资重要,最后发愿重要相联系来进行宣讲。往生四因指的是,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整个《极乐愿文大疏》以往生四因为框架展开宣讲。


3


听闻殊胜的佛法时应具清净发心。

①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到,如果没有调整好发心,哪怕听闻殊胜的大中观或者甚深的密宗见解,也有可能堕入恶趣。

②依清净发心可以转凡成圣,也可以获得人天福报,甚至可以堕入恶趣。

以比喻说明:殊胜的佛法如同一部好车,车子开往哪里取决于司机,如同闻法时的发心,可以开往康庄大道,如同转生善趣,也可以开往悬崖,如同堕入恶趣。

遣疑:既然不如理的听闻佛法会堕入恶趣,那干脆不听闻的好。

仍应听闻佛法。一方面,虽然不如法的听闻能让我们暂时堕入恶趣,但很快就会获得解脱;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没有听闻佛法,所以才不知取舍,导致堕入恶趣,故而更应该听闻佛法。


4


闻思佛法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①‘应先观自心’,意思是首先观察自心,断除竞争、嫉妒、傲慢等不善的发心以及不思善不思恶的无记的发心,调整为善的发心。

②‘安稳如理行’,意思是以安定的、稳固的、平等的心态如理如法地行持佛法。


5


讲法者要明确两点:第一,不能泯灭正法的价值,第二,所讲之法应当对众生有利。

①如果对上师和正法不但没有恭敬心,反而生邪见,甚至产生敌对的心态,那在这种人面前不能宣说正法。

②如果抱有“得不得法都一样”的心态,对这样的人也不能传授佛法。

③讲法要应机施教,对于具有恭敬心、信心、欢喜心的具缘者,要对其讲法;而对于不具缘者,需要利用善巧方便饶益他(例如通过念佛号、三宝名称或者咒语等为其种下善根),不可过分强求,避免因为自己的不善巧不随顺使其对佛法生邪见。


6


修行人与世人相处之道。

尤其是和家人相处时,不要过于紧张,始终怀有一种‘我的戒律、信仰、观点等不容任何人有丝毫侵犯’的强硬态度,归根到底,这也是一种我执较重的表现,应该随学高僧大德(如上师)以随顺包容的心态和灵活善巧的方式与世人交往,让人感到包容慈悲,心胸宽广,而非拒绝一切。


7


佛的自性是法身,包括教法和证法。

教法指的是三藏十二部,证法指的是相续中真正生起佛陀所讲的慈悲与智慧。真正能让众生得解脱的是佛陀所宣讲的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恭敬佛陀的色身,更应该恭敬佛法,依靠法的力量才让所有有缘的众生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解脱利益。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01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