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70 | 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就是唯一的如来法身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70 | 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就是唯一的如来法身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07


传讲时间:2015. 7 .1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丙二、皈依时间: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时间亦随意乐转,下面讲皈依的时间。从今天开始皈依,一直持续多少年、多少时日,这个时间也是随着我们的意乐和发心而有差别。

小士后世乐果间;如果你是小士道,你的皈依会一直持续到后世的乐果之间——人天的果报现前之前一直存在。

比如说,你为了获得天人的果位、为了成为富贵的人而皈依,那么一旦得到这个果,皈依就已经过期了、没有了,因为你原来就是这样发愿的,所以皈依时间的延续也是随着你的意乐而定。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如果你是中士道,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为了获得自己的解脱而皈依的话,那你中间可能要经过生死,最后在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你原来皈依的时间也就到此为止了。

或者按小乘的说法,人有漏的身体是戒体的所依,《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人死的时候,戒体也已经没有了。所以,中士的皈依暂时是到死亡的时候,究竟是到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时。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殊胜的大士、上士道的皈依是乃至菩提间,在获得“无量智慧”——佛陀的智慧之前,皈依的戒体一直不会消失。

所以,如果你前世是发菩提心而皈依的,那你即生当中不一定要皈依。比如说,你前世是某某大德、某某居士,那个时候在某位大乘善知识面前已经发过愿:“我要生生世世皈依佛陀、皈依法宝、皈依僧宝。”那这样的戒体,在这一世乃至将来一直不会消失。所以从时间上讲,大乘的皈依跟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的皈依戒是像小乘的戒体一样,到这一生结束为止”,而《文殊师利问经》中说过:“发誓至菩提,归依于三宝,受持十种戒,亦誓至菩提。”发誓皈依的时间是直至菩提间,皈依的对境是三宝;发誓受持十种戒律的时间也同样是直至菩提间。

所以,大乘佛教基本的思想和理念应该是非常相同的——大乘的皈依、受十戒、修六度以及做很多善事,发一次誓愿就可以。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每一个人一定要发大乘心。《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过,发大乘的心,乃至菩提果之间一直不会耗尽,而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这个是很重要的。

拓展内容

《入行论》:“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因此我们要懂得什么呢?如果发了大乘菩提心,那么乃至生生世世,这样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很重要。否则,随着人身体的灭尽,皈依戒也就灭尽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以大乘菩提心摄持的皈依戒和没有以大乘菩提心摄持的皈依戒,有很大差别。

可能你们以前没有这样想过,很多人都是这样讲的:“噢,我是要皈依佛陀,以前从来没有皈依过。”但是你怎么知道你以前没有皈依过呢?也许你前世确实皈依过,如果你前世是以菩提心摄持来皈依的话,那即生当中不皈依也是可以的,因为你已经有了从前世延续下来的皈依戒体。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按照《心性休息》里面的内容弄明白。

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

丁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

下面讲皈依的对境,有总说共不共的皈依对境和别说因皈依的对境。关于皈依境,这里有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差别。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字面意思是说,一切皈依的对境分为两种,一种是共同的因皈依对境,还有一种是不共的果皈依对境,即有因皈依的对境和果皈依的对境这两种。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那么分别怎么样皈依呢?显宗当中因皈依的对境是佛宝、法宝、僧宝,暂时来讲,我们要依靠佛法僧来完成解脱的重大使命;果皈依的对境是最究竟的佛果,即法身果位——佛色身的究竟是法身。

密宗当中因皈依的对境,是各个仪轨、坛城里面所讲到的本尊、佛陀、佛法、僧众,包括得地的菩萨;密宗当中果皈依的对境,就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法身的本体。

那么密宗是怎么样因皈依呢?我们如果要真正认识、达到自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现前自心最究竟的自然本智的话,就要依靠修行各种坛城的三宝所依,这是因皈依的方法。

最后按照密宗不共的窍诀,安住于自心本来面目的境界当中,能现前自性法身的话,这就是果皈依的方式。

因皈依和果皈依,可能很多人不一定很懂,但是这个很重要的。有些人觉得:“啊,皈依是很简单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可以了。”显宗当中会这样讲的。但是显宗里面所讲到的皈依,在密宗当中只是一部分的皈依。这里也讲了,因皈依是发誓皈依因,果皈依是发誓皈依果。

显宗成就许他时,也就是说,显宗承许获得最究竟的果位是在其他时候——“我现在好好地皈依,再过三个阿僧祇劫以后,我会获得佛陀的果位”,他是以这样的目标而皈依的。

密宗成就今自心,密宗承许在今生当中可以认识自己的心,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是佛,除了自心以外没有别的佛。

显宗与密宗,最究竟的意义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在说法和抉择方式上面,因皈依和果皈依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办一个皈依证是比较低层的皈依。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因相乘(即显宗乘)当中宣说的这个道理,实际上只是跟密宗的皈依名称相同,它只是密宗皈依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很完全。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显宗里面并没有提到对自心的皈依。

实际上,显宗到最后的时候,也讲自心就是证悟、自心就是觉悟,自心觉悟的时候已经到达了皈依的最究竟。《宝性论》当中也讲了,暂时的佛宝、法宝、僧宝都有一种欺惑性,并不是很究竟的。那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如来法身。而如来法身是依靠自心的力量而现前的,不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

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皈依当中的果皈依是很重要的。《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类,悉应自观察,自身如来藏,皆是三归依。”我们自己的心是如来藏,其实显宗里面也是有这个道理的。《大般涅槃经》里面说,一切众生类都应该观察自己,此时就会发现,自身的如来藏“皆是三归依”,实际上它是真正的皈依,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懂得这样的道理,那皈依并不是很究竟的。

所以,我们在宣讲果皈依和因皈依的道理时,很多人应该好好地去了解一下,否则,二者的差别确实分不清楚。虽然这个道理在密宗里面讲得更殊胜,但是我刚才讲了,《大般涅槃经》里面也讲“一切众生类,悉应自观察,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观察自己,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自身如来藏”,即自身当中、自心当中就有如来藏,而且如来藏“皆是三皈依”

其实《涅槃经》跟密宗比较接近,是很高的一个法,因为佛在接近涅槃的时候,对最高的第三转falun的教义讲得比较清楚。因此,《涅槃经》《苏悉地经》《无垢称经》(也叫《维摩诘经》),这些经典里面讲的跟密宗比较相同。

所以在座的各位,你对密宗不了解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千万不要轻易去诽谤,不然可能会造下非常大的罪业。尤其是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密法和密宗,可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地诽谤过一些密法的教言、密宗的大德以及密宗的佛像等,其实这些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经庄严论》中也讲过,有些甚深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我应该默默地发愿:虽然我现在对如来的很多甚深境界不能通达,但我不通达的不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我的智慧非常有限。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但实际上并不是非常有智慧的,再加上对密宗和显宗的一些甚深教义不是很了解,可能连几部论典都不会背诵,让你讲的话也讲不透彻。这样的人,你有没有资格评论或者评价其他的宗派和教义?

所以,随意地开口直接诽谤密法、诽谤一些教法的话,过失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也是没有的。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一个是造五无间罪,一个是谤法罪,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己一定要皈依三宝。

拓展内容

《佛说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如理皈依


在皈依三宝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噢,我只皈依佛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法宝,各种各样的经函,我也看不懂,也不用皈依;僧宝我也没有必要皈依,我看现在的僧众有各种各样的,我对他们没有信心!所以我一心一意地只皈依我的佛陀,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皈依。”

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皈依三宝其实有不共的力量。《大车疏》里面也讲了:所皈依的佛宝,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所皈依的法宝,有教法和证法,我们后面还会讲的,教法和证法都要皈依;所皈依的僧宝,有大乘僧众和小乘僧众,有得果的圣者僧众和没有得果的凡夫僧众,凡夫僧众当中也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四个以上受比丘戒的人叫大僧众,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和优婆夷叫小僧众。我们原来也讲过,《心性休息》里面说,居士也是福田、也是众生皈依处。所以没有皈依的人,你们也可以把居士当做皈依的对境。

包括我们佛学院,开法会或平时的供斋,居士也跟其他僧众一样,可以接受一些供养、供品、斋饭。我们今天讲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内容当中也会讲到,居士是小僧众。“僧众”不一定全是出家身份——对善法有一定的兴趣、意乐的群体可以叫做僧伽,而这个定义也有一定的界限,受了居士戒以上的人实际上是符合这方面条件的。

因此,从广义上讲,皈依三宝的人属于居士,因为有三皈五戒。最好先受三皈依,然后受持五种戒——如果能圆满五种戒的话,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居士,如果不能圆满五种戒,能受持其中一分戒也可以。其中皈依三宝是基础,他的相续当中要有“我从现在开始皈依三宝”的想法。发自内心皈依三宝的话,从此之后,你也已经成了真正的居士。所以,居士有只是皈依三宝的,还有又受五戒的,有不同的层次。

总之,严格来讲的话,僧众是指戒律里面和其他论典里面所讲到的僧众;但从广义上讲,或者从另一方面讲的话,居士以上都可以属于僧众。

那为什么要这样皈依呢?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来讲,其实他们相续当中的善,也是值得人天所有众生皈依、皈命和依托的。因为善的力量——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叫做“正能量”——不管什么人,只要相续当中有,都值得大家恭敬、随喜。

事实上也是这样,某个团体当中有一个好人的话,这个好人的力量,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给大家创造一种快乐;如果一个人心坏的话,就会给大家带来一种痛苦。而皈依三宝和受持戒律的这些人,心里一定会具有一种善法,所以要皈依的时候,皈依三宝很重要。

以前提婆达多因为造了三个无间罪: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后来他就堕入地狱当中,当烈火燃烧身体的时候,他感到非常难忍。原来他认为因果都不存在、佛陀说的全是骗人的,而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相信了,于是他说:“我发自内心地皈依佛陀!”(其实,我们发自内心地皈依佛陀或者祈祷佛陀的时候,佛陀就会有形或无形地现前,来解脱你的痛苦。)这个时候佛陀就现前并告诉他:“你光皈依佛不行的,还要皈依法、皈依僧,以后你才可以解脱痛苦。”然后提婆达多又再三地说:“我发自内心地皈依法,我发自内心地皈依僧。”他皈依了三宝之后,佛陀就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缘觉,叫做具骨缘觉。”

而有些人说:“我只皈依佛,对法也不太想学习,对僧人也没有什么信心,所以不皈依。”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我们心里面有一种善的种子或力量,这个是皈依。有一部分人认为,阿罗汉也好、出家人也好,他们的身体都是有漏的,所以不是皈依的对境,而应该皈依无违道法的善心,也有这样的说法。而所要皈依的法其实是教法和证法,谁具足这些我们就应该皈依谁。就像一个人要离开一个恐怖的地方,就要寻找一个比较可靠的人引路,这是明智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三界轮回的苦海当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渡越的,需要像佛陀一样的引导者;光有佛陀一样的引导者也不行,佛陀令我们解脱的最好方法就是传法,我们要依靠他的法来寻找解脱;这个时候,独自一人还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僧众的力量——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相续当中真正有佛法的人,我要皈依他们,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有一种力量。

我们不要认为皈依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其实在世间当中,希求任何一个思想或真理的时候,也有一种皈依。比如说,在一个学校里面,教育的精神要传递给人,那这个教育是谁掌握的呢?是老师掌握的。老师掌握的话,是不是老师的身体很重要,老师的身体要特别漂亮呢?也不是,是他所讲的课很重要。讲课光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就可以吗?并不是。还要有老师和学生的团体。有了这些综合的因缘,我们才会把学习完成、把教育的精神传递。这其实也是依靠人、依靠心灵、依靠法本,还要依靠其他一些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的。

因此,对于皈依真正的含义,我希望大家从正面来了解,这也是很重要的。

颂词背诵打卡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温故而知新


69课-70课


【知识类】

1、请按照显宗、密宗的不同说法解释因皈依、果皈依。

2、因皈依中,皈依之人有哪三种?他们的皈依戒分别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3、有些人认为:“只需要皈依佛宝,不必皈依法宝和僧宝。”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修行类】

1、依止善知识和皈依有什么先后次第?若未遵循此次第,在修行上会有什么过患吗?


【生活类】

1、为什么三宝是真正的皈依处?你打算如何劝别人皈依?

2、皈依三宝的居士是否属于僧众?了知此理后,你打算如何对待周围的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