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观宗学社二年|《影尘回忆录》/ 连载023
倓虚大师的传奇一生
No.023
3.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修止观像用斧凿凿壁一样,譬如一个人被囚在屋子里,里面黑漆漆的,一点光也透不进来。这时人们为了想得自由;想看到光明,认为非把墙凿破不可,于是慢慢用斧凿一下一下的凿。他凿到的地方,就等于是止,凿的时候就等于观,凿出的孔洞,就等于是止观的成效。实际上当他一下一下开凿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出孔洞的时候,出孔洞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开凿的时候。凿与孔是同时的,这就是说:当人修止的时候,同时也就是起观行的时候;起观行的时候,同时也就是修止的时候,止与观是同时的。又凿有久暂,孔有浅深,亦如止有浅深,观有优劣。等到墙孔凿透时,外边的整个虚空,和屋里的局部虚空,有了一孔的联系,人们也有了一空之见的光明。可是四周的墙,还没完全凿尽,来去还不能完全自由,对整个太虚空的光明,还不能完全窥见。等到把四周的遮障完全祛除时,屋里的虚空和屋外的虚空,成为一整个的,没有一点界限。这时屋子里的黑暗也不用去,人们也不用动弹,就可以游目骋怀,看到整个太空的光明,斧凿便没有用了 (除非再用来凿虚空)。以喻行人,虽已修到相似或分证的地步,可是六尘未尽空,穷源犹未尽,必须把无明破尽,到了真妄不二,能所双亡的时候,才能究竟彻底。到了这时候,什么止观,什么能所,什么思议与不思议,凡是以言遣言的话,全成废话,全都用不着了。可是因众生执着性大,总以为这个身体是我,身体以外的便不是我,把身内虚空和身外虚空看成两样,亦把自己的知觉和身外的知觉看成两样,何况知觉外之各境界更看成两样,这样就所以永不能证得法身遍满了。
上面这些话,不过我大略说一说,究竟详细处和真实的受用,还得自己去研究,去体验,并不是但用语言文字所能够表达的。
对于初学修止观,还有一个最简便的法子,如果最初修观不能观现前一念时,可以用眼睛定住了神,观现前的境。眼前有什么东西,就观什么东西。眼光也不要放的过远,往前看不过卧牛之地,不即不离,两眼下垂,这样把身心定注之后,然后再去观现前一念。这是一个权变方法,如果能观现前一念时,还是观现前一念为最好。观的时候,也不要怕起妄想,要回过头来观妄想,找妄想,看看这个怕妄想的,和知道妄想的究竟是谁。到这时,一心不能二用,心里明明白白的,全是观照的力量,这样妄想就没有根了。大家应当在这要眼地方多用功夫!
大光按:大师所说“自行因果之内五德”,即指如来十种通号之前五种通号;“化他能所之外五德”,即指后五种通号。按如来十种通号,读之实为十一种,诸经解说不一:《大经》解释为十一句,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乃至世尊为第十句。《成实论》与此同。《本业璎珞经》谓从一者如来,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号名世尊。《佛学大辞典》引证,将“佛世尊”连在一起。又谓《大论》第三,别开此二者至佛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法华文句》七卷十二页,为十一号并无解释,至卷十九,二页,乃至以后与诸大弟子授记时,均将“善逝”与“世间解”联为一个。荆溪大师于《止观辅行记》五卷十页,别释为十一个,并云:“翻译意别,不须消会”。《法华经》列十号之处最多,古德解释甚略,亦未详及十与十一之所以。大师于此颇致疑窦,曾极加注意;亦曾探询由印度归来之士,据云亦读为十一种,想此为译经时句读之误。大师以此原为十种,而解释则成十一种,殊与事实不符。且讲时费解,亦甚含糊其词,又以《翻译名义集》注云“善逝”,有翻“善去”者,乃姑以五阴为本,将“善逝”与“世间解”二者合为一。解释十号,另有专文,兹节录之,以请教于高明。
文曰:十法界成,原出于如,溯其原始,不离五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是也。识审成行,行著成想,想应成受,受接成色,色法生心,即名为识。此其往者,至其来者,则由色而受 (以人之色身,必有衣食等享受)。受有苦乐等别,有别必有想,想为相牵,流动不息成行,行审转变为识。于识误审,执色身为净,执受为乐,执识心为常,执想行等法为我,故名五阴。阴,亦作蕴。蕴有积聚义;阴有覆藏义。众生蕴聚色身,覆藏妙性,流转轮回,苦无底止!二乘知五阴之弊,仅除色、受、想三阴之粗覆,逃出轮回生死,尚囿于行识二阴。诸佛揭五阴之覆,用本具之妙,以“自行因果”成内五德;复以“化他能所”成外五德,是为如来十种通号。甲、属于“自行因果者”:一曰以“色”阴证“如来”,以佛之色身由如而来故。二曰以“受”阴证“应供”,惟佛能应受十方供养故。三曰以“想”阴证“正遍知”,由观正因,遍知十方故。四曰以“行”阴证“明行足”,因明则行,行则明,福慧两足故。五曰以“识”阴证“善逝世间解”(逝、去也)。以世间之语言解说,皆为戏论,无有实义,佛以明智之软语而善去之故(佛出世前,印度外道盛兴,异说纷纭,佛出世后,尽将诸说驳倒)。乙、属于“化他能所者”:六曰以“无上士”为能化,菩萨有上士为所化,以所化而立能化之名故。七曰以“调御丈夫”为能化,二乘为所化,未入大乘者则调之,已入大乘者则御之,名丈夫者,以惟佛能善调善御故。八曰以“天人师”为能化,天道人道为所化,佛为天人师表故。九曰以“佛”为能化,四恶趣为所化,以恶趣众生障深,有非佛力不能化者故。十曰以“世尊”为能化,十方三世所有众生为所化,以三世众生无不以佛为尊故。又大师对此并无成见,如海内外大德,有更多文献证明十一号为十号时,当予乐从其说。
“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楞严经》
- 未完待续 -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 官方网站
http://www.wybuddhist.com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573842014
• 脸书账号
www.facebook.com/wybs2011
• 联系我们
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