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190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90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辛二、愿成利益之因:
这是最后一个颂词。科判是愿成利益众生的因,大恩上师在解释的时候,前面是暂时地愿众生安乐,这个方面是究竟地给众生带来安乐。这样理解很符合第一个颂词和第二个颂词之间的联系,因为第一个颂词主要是说怎么样息灭众生的痛苦,让众生获得安乐,第二个颂词是怎么样给众生开示空性,开示空性就是究竟的以法、以解脱来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颂词意思: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心无缘地来诚敬集福德呢?对执有的众生来开示空性理?“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何时心无缘”是但愿有一天,我能够在安住一切诸法无缘的状态当中,通过我诚敬积累的福德,然后对执著实有的众生开示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前面两句就是讲了菩萨正确的修行,后面两句就是讲到了通过这个正确的修行得到一种结果之后,怎么样去帮助众生趣入到这种正确的修行当中来。所以说这方面就成为真正利益众生的因。
“心无缘”,“缘”就是缘取、执著的意思,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内心当中安住无缘,但是在显现上面“诚敬集福德”,(“诚”就是说这个心很真诚、很清净),在这样一种清净的信心上面去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一方面是无缘的、安住空性,一方面在空性的基础上还要积累福德,其实这个思想也是《般若经》、《金刚经》的思想。
《金刚经》以前我们也引用过,佛陀告诉舍利弗尊者:对于一切诸法的空相,应该不取于相或不住于相而行于布施,不住于色布施——不住于色法布施、不住于声、香、味、触法布施,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去布施。其实和这个地方的意思完完全全是一致的,内心当中安住空性,虽然了知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但是他还要去做布施,但在做布施的时候不住于色法(不执著于色去做布施),不执著于声音去做布施、不执著这样一种想做布施。所以一方面万法是空性的,一方面在了知一切万法空性的基础上,在显现上面还要积累资粮。因为一切万法虽然是空性的,但是现在我们的资粮还不足够于去证悟它。
有些时候我们就会纠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到底我去做呢,还是不做呢?其实我们这样去理解就比较好理解:一切万法的空性是胜义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我们本来具有的状态,但现在我们不是在胜义谛当中,现在我们是在世俗谛,要引导我们的心趣向于胜义谛,就必须要做很多修行,安住于空性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积累资粮是另外一种修行方法,只有这两种修行方法同时做,才能够把我们的心从世俗谛过渡到胜义谛。
我们现在是世俗谛的众生,“一切万法是空性”,这个是胜义谛,从某个角度来讲、从某个层次来讲,和我们现在还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还是凡夫众生,是实打实的世俗谛的众生,我们还有因果、还有执著、还有痛苦。胜义谛(空性)当中什么都没有,连空性也没有,因果、痛苦、安乐等都没有。但关键问题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自己的身份还是凡夫众生,我们还处在世俗谛中;处在世俗谛中,就要老老实实的按照世俗谛的规则去做,该怎么做,还要怎么做。
世俗谛当中你不能说:“我了知空性了,所以说我应该可以随随便便。”不是这样的,你了知空性,你只是大概知道有一个空性在这儿,你大概知道一个空性的概念,但是这种空性的概念对你来讲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它只是个概念而已。既然这个空性、这个胜义谛对于我们来讲只是个概念而已,对我们现在联系最紧密的是什么?对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因果,就是这个世俗谛。我们现在就是世俗谛,我们现在是世俗谛的众生,世俗谛离我们最近,我们现在正在世俗谛当中生活。如果我们脱离了世俗谛当中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一定会受到它的感应、它的报应。所以说我们在世俗谛当中必须要修持,该取舍的因果一定要取舍,该做的布施、持戒这些必须要修,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抛弃掉让我们堕恶趣的、阻碍我们修行的恶业,一方面我们要修持善法。
但修习善法时,这个善法通过什么方法摄持才能变成一个能够趣入胜义谛的一种善根呢?如果你单单修持布施、持戒、安忍,它是一个善法,在世俗谛当中,布施、持戒、安忍、禅定一定有它的果报、作用,它会成熟。比如布施会成熟广大的财富,持戒会成熟善趣,安忍会成熟很好的相貌,精进可以成就很大的力量,它都有自己的作用,但把现在这个众生的状态从世俗谛引导进入胜义谛的修法,是哪一个?这些善法都不行。前面我们讲了布施、持戒的果是什么,它都有各自成熟的果,但它没有一个果是真正可以成熟到胜义谛的,这时必须有一个法来引导它,这就是空性。你必须要去修空性,用空性去摄受这些善法,这些善法被空性摄受之后就趣向于胜义谛,朝胜义谛的方向去走、去发展。如果没有空性,虽然这些法有善根、有福报,但它绝对不是成熟胜义谛的因。所以说必须要在胜义谛的空性的见解中摄持的基础上,去修这些。一方面我们要修这些法,逐渐福报善根会增长,一方面我们用空性去引导它。
所以空性和福报双运、相辅相成的方式,慢慢就把我们的心去掉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而且通过空性的正见引导这个善根,我们趣向于胜义谛。最后我们就可以完全通过空性的法逐渐安住在无所缘、无所得的状态当中,趣向于真正的胜义谛。在胜义谛当中,安住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时,那个时候你可以说佛和众生不存在,痛苦和安乐不存在,那个时候你有资格说了,因为你已经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了。但是当出定的时候,还是在世俗谛,出定的时候还是菩萨,那个时候就不需要去督促他了,他自然而然就会去做,因为他知道一地以上还有二地,二地以上还有三地,乃至于没有成佛之前他的福报都不够,他还要去做,成佛的时候的的确确到了无学道了。
所以说现在我们要认清楚,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是世俗谛的凡夫,胜义谛对于我们来讲还只是个目标,只是个概念,严格来讲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没有证悟,所以我们必须要老老实实,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也不能完完全全随顺世俗谛,如果完全随顺世俗谛,它是世俗谛的因,它只能得到世俗的果,它没办法进入到胜义谛中去,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有空性来摄受。所以既要有福德资粮,也要有空性资粮,最好的方法是心无缘的方式去摄受布施、持戒等,它才能成为真正的趣向于证悟实相的殊胜因果,它就圆满了。
一方面我们要做广大的福德,因为修持胜义谛需要很深很深的福德。如果我们福德不够深厚的话,我们说:“就修空性就够了嘛,我不需要去做布施,不需要去做持戒,我只要安住空性,因为它是主要的,这就够了。”虽然它是主要的,但如果没有其他的东西去帮助它、去辅助它,它就没办法走得很远,没办法走究竟。因为修空性这个法本身是很甚深的,而且有时候也有很多魔障,一般来讲福报越深厚,障碍就越少,所以当你的福报很深厚的时候,你修空性就有了支撑,你就可以修下去,今年修空性,明年修下去,也没觉得发生什么障碍;但如果你没有福报,你现在修空性修了一段时间,修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出现违缘、障碍,你就修不下去了。有的时候你在修空性时你没有福报,家里粮食吃完了,必须要出去找粮食;粮食没有钱就买不到,所以必须要去挣钱;为了挣钱了必须要去学习,所以你的时间全部花在这个上面去了。
我们就从这个方面打个比喻,比如说你要修空性但不持戒,天天你在上座的时候修空性,下座的时候造了很多恶业,这个恶业本身会成为障道的因缘,所以怎么让你修下去?像这样你是修不下去的。你不修安忍,你怎么去修空性?
所以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来讲,空性是主要的修法,但是没有福德去支撑它,我们是修不下去的,走不下去,因为它和我们现在的心态是相悖的。当我们的内心很肮脏、很污浊的时候,在这个状态当中要修个很清净的空性,这可不可能?怎么安住?根本安住不了。所以必须要通过布施、持戒、安忍,把这些粗大的烦恼,该寂灭的寂灭、该遮止的遮止、该阻挡的阻挡,顺缘的福报该累积的累积,把负面的东西去除了、把正面的东西聚集了,再修空性,内心当中通过持戒没有很大的罪业,内心很沉静,通过布施福报很圆满,不用考虑其他的东西,这时在这个状态下修空性就很容易相应了。想的时候二者就是这种关系:一方面我们自己要修空性,一方面也要修福德。
讲《入行论·智慧品》刚开始的时候,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和上师的注释当中引用了《般若十万颂》当中的比喻,所有的江河流入恒河,和恒河一起进入到大海当中。这个比喻中,恒河就像智慧一样,其他的支流就像布施、持戒等其他五度,然后其他的五度流入恒河水,然后恒河水摄受,一起流入到大海当中去。所以说所有的布施、持戒、安忍等等,它们的修法被智慧引导,然后趣向于佛的无分别智慧(佛智)大海当中去。
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个比喻的时候,的的确确这个恒河是主要的,恒河引导其他的支流进入到大海当中,但如果没有这些支流,有没有这个恒河呢?这个恒河水能有这么多吗?恒河水能有这么大的引导力吗?假如说每一条支流都没有了,这个恒河在哪里呢?其实也没有。“如果我们没有布施、持戒、安忍,没有积累福报,这个空性一直可以修下去”,这是理想的状态,其实真正来讲是不可能的。这个恒河虽然是主要的,它是个主流(干流),其他是支流,但其实这个干流也是通过很多小的支流不断汇集,力量才越来越大,水量也越来越足。如果缺少了这些支流,这个干流能不能流这么远?会不会流一半就干掉了?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缺少了一路上这些支流的水的汇入。像长江水这么大,因为有很多支流的水汇进来,长江干流的水就非常的充沛,它就一直可以往前走,走到大海为止。假如说这个水就很少,没有什么支流去支持,像这样可以流,流一段时间自己就干了,根本不可能最后走到大海。
同样的道理,我们修空性的智慧也是这样的。我们这个地方主要宣讲的是福德和空性之间的关系。缺少了福德的空性也不行,缺少了空性的福德也不行,只有在心无缘的情况之下“诚敬集福德”,在二者双运的基础上去“集福德”,才可以成为一个圆满的果,才可以成为把一个众生从世俗谛引导到胜义谛的修法。菩萨的确修了这样的修法,佛在《金刚经》当中这样开示了“不住相布施”,以此类推,不住相布施、不住相持戒、不住相安忍、不住相精进、不住相禅定、不住相的四摄、不住相的其他法、不住相的智慧。像这样的话如果有了这些不住相的智慧,所有的修法全部都成为证悟般若波罗蜜多、证悟者佛智的殊胜修法,都成为证悟无分别智的修法。佛这样修了,佛成佛了;菩萨这样修了,菩萨成了菩萨。
像这样的话,何时我们才能通过这样正确的修行,修行到量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开示众生?所以后面两句讲:“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众生都是“执有”的,这个“有”是实有。这个实有的状态是什么?有时我们说“众生执实有”,但真的来讲,众生有没有一个概念说“我现在执著这个瓶子是实有的瓶子”、“我执著这朵花是实有的花”?没有一个众生这样执著过。没有一个众生想过“自己执著的是实有的瓶子”,并不代表他没有执为实有。其实所谓的“众生执诸法为实有”,就是众生认为这个东西“有”的这个状态,比如:“这是一朵花,它存在;这是一个柱子,它存在”,这种状态就是实执。他所执著的柱子就是实有的柱子,他这种执著的状态就是实执。
根登群佩大师在《中观精要》当中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他说,所谓众生的实执,是不是众生真正有一个“我认为我执著的东西是实有的”?我们随便去路上问一个,他从来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众生没有这个概念,难道众生没有实执吗?不是说众生没有实执。而是在讲法的时候,我们说“众生有实执”,其实把这个实执放在众生现在的心态、现在执著的状态,就是“认为这个东西是有的”。这个车是有的,这个所谓“有”就是实有的执著,他就是执实有的。
这个地方的实有和空性是相悖的。没有安住空性,就是实有,就是这样理解的,没有其他更难理解的东西。因为众生没有安住空性的状态,所以众生认为的“有”,这种有就是实有。众生执著这些东西有、我存在,这就是人我执,就是认为人我存在;这个钟存在,这个钟就是实有的,对他来讲就是实有的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安住空性。这里面并没有一个“实有”、“有”和“空性”的三步骤,只有“空性”和“有”两个步骤。众生执著的这个是有的,菩萨安住的这个就是空的,就只有空(本性)和众生执著这个有的状态。所以说众生“执有”,这个就是实执(没有其他的实执,这个就是实执)。
“于执有众生”,因为众生执著这个法是有的。“执这个法是有的”也是一种有的执著;“执这个法没有的”还是属于有的执著,这个是广义的有的执著。所以说众生“执有”了,都是一种实执的状态。因为众生有实执的缘故、众生把诸法执为有的缘故,所以他根本了知不了空性、了知不了它的本性。他认为这个东西存在,他就认为这个就是存在的,而它的本性是什么,从来不考虑,也不知道它的本性就是空性的,也不知道它的本性从来不存在,没显现过,他根本不知道。他就认为这种东西在他眼前存在了,这个就是有的、存在的,所以这个叫“执有”。它如果是有的,他就觉得可以去追求;这个东西被打烂了,无了,没有了,他要么重新去追求,买一个新的,要么就对打烂这个东西的人去发火、发脾气、造业。因为众生认为这个法存在的缘故、有“有”和“无”的执著的缘故,他就开始生分别念、开始造业了、开始轮回了。
怎么样去解脱众生呢?“开示空性理”,给众生开示空性,告诉众生:“这一切都是假的,这些东西其实它本性是空的。”怎么是空性的呢?我们必须要学习这些论典。
《智慧品》从第一颂到现在学完了,当然学完了我们不一定就懂了,懂了不一定证悟了。有时候我们说“《智慧品》学完了,可以了”,但学完了,我们懂了没有?有些人还没有懂。有的时候说:“我已经懂了,不用再学了”,懂了,你证悟了没有?也没有。乃至于我们没有证悟之前,都要不断地学、不断地修行、不断地积累资粮。
我们要给众生开示空性理,让他们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是无自性的,当然我们要学《智慧品》。前面讲了,《智慧品》一定要学,《智慧品》从它的角度、它的观察方式,告诉我们怎么样抉择空性。还要去学《中论》,《中论》一定要学,当然要看我们的时间,有时间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学。《中论》从它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抉择空性。或者我们要学习《四百论》,《四百论》抉择空性的方法是怎么样的。或者我们要学《入中论》。因为每一个中观的论典,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众生趣入于空性的,它的加持力、缘起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把这些讲解空性的论典都学了以后,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抉择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越学越熟悉。虽然现在还谈不上证悟,但是至少我们对空性比较熟悉了;对它的词句、思维模式、推理模式熟悉了,才能够去谈怎样趣入空性的意义;当意义熟悉了,才能去谈怎样对它产生定解;产生定解了,才能够谈怎么样去修习它;修习了,才能谈怎么去证悟它。如果我们对空性整个还模糊,对它思维的方式还很陌生,对它的意义还不知道,我们就说要证悟,这个是很困难的。
像这样我们要“开示空性理”,要学习很多(空性论典),然后再告诉众生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道理。告诉他空性还不行,你还要告诉他空性当中积累福德的方法,就像我们自己修习的“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我们要告诉他:“你在无缘的基础上,还要积累福德,你在积累福德的基础上,不要有实执。二者之间是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你要告诉他你修证的方法,然后他通过这样的方法去修证,他也能够达到你这种境界。当他证悟空性的时候,他息灭了自己的世间八法,也无勤地对众生生起仁慈,他又把自己修行的方法告诉众生,让众生也去修持,这样一灯传一灯,灯灯传不尽。像这样一个众生、一个众生,这样子逐渐逐渐解脱了,佛法也兴盛起来了,众生也得到解脱了,像这样是“愿成利益之因”。所以要真正让众生得到解脱利益,就是要以无勤的方式修持空性,这个就是最了义的、最殊胜的解脱之因。
以上我们就讲完了第九品《智慧品》。前面我们提到过,讲完之后不等于说就是学完了,不等于我们就已经是成佛了,只不过是以前没有学习过的道友学了一遍,学习过的道友再温习了一遍,有见解的再熟悉了一遍,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去学习。世间的知识我们都要温故知新,都要不断地去学习,否则都会忘记,佛法尤其如此。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这累积知识,对知识的累积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有利益,但关键是我们要通过这样一种空性,(把它)作为调伏烦恼的利器、调伏烦恼的方法。我们要去熟练地掌握它、使用它,而不是说了知了,在和别人谈天的时候有个谈资、有个谈天的素材而已——我懂空性,你不懂,然后就交流一下。它并不是这样的。而且要把空性真的作为一把利剑(利器)去调伏烦恼、作为真正帮助我们获得解脱杀出轮回重围的宝剑,像这样我们要把它越磨越快,要训练它,要把它练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要把它练成自己的一部分,把自己变成宝剑,像这样就可以了,否则的话我们只是满足于学一下、听一下、表面上了知一下,这个远远不够。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从第一颂听到最后一颂,听圆满了,大恩上师也讲他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什么时候接触到了般若,其实就已经看到轮回的边际了,讲了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
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学完了。如果说是认真的,或者是以前学习过的道友也许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他在内心当中对空性的认知有进一步的提高;有些可能知道了一些术语(解释了一些概念);有些可能是种下善根。不管怎样,只要真正认真的学习了,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利益,这是佛陀的加持、也是寂天菩萨的加持、也是大恩上师给我们的机会。以后我们也认认真真地再进一步的学习。
等会在回向的时候,也要把我们学习《智慧品》、学习般若的善根为了利益众生去回向。
第九品我们已经讲完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