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所谓的“正知正念”是指经常观察三门、一直不忘记善法,它就像房屋的门锁一样。如果房屋没有门锁,小偷很容易进来,把你的东西全部拿走。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依靠如门锁一般的正念,很难谢绝各种迷乱的客人,各种迷乱的客人都来的话,会把你最珍贵的东西拿走。所以,修行人始终都要有一种正知正念:“我是一个佛教徒(我是一个出家人,或者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一个医生……),我不能这样。”经常观察自己的身口意,让自己的身口意符合正法,这就是正知正念。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心里一直无所谓的态度,就会跟恶人同流合污,天天昏天暗地地生活在一起,到最后连自己的人生方向都会迷失的。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些盗贼领进门,否则,门一直敞开,你很长时间所积累的善法,最后全部都会被盗走,非常可惜。因此,愿我们能修持正知正念。【烦恼贼 】
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大般涅槃经卷下(大一·二○五上):‘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逼。’维摩经菩萨行品(大一四·五五四中:‘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往昔所积累的一切善根、福德都会一扫而光,统统都被偷走了,还会令我们堕入恶趣之中。犹如世间的这些盗贼,不但把人杀了,还把东西都拿走了。同样,这些烦恼盗贼会偷走你的善根、福德,断了你的解脱之命,杀害你的解脱之命,让你堕入恶趣,这都是因为你没有正知,没有正念。如果有正知,就如同家里有人;如果有正念,就如同家里有保安。这些烦恼盗贼看你没有正知正念,又很脆弱,内心不勇敢,他们就来了,杀害你的解脱慧命,让你堕入地狱,把你往昔所积累的善根、福德统统偷走了。“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烦恼贼一旦找到机会,就会打劫你。如世间的盗贼,若盯准你了,一旦有机会就会打劫你,把你所有的财产都拿走。这些烦恼盗贼也是在寻找机会,一旦找到机会了,就打劫你,把你所有的善根、福德都盗走、抢走。“复毁善趣命”:同时也毁坏了你获得善趣的命根,你再也得不到善趣的福报,人天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善法的路粮资本,所以到达不了善趣,得不到人天的福报。为什么有些佛教徒修行好,有些修行不好呢?修行好的人也许他贪嗔痴烦恼照样有,只不过他经常观察自己的根门,所以相续很调柔。我看到南传佛教的一些修行人,包括泰国的一些法师,他们的三门很寂静,和他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感觉他们好像很放松。他们应该是经常禅修、经常通过正知正念来观察调伏自己的心,所以心不是那么散乱,这从外在的行为上也可以看出来。很多修行人只是不修而已,如果真的通过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三门的话,那么即使你原来是特别出名的无恶不作的坏人,你也会通过修行观察到自己的毛病,逐渐抛开这些恶习,到时候自己总是看书、修行、打坐,连说话也是尽量说别人的优点。我认识两个人,身份都一样,但是我要听别人过失的时候,我就给其中一个打电话,问他最近有什么消息,他就说这个人不好、那个地方很乱……相反,我就给另一个人打电话,我问:“现在怎么样?”他就说:“现在很快乐很舒服,周围的人很好啊。”两个人都是一个地方的,但世界观完全不同。他们自己可能不知道,但我已经观察很长时间了。虽然很多人的观点是夹杂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有些人基本是把不好的消息全部收集起来,好的消息一个都没有,至少是对我没有暴露出来。如果我们没有证悟像无变虚空般的实相,就根本没办法断除见解的根本。密法或者禅宗里都有类似的案例,通过修行认识自己的心性后,就会明白:心就像虚空一般。无垢光尊者的《法界宝藏论》和《实相宝藏论》里,经常说我们的心就像虚空一样,但虚空并不是空荡荡的,只不过用虚空来比喻。如果我们没有证悟这样的心性,那么萨迦耶见、我见、众生见、恶见等见解没办法根除。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不要用铁链镣铐把自己拷住。就像传承上师所讲:无论铁镣铐还是金镣铐都是束缚。禅宗也说:不管是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只要有念头就是禅的障碍。所以真正修行的时候,很有必要通达心性如虚空般的实相。如果没有通达,见解的根本没办法根除。所以大家要努力,修行最后还是要归到心性上。
一切诸法,情器世间,万物都要依虚空才能存在,虚空却不依别法。万物在虚空中不停的生灭变迁,虚空也不妨碍他,也不会随着动。虚空也无实体可得,虚空也无内外,亦无中边及方所,没法量度,不可毁坏,因此相似性的比喻心性。但是心又不是像虚空那样冥顽不灵,他是有灵性的,不是个死东西。
所以虚空也只是个比喻,不能以执著心,以为心就是虚空,那你睁开眼睛瞪着虚空,闭着眼睛想着虚空,就算明心见性了?那才见了个鬼呢。要心如虚空,而无虚空之相。老和尚(意指虚云老和尚)开悟时说: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萨迦耶见
佛法所破斥的一种妄见,亦即认为在五蕴假和合之生命现象之中,内含一常恒不变的生命主体。为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又作萨迦耶达利瑟致、萨迦邪见、飒迦耶见。意译︰有身见、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瑜伽师地论》卷八云(大正 30·313b)︰‘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云(大正31·664c)︰‘何等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诸忍欲觉观见为体,一切见趣所依为业。’又,《法蕴足论》卷九云(大正26·497a)︰‘云何有身见?谓于五取蕴,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乐惠观见,名有身见。’
心的本来面目如果有所证悟的话,无论学什么法、修什么法都比较容易;否则,如果不太了解心的本性,虽然行为上可以一辈子学修,但效果不一定很好。认识心性的人跟没有认识心性的人,在修行的力度和效果上截然不同。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考虑。
认识自己心的本性那种状态叫觉性,它是什么样呢?它就像清净无垢的水晶球一样。(刚才有一个水晶在哪儿?)一般在密法当中,用这个对心性作一些指示。当然,这需要密法的灌顶,今天只是跟大家稍微说一下,并不是直指心性。在禅宗和密宗当中,都有通过水晶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提到:“殊胜不动自性净,持于正觉妙菩提,一切正觉现于前,智火炽焰光显盛。”龙钦饶降巴尊者用“内法觉性通彻赤,如水晶球,以证悟故”。龙钦巴尊者在《开显喻义明灯》一文提到,“因水最无量光佛之继承者,并可遺除众生的分别念称为大舍利。因其能以法身比喻诠示明现金刚萨埵之智慧,所以称为金刚萨埵明镜。以水晶自性清净、无有内外、清澈透明而认识法身本面;依靠水晶內明之光从具四支智慧风中所现智慧明相认识报身本面;依靠其外明光芒而认识化身光芒现相;依靠水晶表示而认识基住智慧本面;以其内明而认识执相智慧本面;以其外明而认识遍知智慧本面。在《直指本性广释》云:“普贤如来显示此明镜,觉性通澈住故如水晶,觉性无念明故如水晶,觉性任运住故如水晶,觉性不无方如水晶。"
就像无垢水晶一样的觉性,如果你没有见到的话,就不能息灭修行的执著。我们的心跟水晶球没有什么差别,它本性是空性的,但显现是光明的。你没有认识本性的话,觉得肯定要修行,一旦真正认识本性的时候,那所有的修行都没有了。就像禅宗讲的,念一句佛要漱口七天,连念佛、打坐这样的念头都不需要了,行为也要舍弃。大圆满当中也有舍弃身语意的九种行为,包括念佛、参禅等都要舍。所以修行到最高的时候,不会有这些。这种境界一直会与你相伴离,从他处也没办法寻找。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众生每天晚上都跟佛睡在一起,每天早上一起起床。如果觉悟的话,佛与我们是朝暮相伴的,从来没有离开,从来都是不利不害,别的地方也不需要去寻找。当你真正认识心的本性的时候,其实佛就在当下,是这样一种觉悟。当然这是比较高的了,我们点到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