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51课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前行第51课学习笔记
《前行广释》第51课学习笔记:脉络&难点
发心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简略分析
科判位置
庚二、老苦:
一、总说:老苦的来临
(一)正说:人们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衰老的痛苦
(二)劝诫:如何面对衰老
二、分说:什么是老苦
(一)五根的角度
(二)其他角度老苦
三、教言:米拉日巴尊者教言说明老苦
(一)总说:尊者唱道歌的缘起
(二)别说:道歌具体内容
(三)实修:思维认识到无常等规律,并产生定解,是真正的修行
四、补充:其他经典中描述的老苦
(一)正说:《瑜伽师地论》中老苦的五种状况
(二)旁述:将老苦转为道用
五、其他:苦上加苦的痛苦
(一)正说:老人承受不了衰老痛苦,希望尽快死去,却又害怕死亡
(二)如何做:
(三)消归自心:能否面对要看自身境界
展开分析
科判位置
庚二、老苦:
一、总说:老苦的来临
(一)正说:人们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衰老的痛苦
教证:《中观四百论》:“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
(二)劝诫:如何面对衰老
1、了知道理
1)略说:反/正面对比说明
2)详说:
①、反面说:很多人无法面对衰老
②、正面说:应有无常理念,让生命有真实归宿
2、应如何做
1)如何行持:每个人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
2)行持之果:正面说/ 反面说
3)结论:老年人最需要佛法,应引导学佛
二、分说:什么是老苦
(一)五根的角度
1、身根衰退
补充:原因
2、眼根衰退
补充:举例说明(新龙老喇嘛)眼根衰退
3、耳根衰退
补充:原因及劝诫
4、舌根衰退
补充:原因及例说
5、意根衰退
补充:
1)正面说:医学角度描述智力记忆力衰退的原因
2)反面说:极个别高僧大德意根依然敏锐
①、正说:极个别高僧大德脑细胞依然旺盛
②、例说:
A、法王如意宝传法
B、明朗大师造论
C、大德讲法(对比说明)
D、本焕老和尚讲法、荣索班智达、虚云老和尚
③、结论:
A、正说:真正的修行人,脑细胞衰退的不是很严重
B、例说:德巴堪布造论,老修行人的智慧以文字形式留给后人很有必要
旁述:高僧大德住世期间,应多祈请传法造论
a、正说:高僧大德住世期间,应多祈请传法造论
b、例说: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身边请求造论的人
c、结论:祈请传法造论很有必要,智慧没有留给后人很可惜
例说:根登群佩的遗憾
(二)其他角度老苦
1、牙齿脱落,说话吞吞吐吐
2、体温失调,支撑力下降
补充:要对老年人特别关心
1)正说:老人很可怜,要特别关心
2)举例:
①、中国老人节
补充:以母语节为例说明要记住有关节日
②、国际老人节
3、其他身心痛苦
三、教言:米拉日巴尊者教言说明老苦
(一)总说:尊者唱道歌的缘起
(二)别说:道歌具体内容
1、道歌第1段:
1)总说:“拔起牧桩之起式,悄捉小鸟之走式,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身衰心意败。”
2)分说前三句:
①、拔起牧桩之起式
例说
②、悄捉小鸟之走式
例说
③、重物落地之坐式
例说
2、道歌第2段:
1)正说:“外皮集聚诸皱纹,内失血肉现凹凸,痴哑盲聋境迷乱,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示现忿怒母。”
2)解释前三句:外皮集聚诸皱纹,内失血肉现凹凸,痴哑盲聋境迷乱
3)劝诫:应坦然接受老苦
①、世间人
A、正说:应顺其自然,没必要做什么整容手术
B、例说:
a、六十多岁老人做乳房整形
b、八十多岁老人做除皱手术
c、六十二岁陈姨做手术离开人间
d、六十五岁老太太做除皱手术
C、结论:不懂得规律,做些毫无意义的事,十分愚痴
例说:为了听别人恭维自己饱受痛苦的老年人
②、修行人
A、了知道理:明白这是自然规律
B、应如何做:正面说/反面说
3、道歌第3段:
1)总说:“身著沉重褴褛衣,口进冰冷浑浊食,睡处四层皮垫褥,倘若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
2)分说前三句:
①、身著沉重褴褛衣
例说:年轻人喜欢打扮,老年人没有爱美的兴趣
②、口进冰冷浑浊食,睡处四层皮垫褥
补充:他人角度:应照顾周到/ 自身角度:应观修老苦
4、解释道歌末句
1)祖母身衰心意败/祖母示现忿怒母
①、正说:祖母身衰心意败/祖母示现忿怒母
②、进一步解释:美貌消失,身心衰败,百病丛生
③、劝诫:如何对待老人
A、他人角度:应尽力在各方面给予老人帮助
B、自身角度:老人应多修往生法,不要说无聊的话
2)人狗践踏似证士
①、正说:人狗践踏似证士
②、进一步解释:年轻人火冒三丈,老年人无力争辩
③、劝诫:不要妄图抓住青春,一定要服老
(三)实修:思维认识到无常等规律,并产生定解,是真正的修行
四、补充:其他经典中描述的老苦
(一)正说:《瑜伽师地论》中老苦的五种状况
(二)旁述:将老苦转为道用
1、公案:日本良宽禅师利用老苦导人向善
2、结论及劝诫:老年人不要动不动示现忿怒相,应采用其他方法
五、其他:苦上加苦的痛苦
(一)正说:老人承受不了衰老痛苦,希望尽快死去,却又害怕死亡
(二)如何做:
1、应舍之行为:羡慕长寿又不想衰老的邪念
2、应取之行为:老了非常开心/至少不要总想着长寿
(三)消归自心:能否面对要看自身境界
本课难点:
不值得投入的“表面光”
不知道你有没有被这样的文章吸引:“90岁老奶奶宛如少女,没有时间去死”“纹身机车爷爷,气场碾压一切”“60岁气质女王,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等等标杆型的潮流爷爷时尚奶奶,看到这样神一般的存在,惊呼之余,我们不禁暗暗下定决心:我老了也要这样,又美又有钱,活成别人羡慕的对象。
可是人到老年,是否真的能活成这样光鲜,还是仅仅是表面光鲜?那些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真的和他们无缘?难道真的可以冻龄吗?但如果走进他们的生活,其实不难发现,卸掉衣服妆容装饰后的他们,并不缺少衰退和病苦。面对着不可逆转的规律,仿佛越是和它对抗的厉害,对抗的越“成功”,就越会受到周围人的艳羡和赞扬。于是凡是有一定能力的,都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在“表面光”的工作上,明明寿命一天天不可逆的流逝,却真的好像越活越年轻了一样。
就像猴子捞月亮,明明水中的月影谁都捞不起来,却因为某只猴子捞的特别起劲儿,带着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感动了周围大大小小的猴子,大家都为他鼓掌加油,交口称赞。于是他受了鼓舞,更加努力的打捞水中月亮。
而佛法,就像一只睿智的老猴子,他从一开始就告诉你水里的月亮不值得打捞,应该把时间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人老了,要认可衰老的自然规律,这不是别人以为的那种“不捞月亮”式的自暴自弃,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花在刀刃上,精进的修行,念佛持咒,内心一旦有了一定境界,面对生死非常的坦然,甚至是喜悦的。自己有几分把握只有自己清楚,无关别人怎么评价,就算你用的是prada的裹尸袋,LV的棺材,那也不过是给别人看的。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是佛教徒与众不同的务实精神。
并不遥远的两个世界
人总是被当下的感觉所麻痹。不说体会三恶趣的痛苦,就连人老了以后的痛苦也感觉不到,别说人老了以后的痛苦,就连下一分钟的感觉也没法预见到。
如果不是上师专门提起,法本细致描述老年人的痛苦,我们很少能够体会到,人老了以后居然有这么多问题出现,有些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从来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的问题。比如,居然会觉得迅速站起来有困难,居然觉得衣服沉重,居然记不住简单的事情……当下身体轻盈脑袋灵光的我,难道真的有一天也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这个样子?
孩提时代的小娃娃,也很难想象自己长大后会变成一个中年油腻大叔或者每天为儿女发愁的硬核老母吧。同样的,现在光彩照人的青春年少,也想象不到自己也会变成糟老头子或者糟老太太。我们从蹒跚的老人身边雀跃而过,根本不会注意到他们是什么状态,即使注意到了,也很少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我们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年轻,快乐下去……
我们的身体,只会越来越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加,整体趋势怎么会一天比一天更健康?我们总觉得还有太多事情要做,修行可以放一放,可是在最好的年纪时没有把精力体力用于闻思修行上,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又怎么能敏锐的理解法义、身心舒适的专心修行呢?在这走向衰败的每一天,学到一分就是赚到一分,因为以后的日子绝不会比今天更好。这分不后悔的耕耘,到了晚年时会知道,它比游山玩水更有价值。
【档案编号B03051-定解B06-001】
《前行广释》第51课学习笔记:名词&教证
发心师兄:定解B1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本课名词:
会供
在清净的佛堂及坛城前,摆设食子、水果、鲜花等供品,经由具德上师等僧众修法加持,转换成殊胜圆满之无量五妙欲供品,迎请净土和圣地之众传承持明上师,及寂静、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萨)、护法众降临聚会坛城上,纳受享用供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过,祈请消除所有病痛灾难、烦恼及所知等业障,暂时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愿(如福慧增长、事业顺利、障碍消除、脱离魔难)之福报,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萨)之果位。在密法本尊修法仪轨中,皆须修持荟供,以每月初十的莲师荟供及每月二十五空行母荟供最为普遍,也可在圣地、节庆日、佛菩萨及殊胜传承高僧上师之诞辰日及涅盘日作荟供。(嘎玛仁波切开示)《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五根
本课指有色五根,有形的五种感觉器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出自:《佛学辞典》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有坚、湿、暖、动之四性,故称为“大”。诸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又如植物的枝干是坚性的地大;体内的水分是湿性的水大;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以发育是暖性的火大;吸收碳气吐出氧气是动性的风大。如再以星球为例,星球表面的山石大地,是坚性的地大;掘地得泉,是湿性的水大;其内部的岩浆,是暖性的火大;星球与星球间互相吸引是动性的风大。由于四大遍及于一切物质现象之中,所以佛经称之为“四大种所造诸。”出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空行母
1、佛书说的出世间佛母。《藏汉佛学词典》2、证得殊胜成就的瑜伽母。梵音译作荼吉尼。《藏汉佛学词典》
本课教证:
1、《中观四百论》所言:“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3册P93
【青春时光刚刚谢落,衰老就会现于眼前,虽然世人都想青春常在、永远不老,但青春与衰老就像赛跑一样,刹那不停地就流逝了。】
2、《劝世偈》所云:“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3册P94
【我们的生活再怎么快乐,无常也迟早会到来,唯有修行佛法对自己最有利益,故应以念佛等方式度过一生,让生命有个真实的归宿。】
3、《三戒论注疏》:“尽管我年事已高、色身已衰,但智慧却有增无减,越来越炽盛。”3册P97
4、米拉日巴尊者说:“拔出牧桩之起式,悄捉小鸟之走式,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身衰心意败。”3册P100
【年事已高的老人,站起来时,不能自然而然立即起来,必须要两手撑地,那姿势就像从坚硬的大地中拔出木桩一样。
他们行走时,也是弯腰低头,双足不能速起速落,慢慢腾腾蹒跚而行,就像儿童蹑手蹑脚去捉小鸟一样。
他们坐下时,由于手脚关节疼痛难忍,不能轻缓坐下,有时候拄着拐杖,慢慢慢慢地坐下去,但到了最后,因无力支撑身体的重量,只能“砰”一声沉重落下,如同重物坠落到大地上一样。】
米拉日巴尊者讲了三组特征,具足这三组的时候,祖母身衰心意败。
“起式”就是起来的时候,好像是“拔出牧桩”。在牧场上为了拴牛、捆牛,把一截截木桩,扎在草地里面,再把牛拴在这上面,就是“牧桩”。起来的时候,就像拔出牧桩一样的起式。走的时候,悄悄的,就像小孩子抓小鸟的走式。坐的时候,就好像重的物体落地这种坐式。当然这是针对当时的老婆婆讲的,现在这个教言也可以针对很多老相比较圆满具足的老年人。所以具足这三个条件、特征的时候,祖母身体衰败了,心意也开始衰败了。
——生西法师 前行广释第51课辅导
5、米拉日巴尊者又说:“外皮集聚诸皱纹,内失血肉现凹凸,痴哑盲聋境迷乱,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示现忿怒母。”3册P101
【老年人由于体肉几乎耗尽、皮膜聚集,所以身上、脸上都是沟壑纵横,布满皱纹。又因体内的血肉减少,骨头和皮之间的肉慢慢干了,使得骨节暴露无遗,牙腮骨、关节头也全都凸出在外。同时意念减退,到了如痴如哑、如盲如聋的地步,内心始终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
这是从她的外表、外相来进行描绘的。
“外皮集聚诸皱纹”,就是说她外面的皮肤,已经显现出很多皱纹。“内失血肉”,皮肤下面的血肉,因为年轻的时候气血比较兴旺,肌肉也比较丰满,但老年的时候就开始“现凹凸”,内失血肉,血气开始衰败,肌肉开始收缩,身上现出很多凹凸不平的这种情况。“痴哑盲聋境迷乱”,痴哑就是他的心境逐渐开始迷乱了,开始神志不清、口齿不清。盲聋,不一定是真正的盲聋,是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也听清楚。境迷乱,自己的一切境界,都属于迷乱的状态中。“倘若具足此三时”,如果这三个特征具足了,“祖母示现忿怒母”,这个祖母就好像忿怒母的形像一样,就是年轻韶华消失后比较丑陋的形象。
——生西法师 前行广释第51课辅导
6、《正法念处经》中形容的:“人为老所压,身羸心意劣,伛偻柱杖行,此苦不可说。”3册P103
伛偻[yǔ lǚ] :腰背弯曲(多形容老人)
7、米拉日巴尊者又说:“身著沉重褴褛衣,口进冰冷浑浊食,睡处四层皮垫褥,倘若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3册P103
【老年人周身体力衰退,想梳妆打扮的念头已经消失,以至于穿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沉甸甸的。……人老了以后,吃的也是残羹剩饭,再加上舌头功能退失,所有的食物都感觉冷冰冰、脏兮兮的。……而且由于身体沉重,怎样都觉得不舒适,即便四周有依靠物,比如可以拉些绳子,也不能经常从床上站起来。】
“身着沉重褴褛衣”,因为不受尊重的缘故,好衣服不给穿了,穿很沉重的褴褛破旧的衣裳,口里面吃的是冰冷浑浊的食物。
“睡处四层皮垫褥”,看词句好像是四层皮垫子做成的被褥,但以前大恩上师讲过:破了之后补,补完之后又破,好像有四层的全都是补丁的很差的垫子,叫做四层皮垫褥。“如果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谁都不把你放在眼里,人、狗都可以欺负你。“证士”就像证悟者一样没有分别念。老年人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像没分别念,随便被说被辱骂时,像一个忍辱修得很好的人。像佛陀以前为忍辱仙人时,耳朵、鼻子任人割一样,好像没有分别。老年人像证悟者一样随便可以践踏,其实这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生西法师 前行广释第51课辅导
8、《佛说八师经》里还说:“念人衰老时,百病同时生。”3册P105
【人衰老时会百病丛生,精神也不好,心里也痛苦】
9、《瑜伽师地论》云:“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3册P106
【老苦的五种状况 :一、盛色衰退:身体、脸色的光华消失,不复年轻时的模样。二、气力衰退:以前力气充沛,年老后虚弱不堪。三、诸根衰退:眼、耳、鼻等诸根日益老化。四、受用境界衰退:过去可随意享受各种妙欲,人老后就有心无力了。五、寿量衰退:寿命日渐穷尽、有减无增】
10、《君规教言论》云:“衰老疾病死亡等,众生共同之规律,岂能有谁超越此?”3册P108
【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谁也没办法超越。】
11、萨迦班智达也说:“诸人羡慕得长寿,又复恐惧成衰老,畏惧衰老望长寿,此乃愚者之邪念。”3册P108
【一味地渴望长寿、畏惧衰老,这是愚人的邪念。】
【档案编号B03051-定解B06-003】
《前行广释》第48课学习笔记:本课窍诀
发心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闻法的四种功德
1、“由闻知诸法”:通过听闻佛法,能知道取舍法与非法,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在这个世间上,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真理,也要学习很长时间。当今时代,各国如是重视教育,也足以说明听闻相当重要,否则,一个人从小对知识一无所闻,将来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既然世间学问对听闻尚且如此重视,那更为甚深的佛教教义,不听闻就更不能了知了。
2、“由闻遮诸恶”:听闻佛教的许多经论后,就会明白如何取舍,进而遮止自己的不善业。比如,以前你没有闻思之前,不懂杀生的过患、行善的功德,但通过听闻之后,就会清楚自己不能做坏事,至少不可以害众生等等。
3、“由闻断无义”:通过听闻佛法,可断除诸多无义散乱。散乱有外、内两种,外散乱指整天跟人说闲话,做些无聊琐事;内散乱则是内心经常掉举、昏沉,在无意义的状态中耗尽时光。依靠听闻,便可以遣除这些。
4、“由闻得涅槃”:通过闻法,了知暂时、究竟的利害关系之后,可对治烦恼而现前无我智慧,获得诸佛菩萨的圣果。
如何破解“只要修行,不必闻法”的论调?
现在有些人常说:“只要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闻法。”这种说法也许对极个别人有利,但就大多数人而言,由于自己的根基使然,必须要按次第来修行。退一步说,就算你是利根者,闻法也不会有任何障碍。真正能障碍你的,是世间种种非法行为,而听闻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的教言,只会让你的信、悲心、智慧日益增上,绝不可能将你的功德一扫而光。
如何破解“动物反应迟钝,杀它没有关系”的论调?
现在许多学校的课本中,都声称动物跟草木一样,虽然能动,但大脑结构不像人的那么发达,故对痛苦的反应很迟钝,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假如说动物大脑反应慢就该杀,那么人中也有特别迟钝的,读书时每个班里成绩好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按照这种论调,那另外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该被杀掉了,但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看到任何动物,应让它发菩提心
《梵网经》云:“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口念心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我们平时无论看到什么动物,都应该心生悲悯,心里想着让它发菩提心,口里也这样说出来,这是大乘行人时刻要记住的事情。
转生旁生的五种因
《辩意经》中讲了转生旁生的五种因,如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
【档案编号B03048-定解B06-004】
随堂小测2018版 |《前行广释》第51课
发心师兄:定解B07,定解B11,定解G19,定解B33
审核师兄:定解B06
一、题干选项:
1、人们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到了( )?(单选)
A、时光的流逝;
B、衰老的痛苦;
C、岁月的无情;
D、人间的冷暖。
2、朱阿姨65岁,看起来有些衰老,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单选)
A、整容;
B、旅游;
C、佛法;
D、广场舞。
3、“拔起牧桩之起式”指的是?(单选)
A、拔牧桩时需要固定的姿势;
B、太极拳的起势动作;
C、站桩时要像木桩一样稳定;
D、老年人站起时必须两手撑地。
4、当自己五根慢慢衰退时,修行人应该如何面对?(单选)
A、美容SPA、除皱拉皮;
B、念阿弥陀佛、行持善法;
C、种花养草、听戏唱歌;
D、跑步健身、周游世界。
5、老年人也要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应该多( )?(单选)
A、修往生法;
B、烧香拜佛;
C、跑跑医院;
D、吃吃喝喝。
二、标准答案:
1、人们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到了( )?(单选)
参考答案:
B、衰老的痛苦;
【出处:《前行广释》第51课 庚二、老苦:
解析:轮回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无有实质性可言,也始终没有完结的时候,人们正在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时,不知不觉就会步入老年,感受到了衰老的痛苦。】
2、朱阿姨65岁,看起来有些衰老,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单选)
参考答案:
C、佛法;
【出处:《前行广释》第51课 庚二、老苦:
解析:因此,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佛法。倘若心灵有了归宿,懂得念佛的殊胜、了解佛法的基本教理,即使物质条件不具足,他也会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所以,引导老年人学佛非常重要,这远远超过金钱的供养。】
3、“拔起牧桩之起式”指的是?(单选)
参考答案:
D、老年人站起时必须两手撑地。
【出处:《前行广释》第51课 庚二、老苦:
解析:正如尊者所形容的,年事已高的老人,站起来时,不能自然而然立即起来,必须要两手撑地,那姿势就像从坚硬的大地中拔出木桩一样。】
4、当自己五根慢慢衰退时,修行人应该如何面对?(单选)
参考答案:
B、念阿弥陀佛、行持善法;
【出处:《前行广释》第51课 庚二、老苦:
解析:我们作为修行人,应从内心中认识这些道理。以后一旦老年来临,遭受到了诸多痛苦,如《正法念处经》中形容的:“人为老所压,身羸心意劣,伛偻柱杖行,此苦不可说。”也会明白这是自然规律,每个人的身上都不可避免。因此,当自己五根慢慢衰退时,假如你是佛教徒,念阿弥陀佛、行持善法是最好的。】
5、老年人也要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应该多( )?(单选)
参考答案:
A、修往生法;
【出处:《前行广释》第51课 庚二、老苦:
解析:同时,老年人也要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应该多修往生法,为来世做好准备。现在世间上很多老年人没有这个概念,整天迷迷糊糊的,跟家人吵架,怨天尤人:“儿子不管我了,媳妇态度不好……”每天说这些无聊的话,日子过得特别苦。】
【档案编号B03051-定解B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