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七 |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返回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七 |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動物樂傳心 2023-01-2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几 年 前 ,我走在印度街上,那里有许多铺着石子的马路。有一 天 ,我赶着出门来不及穿鞋,我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赤脚走在石子路上,实在不太舒服。这件事发生不久后,我遇到一位印度医生,跟他提起了这件事。“这样很好啊 !”他说。我 问 他 :“为什么呢 ?” 他 解 释 ,根据许多古代医学研究,在脚底施压会刺激身体器官和系统的运作,促进全身健康。对脚底反射疗法有点认识的人就知道它的好处,但我从来不知道。医生解释了之后,我比以前更常打赤脚。意 外 的 是 ,我不但没有觉得不 舒 服 ,反而开始喜欢赤脚踩在石子上。为什么呢?石头没有改变,我的脚也没有改变,我走路的姿势也没有改变 。


我发 现 ,唯一改变的是我的观点。以 前 ,我认为走在石头上脚 会 痛 ,可 是 ,当医生提出不同观点时,这不同的想法转变了我的经验。


观点会影响人的体验



我将改变观点的基本方法,运用在童年时代困扰我的念头和情 绪 ,但我并没有真正运用在种种身体不适的情况。当我发觉自己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执著身体是“我” 的时候,我大吃一惊。 


这对我是一堂重要的课,影 响 了 我 对 困 难 和 不 舒 服 的 看 法 。如 果 一 开 始 我 并 不 觉 得 不 舒 服 ,或 向 它 屈 服 ,或 以 一 般 方 式 处理 ,例如每次离开房间都刻意记得穿上凉鞋,那么我就无法领会习性微细的一面。在那之后,我更珍惜痛苦和不舒服,因为每次体验都是迈向更深刻领悟的种子,更好认识自心的机会,并观察我对自己的看法 ,甚至是我所不知道的周遭环境。 


我并不是建议各位一碰到问题、生 气 和 不 舒 服 ,就戴上佛法侦测帽,然后开始在心里盘算:“这时候要用什么观点呢?为什么我不懂呢?噢 ,原 来 如 此 ,我 现 在 要 换 个 新 方 法 。” 这样只是暗地里想摆脱不安的情况,最后反而会加深习气— 把困难看成需要降伏的敌人,或需要安抚的老板。 


禅修的真正步骤是:单纯地保持原 状 ,然后直接看着它。用这种方法面对体验,自然就会跟它保持一点间隙,更能宏观看到整体情况。如 果 “心 ” 能 够 观 察 “体 验 ”,理 论 上 , “心 ” 就大于 “体验”。认 出 “心 ” 与 “体验” 是分开的那个刹那,你可能瞥见自心的宏伟,就像我父亲和其他老师开示,你 会 了 解 :每一刹那的体验,只不过是无垠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生 起 并 消 退 ,从未离开无限的广阔。这个瞥见,也 是 帮 助 我 们 了 解 “第 二 谛 ” 的 基 础 ,第二谛“集谛” 通 常 译 为 痛 苦 的 “根 源 ” 或 “原 因 ”。


我们一般习惯认为外境是痛苦的原因,根据第二谛的教导,痛苦的因并不是建立在事件或环境上,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和诠释自己的体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证明了观点会影响人们的体验,这是某个东方宗教的虔诚信徒的修持方法:深受痛苦的人会点燃自己的手指 ,他们感到供养身体所带来的喜悦,减轻了痛苦。 


一般来说,大家不喜欢身体被揉捏和挤压,尤其是特别僵硬的部位。可 是 ,大家会付钱去按摩,希望推拿和指压可以舒缓疼痛 ,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他们会跟痛苦预约时间。我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士跟朋友走在路上,走着走着 ,她的袜子在鞋子里揪成一团,她觉得很难受。“停一下 !” 她大 吼 ,“我 要 整 理 一 下 袜 子 ,真 痛 啊 !” 她正要去 找 脚 底 按 摩 师 ,讽刺的是,到了那里,她 跟 按 摩 师 说 :“用 力 一 点 !你的服务一定要物超所值。”我觉得这位女士很有趣。不久前她觉得脚被袜子卡得很不舒服 ,半小时之后,她却要求按摩师在脚底加重力道。同样的情形,因为不同的诠释和期望,反应居然如此极端。这些诠释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影响我们呢?




所有的分别基本上都是相对的


在生活中,我们主要依赖自己的能力去辨别事物。有些辨别很 直 接 ,像 是 左 和 右 、高 和 矮 、喧 哗 和 安 静 、手 和 脚 、 日和夜。有些事物需要更多的辨别力,像是这个水果是不是过熟,还是不够熟?这个价格合不合理,还是另一家店会更便宜?有些事情要更 深 思 熟 虑 ,我 就 发 现 ,为 人 父 母 的 都 会 质 疑 自 己 对 孩 子 的 管教 ,会不会太严厉还是太放纵?另外也有人为了跟伴侣发火或拌嘴而担忧:我今天心情不好,或压根儿就是彼此意见不合,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的言行吗?我也听过有人在职场碰到类似情形,他们向别人咨询,像 我 对 他 (她 ) 的批评会不会太无情了?我会不会工作太认真而抽不出时间给自己和家人?


重要的是,请切记 :所 有 的 分 别 基 本 上 都 是 相 对 的 — 念头 、批评和感觉都是从比较而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把四寸高的玻璃杯放在六寸高的玻璃杯旁边 ,四寸的就比六寸的矮。但如果把六寸高的玻璃杯,放在八寸高的玻璃杯旁,之 前 比 较 “高 ” 的 那 一 个 ,现 在 就 变 “矮 ” 了。 


同样的,有右边才有所谓的左边,有 夜 晚 才有所谓的白天,有温暖才有所谓的寒冷。这堂简短的课,就 是 佛 法 经 常 提 到 的 “相对实相”:以不同的对比去界定体验。许多科学家跟我谈到,辨别力逐渐发展为生存工具,它的好处是能分辨植物和水果中哪些有毒,哪些有营养。辨别力也帮助我们区分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可能会吃掉我们。人类产生辨别力的过程很复杂,我们可以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名词来了解。


光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感知的行为都需要 三个基本要素。首 先 是 感 知 的 器 官 ,像 是 眼 睛 、耳 朵 、鼻 子 、舌头和皮肤;再就是感知的对境,例 如 花 朵 ;第三个是处理并反应感知器官接收到讯息的能力。感 知 器 官 、脑 部 ,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由神经元组成。人脑由上亿个神经元组成,其中许多构成与学习、记忆和情绪有关的架构,各个架构之间的互动非常复杂。假 设 我 们 看 到 一 朵 “红色”玫 瑰 花 ,这 朵花就是对境,科学术 语 称 为 “刺激”。


看 着 玫 瑰 花 时 ,眼里的细胞会先注意到它是由上圆下尖的红色物质组成,并 连 在 一 根 绿 色 、细 长 、略圆且有深色的尖锐突起物上。这个影像是从视神经— 由形状类似纤维或粗线状的细胞群组成— 将眼睛接收的视觉讯息传送到视觉脑皮层。它位于脑部,负责组织视觉感官接收到的刺激。在接收到视觉的刺激之后,视 觉 脑 皮 层 传 送 “实时讯息” 到脑 部 的 “丘脑”,即靠近脑部正中央的一群细胞。来自感官的信息 在 此 处 进 行 “解码”后 ,再送往脑部其他区域。 


“丘 脑 ” 这个名词很有趣,按 古 希 腊 语 的 意 思 是 “卧室”一 -进行私下谈话的场所。一 旦 视 觉 脑 皮 层 的 信 息 送 到 丘 脑 ,接 着 就 被 送 往 许 多 的 地方 。其中一套送到边缘系统,它在脑部的表层,主要负责辨别痛苦与快乐,决定情绪的反应,并提供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脑 部 边 缘 系 统 有 两 个 重 要 构 造 ,主 要 是 解 读 这 些 信 息 和 记忆 。


其中一个构造是脑杏仁核,这是一群小杏仁状的神经元,决定体验的情绪。举 例 来 说 ,如 果 你 被 “深 色 尖 锐 的 东 西 ” 刺 到 ,你 很 可 能 对 “由一群红色物质组成的东西” 产 生 “坏的”或 “讨厌的”感 觉 。


另一个构造是海马回,有点像是空间和短期记忆的储藏室。它提 供 体 验 的 背 景 和 意 义 ,帮 助 我 们 的 记 忆 ,比 如 说 ,我们第一次是在何时何地看到了玫瑰。同时,汇集在丘脑卧室的私密对话,被 传 送 到 “脑新皮质”。它位于脑部最外层,神经学家普遍认为这个部位主要是执行分析的功能,让我们开始学习命名、辨别形状和形成概念,就像我们把 “一群红色物质组成的东西” 命 名 为 玫 瑰 。“脑 新 皮 质 ” 也负责边缘部位的记忆控制和情绪反应,并平衡高低的差异。 


虽然描述了这么长篇大论,但 由 数 千个细胞组成的器官,与脑内各种神经元架构的沟通,比一弹指时间还要短。脑几乎是立即反应并刺激化学物质的释放,例 如 皮 质 醇 、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脑内啡等,让 它 们 在 体 内 流 动 ,加 速 或 减 缓 心 跳 ,转 换 情 绪 。同时,感知器官、脑部构造、身体重要器官和体内的腺等的一连串联结,是实时通讯的网状系统,用简单的方式制造内在的红玫瑰 “图像”。换句话说,我们 并 没 有 真 正 看 到 玫 瑰 ,而 是 产 生 了 “玫 瑰 ”的概念。这个概念通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一开始经验到“玫瑰” 时的周遭环境、储 存 在 脑 部 不 同 部 位 的 记 忆 和 预 期 ,以及根据日后不同的体验做修正,还 有 ,最重要的是区分出体验者(我 )与 体 验 的 对 境 (玫 瑰 )。我 们 把 实 体 的 “我 ” 本能地与外境分开,像是玫瑰在我们内心的影像,是 由 各 种 神 经 元 构 造 与 其 他 身 体 系 统 的 互 动 所 产 生 。 


小 时 候 ,这 个 影 像 可 能 很 模 糊 ,然 而 ,随 着 我 们 长 大 ,内化的“我” 与 “不是我” 的区别更为明显了。同 样的,还 会 出 现 “愉快 ” 和 “不愉快”, “想 要 ” 和 “不 想 要 ” 的区别。我们也会区隔 出 “模糊”地 带 ,因为我们还没有决定要如何与体验做联结。这 就 像 有 些 人 会 把 档 案 、文 件 、照 片 和 其 他 物 品 归 纳 到 不 同 盒子 ,同样的,我们也会将体验归纳在概念的“盒子”里 。我跟受过各种科学训练的一些人谈到这个议题,他们对盒子出现的方式、时 间 和 原 因 众 说 纷 纭 。不 过 ,在 现 代 思 想 学 说 中 ,似乎有一些共识:当婴儿脱离母胎开始独自生活,并面对完全无法预知的内外环境时,“我 ” 的盒子就形成了。


在婴儿时期,我 们 受 到 对 舒 适 ,特 别 是 对 温 饱 需 求 的 驱 使 ,以及对饥饿、寒冷或尿湿等不舒适的抗拒。我们有时候觉得很舒服 ,有时候并不是这样。“我 ” 的盒子也许还不是非常坚实,只能用哭泣、打嗝或微笑来表达,但 是 ,对于愉快和不愉快的本能反 应 ,可 能 是 婴 儿 去 定 义 “我 ”、 “不 是 我 ”,以 及 “好 ”、 “坏 ”和其他盒子的方式。下 一 个 阶 段 是 许 多 家 长 认 为 的 “两 岁 叛 逆 期 ”,也就是孩子透 过 “不要” 表达他们的独立性。在 这个阶段,不同的盒子更为坚实和确定,其他潜藏的盒子也开始启动了。


痛苦其实源自于你的执著


早在西方科学发展的几世纪之前,佛陀就已经知道痛苦来自心 ,即 所 谓 的 “观察者的眼睛”。虽然佛陀阐述的字眼与现代的生物学家、神经学家与心理学家不同,但是洞见是相似的。根 据 佛 陀 开 示 “第二谛” (集 谛 ) 的早期文字记载,“堵 嘎 ”,也就是痛苦,是由基本的心理状态引起。在巴利 文 是 “坦哈” (tanha) , 也就是渴望 的 意 思 。将早期的巴利文文字记录翻译成梵文的弟子们解释,痛苦的原因就是渴望,也就是 梵 文 “崔 虚 那 ” (trishna)。当 佛 法 传 到 西 藏 ,则被译为藏文“紧巴” (dzinpa) ,也就是贪执。每一种文字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三个名词都传达了对恒常和稳定的基本渴望,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都企图否定和忽视“无常”。这 些 渴 望 最 基 本 的 根 源 ,就 是 佛 教 典 籍 中 经 常 提 到 的“无明”,也 就 是 习 惯 误 将 “自己”、“他人”、“主体”、“对境”、“好 ”、“坏 ” 和其他相对特性,当成是独立的和固有的存在。简单 地 说 ,“无明” 就是把瓶子上的辣椒酱标签当做辣椒酱。认 为 人 、事 、物本来就是坚实的这种观点,来自两种强度相当的欲望。首 先 是 一 般 所 说 的 “贪 欲 ”,就是渴望获得或保有让我们愉悦的一切事物。第 二 是 “瞋 恨 ”,这 与 贪 欲 意 思 相 反 ,就是躲避或除掉我们界定为不愉悦的事物。贪 欲 、瞋 恨 和 无 明 三 者 (传 统 上 叫 贪 、瞋 、痴 ),就是佛法典 籍 中 提 到 的 “三 毒 ”,根 植 在 心 中 的 习 气 ,把我们的心遮蔽或“毒害”。这三毒个别和合作产生其他数不清的心态和情绪,例如傲 慢 、焦 躁 、自卑或厌恶自己。当同事得到我们自认应得的晋升时 ,我们嫉妒;面 对 生 病 或 年 老 的 父 母 ,我 们 感 到 哽 咽 和 绝 望 。有 些 佛 教 教 法 提 到 这 些 心 态 和 情 绪 就 是 “烦 恼 ” 和 “障碍”,因为它们限制了我们诠释体验的方式,接 着 抑 制 了 思 考 、感觉和行动的潜能。我 们 一 旦 形 成 “我” 和 “不是我” 的观念之后,接着就 把 体 验 联 结 上 “我的东西” 和 “不是我的东西”、“我拥有的事物 ” 和 “我没有的事物”、 “我想要的事物” 和 “我不想要的事物想象一下,如果你开着一辆破车上路的时候,正好有一辆名贵的新车经过,可能是宾士或劳斯莱斯,那辆车不久前才在车祸中被撞了个凹痕。你 有 点 同 情 那 位 车 主 ,但 你 未 必 会 在 乎 那 辆车 。几个月后,你打算换车,你 到 二 手 车 行 逛 逛 ,车行里有一辆物超所值的宾士或劳斯莱斯。那辆车其实就是几个月前你在路上看 到的,在你买下它之前,你对它一点也不在意。不 过 ,现在车子 是 “你的” 了 ,就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有颗小石头击中了挡风玻璃。天 啊 !“我的” 车毁了,“我 ”得花钱修理。这是几个月前你看到的那部有凹痕的车,之前你开车经过时没什么感觉。可 是 ,现 在 这 辆 车 是 “你 的 ” 了 ,如果挡风玻璃裂开 ,你就会生气、失 望 ,也许还有点害怕呢!为什么不就此停止这种分别心呢?为什么不就此放下三毒和它们所产生的事物呢?当 然 ,如 果这么简单的话,这句话说完之前 ,我们全都成佛了。根据佛陀的开示和佛教大师的释论,三毒和三毒引起的其他内心与情绪的习性,并不是痛苦的原因。痛苦其实是源自于你对它 们 的 “执著”,这 种 说 法 最 接 近 藏 文 “紧巴” (dzinpa) 的基本含意。就像之前提到的,“紧巴” 经 常 被 解 释 为 “贪 执 ” (grasping) , 也 有 人 译 成 “ 固着” (fixation)。我 认 为 “固着” 比较接近“紧巴” 深层的含意,“紧巴”是企图将不断变动的时间和地点固定下来。


“那就像在捕杀蝴蝶嘛 !” 听 到 这 里 ,我 有 一 位 学 生 嚷 了 起来 。我 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呢?她 说 ,有些人把捉蝴蝶当做嗜好。他们弄死蝴蝶,然 后 钉 在 玻 璃 或 塑 料 的 展 示 盒 当 做 收 藏 品 来 欣赏 ,或跟朋友炫耀,这纯粹是一种消遣。“这么美丽、细致的生命,” 她 忧 伤 地 说 , “应该是在空中飞舞 。如果不能飞,那就不是蝴蝶了,不是吗?”她是对的。当我们执迷己见时,就丧失了飞翔的能力。





面对“自我概念”的执著


几年前我在美国时,有一位年长的女士来看我,那次会面证实了一件事:强烈执著一套信念和观念,会导致剧烈的痛苦。当时 ,她一坐下来就哭了。“没关系。”我告诉她,“等你静下来,再告诉我发生什么事。”过 了 一 会 儿 ,她 情 绪 缓 和 了 。然 后 ,她 说 :“我 不 要 变 老 。每次照镜子,我就看到脸上的皱纹。我讨厌皱纹,我恨死皱纹了。有 一天,我把镜子砸破了,只好再买了一面新的镜子。我后来照镜子又看到脸上的皱纹,我真给弄疯了。我 既 生 气 又 沮 丧 ,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对于她爆发的情绪有点吃惊。我 的 祖 母也有很多皱纹,但我觉得反而增添了她的美丽。祖 母很和蔼温柔,充 满 智 慧 ,而且永远面带微笑。我没有跟这位女士提起祖母,因为我知道有人深受痛苦时,最好别说:“这只是你的想法而已。如果你改变想法,感觉就会不同。” 从 前 在 我 焦 虑 和 恐 惧 的 时 候 ,如果我的老师对我说这样的话,我不觉得那对我有帮助,反而会助长我的寂寞和彷徨。


在遭遇困难的当下,需 要 了 解 的 是 , 自 己 所 经 历 的 困 境 ,一切众生也都会经历:众生根深蒂固地渴望要生存、活 着 、成 功 ,以及片刻的宁静。我 很 感 激 父 亲 和 老 师 们 陪 我 一 路 走 过 学 习 历 程 。他们鼓励我 :只要看着当下经历的一切— 单 纯 地 看 着 来 来 去 去 的 念 头 、情 绪 、批评和感官知觉。这个方法非常实际地将修行者带人佛陀卓 越 的 “四圣谛” 教法。


佛 陀 大 可 跳 过 第 二 谙 (集 谛 ),从第一个苦谛直接跳到第三个灭谛,但 他 开 示了第二谛,为的是帮助我们了解此生各种难题的原因和状况。第二谛强调不只有我们单独在面对困境,所 有 众 生 也 同 样 执 著 “我 是 谁 、我 是 什 么 ,我想要什么或需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或不需要什么” 的想法。我应用老师教我的方法,开始跟因为皱纹而受苦的这位女士谈 “无常”。我告诉她,这 是 每 个 人 都 会 面 临 的 基 本 状 态 。如果接受的话,就会了解这一生明显和细微的改变,都是有利益的。 


“当你执著自己过去的样子,还有年轻时能做的事,” 我告诉她 ,“你就看不见变老的好处。想 想 看 ,哪些事情是年轻时不能做 而 现 在 能 做 的 。想 想 人 生 阅 历 带 给 你 的 一 切 ,你 可 能 还 记得 ……” 我补充说, “年 轻 的 时 候 ,你 等 不 及 要 变 老 ,你羡慕有智 慧 、经验丰富、受到敬重的人所享有的机会。如果你只执著粗略的改变,就看不到细微改变的好处。我 年 轻 的 时 候 ,就急着要长 大 ,因为长大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也可以更稳定。”这 次 会 面的一年后,我 再 度 经 过 美 国 ,那 位 女 士 又 来 见 我 。这一 次 ,她很放松,面带微笑。她 坐 下 来 之 后 ,接 着 说 ,上一次的会面后,她没有再砸破镜子。


“上次的谈话之后,我就明白了。” 她 解 释 , “时间不是敌 人 ,年 老 不 是 敌 人 ,我 的 执 著 才 是 敌 人 。以 前 照 镜 子 时 ,我从镜中看到的是别人对我的眼光------个老女人,没有魅力也没有价值。我也开始用那种心态过日子,果然别人也把我当成一个又老又没用的人,于是,这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但 是 ,当 我开始回顾这些年的体验,我竟然开始对我的皱纹感到骄傲。每一条纹路都像是一枚荣誉徽章,表扬我渡过难关、通过考试。我开始观察跟我年纪相仿的人,我心想 :‘我 们 有 许多的人生阅历,未来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改变等着我们呢!’这 并 不 是 说 ,我 每 天 早 上 跳 下 床 时 ,都在期待改变。我 的 年 纪 已 经 不 太 适 合 跳 跃 了 。” 她 大 笑 。“但是 ,我发现自己更能觉察自己的生命和当下,因为那就是我的全部,不是吗?当下。这个 当 下 正 在 发 生 的 事 情 ,远超过我的想象。


她 的 故 事 打 动 了 我 。她 只 得 到 了 一 点 点 的 指 导 ,就能面对“自我概念” 的执著。其 实 ,“自我概念” 就是不安的主因,跟人类的体验息息相关。她面对问题并从中学习,往 后 ,她更加珍惜生 命 D这 就 是 “第二谛” 的精要教导。了 知 一 切 事 物 必 然 会 改 变 ,于是在每个当下就能更清明、更 自 信 ,并 在 其 中 放 松 ,不去抗拒或受其摆布。体验和觉受不能掌控我们,我们不需要把它们当做“敌人” 而去搏斗或逃避。我 们 有 潜 力 观 察 自 己 的 体 验 ,并且认出 :“这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下 一 瞬 间 会 有 另 一 个 体 验 ,再下一个瞬间,又有不同的体检。”我 认 为 “抗拒每个当下的改变”,是我所知道的现代用语中最 能 解 释 什 么 是 “固着” 的说法,这也是佛陀和后世的老师们所说的各种痛苦和不安的原因。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