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28
[28]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十八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这是进一步开示修习本法的极殊胜利益,劝导我们一心受持,尽此一生奉行不渝。
普贤菩萨说:如果一个人持诵这部《普贤行愿》,我说他以少分善根的缘起力,就会在一念中使得一切行愿都得以圆满,而且能成就一切众生所发的清净善愿。
这里“诵”字,包括对于无上的普贤愿王作读诵、受持、听闻、思维、修习等十种法行。这有无上的利益,只有彻证果地的普贤大菩萨才能揭示其中的缘起力量。不必说甚深、广大的善根,仅仅是少分的善根,毕竟都能在一念间使得一切行愿全部圆满,因此它非常圆顿。
“一念”是时间的最小单位,“一切”指所有普贤广大行愿,而一念中一切行愿都圆满,是由于我们本来是体普贤和用普贤,圆具一切万德,具有无边力用,所以,以此缘起力必将在一念相应时,一切行愿都圆圆满满地成就。这就是圆顿法的特点。就像染东西,染缸里的所有东西一次性全染成了那种色彩,所谓“一染一切染”。与此类似,这是“一成一切成”,在一念间一切行愿都能圆满周遍地成就。
不仅自身能成就,以法界中自他无二的缘故,也能令一切众生所发的清净善愿都圆满成就。也就是,普贤愿海里念念都是普利一切众生的行愿,以大悲无碍的力量,能够遍入在一切众生心中,加被众生,使得众生的善愿终将得以成就。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是普贤菩萨摩诃萨带领我们在本法的结尾作总结回向。
应当这样想:我这一次对于《普贤行愿》作了闻思修等殊胜的法行,决定得到了无边无际的殊胜福德。也就是“果报唯佛能证知”,只有佛的一切种智才能完全了知,普贤殊胜行所出现的极广大无尽的福德之海。
既然我已经获得了无边胜福,就不应该只是自己享用,不然就成了自私的行为,因为法界中没有自他的分别。
因此,我应把这一切殊胜福德都回向给目前沉溺在生死瀑流中的法界里的一切众生。回向之处,是普愿一切众生得到这份福德后,都能够快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最殊胜刹土。
这里要把握几点:一、回向的善根,是这次对于《普贤行愿》作殊胜法行所得到的没有数量边际的殊胜福德。二、回向的心,是以无限的悲愍,对于任何一个众生想作施舍从而帮助他的心。三、回向处,是在自己的法界心中,一切正陷溺在轮回梦幻里没办法出来的众生,也就是没有任何时空偏执的局限,关照到尽法界海里的一切众生。
四、回向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得此福德,而迅速往生无量光佛的刹土。
这是为了速疾完成众生得解脱和成佛的利益。也就是,轮回中沉溺的众生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刹土为殊胜途径。因为这能使他们以简易的因,生到极殊胜的西方净土,往生以后就不退转,得到解脱,而且迅速成佛。这是我们的一个总的心愿。
接着对这一颂分别解释,首先解释“普贤殊胜行”,再解释“无边胜福”,再往下解释“沉溺诸众生”和“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分四段来解释。
1. “普贤殊胜行”
这里关键要了解到“殊胜”二字的涵义。我们知道,有各种人天、小乘、权乘菩萨等的行为,也有从因到果的各种行为,这里普贤行是最殊胜的行为。就我们当前的状态,是指有幸缘着无上的普贤愿王作了听闻、思维、修习、读诵、开演等的法行。因为普贤行是一切行中之王、行中之海,因此作一些与它相关的法行,就都成为殊胜行。
普贤行的殊胜在于三点:一、无边;二、甚深;三、广大。
“无边”指没有前后际。如十大愿王一开始都说到“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等等。单就时间上说也是竖无初后,不落在分别心的时间量里,所以没有前际和后际,是在整个世间界里周遍地行持。这是指已经消失了时间和空间的错觉以后,出现的不可思议、没有边际的殊胜之行,因此这里没有时间的初际和后际。
而且,这种行海极其甚深,没有穷证到法界,就无由测知到果位普贤的不可思议行海的境界。无论多少分别心识,也没办法测到它的一毫许,这的确是甚深不可思议。
而所谓的“广大”,也是在这样一个法界心中,周遍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类。在这个心性中圆具一切力用的缘故,它是顺着法界周遍的体而出现周遍的行海,这就叫做“广大”。
由于它无边、甚深、广大三个特性,超胜了一切其他行为,因此是最极殊胜的行为。
谈到“行”,就以普贤的大行代表行中之王。而我们现在有幸跟趣向普贤行的愿王结上了殊胜因缘,也开始在心中初步地确立志愿,胜解了这个行是无上之行、愿是无上之愿以后,已经愿意在自己心上刻上再没有超出其上的愿王,接着就会发展出一切读诵、思维、开演、修习等的法行,而且开始有真正的主动力、行愿力,会非常好乐、踊跃地去做。这就是我们因位的殊胜普贤行。
2. “无边胜福”
之后我们应该敏感到,既然它是这么殊胜不可思议的行愿王,只要沾染一点气氛,就成为极殊胜的因,就像前面经上说的,它是无数倍超胜下乘的妙法,因此,所得到的福德是没有边际的量。只要你稍稍做一点,就已经得了无边胜福,这就是我们所要回向的善根。
不要以为只是修了一座功德,然后用普贤行愿印持,没有多少福德吧?我们也不好意思布施给法界的一切众生。
应当胜解这有无边的胜福。也就是,如果我们懂得从缘起上衡量因果的量,就会对此有一定的信解。要想到,如果对于上面的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后面偈颂里从因到果一切道次第上趣入普贤行海的发愿,对于这些内涵有了具体的认识,对这一点会深信无疑。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圆满的行为的量,不要说念全篇愿文,只要触及一个句子,心里有了胜解,当时就会非常喜欢地愿意趣入,这就已经种下了非常殊胜的善根,何况是整篇殊胜大愿王的经文?
从时间上,它横遍竖穷;从空间上,它圆裹十方;从种类上,它遍摄一切;从道位上,是从因至果;从量度上,是全法界心、尽法界量。那当然以此胜解和发起行愿的力量,在缘起的量度上看,的确直到虚空界尽之间,福德资粮都不会有穷尽的时候。也就是从今到尽未来际,福德会连绵不断地出生,而且它的量极其殊胜。正因为如此,才有上面所说的异熟果、增上果等五种殊胜果报。
这样衡量下来才知道,世间的善行、小乘的善行、一般菩萨的善行、因位的善行等等,的确比不上普贤大行这样的无边、深广、圆满。十大愿文的行文一出来,就都是以含纳十方三世的气概出现,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了,它已经穷尽了法界的量,哪里有超出其上的呢?前面经文说,要想成就如来功德,就要修十种广大愿王作为最胜之因,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到这里我们就胜解了,对于《普贤行愿》作闻思修等一切法行,所得到的是一种没有边际的殊胜福。
这样有了福德后,我们当然不应只是自享,而是要给一切众生分享,因此会有后面的回向之心。意思是会把无边殊胜的福周遍地施舍给法界任何一个众生,无一遗漏。这样,当我们胜解了自己的心就是全法界以后,我们就把累劫以来修的所有普贤行的福德,一次性非常干脆地把它布施给法界的任何一个众生。在你一作意之间,的确会让一切众生得利益。
3. “沉溺诸众生”
念“普愿沉溺诸众生”的时候,要关照到整个法界生死瀑流里的众生,他们一直陷溺在生死流里无法超出,那我们就要想,怎么才能有效地把他们顿时救拔出来,这就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法门,因此要把善根回向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对此先要理解“沉溺”的涵义,这又要知道什么叫“瀑流”。就像一条河从无边际处一直不断地往下流,不但截断不了,还在不断地引生后有,增长相续。这个比喻表达了众生沉溺的状况。也就是从无始以来就在起惑造业,由业感苦,由于起的惑业无量无数,所以在无边际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地流下来,现在截断不了,还在不断地起惑造业,引生后有,这种状态一直无法摆脱。这样一条生死之流,只要没有截断它的根源,就会钩锁连环下去,无穷无尽,当中会出现从地狱到天界之间无量无数的苦痛。
4. “速往无量光佛刹”
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一切众生最方便地救济出来呢?他们自身要真正证得空性而断除苦流是相当困难的,对于整个法界里无边无数沉溺的众生而言,最方便的方法是让他们求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的愿海达到了最简易的程度,只要众生对他有信心,愿意去那里,一心向往不再犹豫,这样以信愿持名就能够往生到净土。
这样的话,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不断的业流之中,终于有一个机会能够超出。依靠阿弥陀佛的神力加被,只要以信愿念佛,心投向阿弥陀佛,跟佛的愿力一结合,就会被佛的悲力摄持引到极乐世界。也就是凡夫不必断惑,以心缘着佛就能直接超出生死业流,因此它是极方便、特殊的法门,只有弥陀愿海成就了这个大奇特处。这是有别于一般证得真如、断除三界烦恼而超出生死的途径,这就使得一切众生都有希望。
阿弥陀佛的净土具有不可思议的各种功德,是超出了数量和边际的功德之海,极其安乐。一往生以后,就不再生起任何计我和我所的念头,远离了一切苦苦、坏苦和行苦,成为无住大涅槃的生处。也就是往生以后,住著生死和涅槃的心会完全消除,由此就真正显发了本性而成佛,这就能够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
以这个原因,以上所修的一切普贤行的善根都以最圆遍的心,一时间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里任何一个地方的众生。愿众生都能够在生死业流中生起信愿,投入阿弥陀佛,一念间顿时生到极乐世界,超出轮回的系缚,在极乐净土速疾圆成佛道。这就是行愿品偈颂的最后回向。
总之,这叫做“普贤愿王导归极乐”,不但自身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圆成愿海的殊胜捷径,而且把每一次所修的善根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让他们都从生死苦流中直接起信愿和弥陀愿海相应,同登净土、同成觉道。这就是最终的回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
这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在佛前,宣说了这部普贤广大愿王的清净偈后,善财童子听了生起无量的踊跃欢喜,一切菩萨也都生起大欢喜心。
《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宣说的。
“广大”是指愿王里,无论是心还是境都极其周遍、广大。“清净”指完全清净无垢,没有丝毫错谬和不如理、不如实之处。
善财童子是这部普贤大愿王殊胜教法的当机者,他听了以后生起无量的踊跃欢喜。
善财童子是法王的前世,因此上师这一世大力地弘扬《普贤行愿品》。在1987年朝礼五台山的时候,也是引导上万大众大量修持了《普贤行愿品》。而且,为了把众生引导到极乐世界,特意以普贤行愿作为趣入的有力方便。后来,上师在印度圣地金刚座,也号召西藏各派弟子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
在上师的道场——喇荣五明佛学院,也是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大众修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法门。讲课前后都是以《普贤行愿品》积资净障,作广大的印持回向,使善根无尽地增长。在每一次大的法会和各种共修法会里,也都按照这样前后念诵《普贤行愿品》。平时各种念经修福、念颇瓦法超度等前后也都是这样念修。尤其开极乐法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都是念诵《普贤行愿品》,作为趣向极乐世界的方便。
总而言之,从远的缘起来看,由于善财童子是本部法的第一当机,也是以善财童子的因缘,普贤菩萨演出了这一部无上的经文,从此以后,广泛地流布在这个世界。这一世化身再来,也是同样在延续过去世的愿力。
我们作为法王传承法脉的弟子,当然应当随行法王的足迹,以恒时修持《普贤行愿品》作为趣入极乐世界、解脱成佛的重要道路。
而且应当是在生了胜解信和发起了行愿力以后,不是由别人勉强驱使,而是自身毫无怀疑,真正发起非常尊重的心,愿意尽未来际顶戴这部愿王。这样来修持,我们一定会有同分的踊跃无量。这都是在真正认识到了道路和前程以后,以理智这样确立行愿的。只有这样,才称为具有在一切时处永不改变的行愿力。
不仅仅是自身上已经确立了这一条道路,而且也愿意广泛地弘扬这一部殊胜的大法,让它流通到无数世界当中,带入到无数有缘众生心中,让他们都一致走这样一条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道路。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最后如来赞叹印可说:这真是极其地微妙、殊胜!
这是以佛的一切种智,印定普贤愿王是殊胜不可思议的道路,而且将会获得极迅速地圆成菩提的利益,的确是有极其圆顿的特点。
以下是流通分,可以说是整部或者特别属于《普贤行愿品》的流通分。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当时,世尊和诸位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了这样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法门的时候,当时在场受持的大众有菩萨、声闻和人天各类的众生,因此这里列了会众的上首眷属等的情况。
在菩萨众中,有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的诸大菩萨,以及文殊菩萨所成熟的六千名比丘;又有以弥勒菩萨为上首的贤劫中的一切诸大菩萨;还有无垢普贤菩萨为上首的一生补处、安住十地灌顶位的诸大菩萨;以及从其余十方各种世界里,普遍前来集会的一切刹海中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菩萨摩诃萨的会众。
不仅有以上无量无数的菩萨众,还有以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为上首的各种回小向大的声闻众;又有人天中的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的一切大众。
以上所有的会众在听闻佛所说以后,都生起了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这一次为了引导初机趣入《普贤行愿》的念修,作了一些简要的解释。关键是大家在听了以后,真正能够起大欢喜心,而且把这样的法信受在心上,一生奉行不渝。这样普贤行愿的法才真正传入了你心中,它才成为你尽未来际永远不变的行愿,一切行为海都将从这部行愿王里展开,往后一切行为都以这部普贤行主体和支分所摄的各个部分为标准。这样,时时都有行愿在心中,时时都以行愿来指导自己生命中全方位的所作。
这样的话,我们毕竟会证得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地位。特别来说,我们有这样的行愿力,毕竟会以它引导的力量,在命终一刹那间生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的加被以后,迅速完成我们此时此刻心中所立的所有愿望。
第一届《地藏经》大亿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