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种果就要种福果 返回

种果就要种福果


开篇语


《毗奈耶经》云:“福应常修造,无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现受当安乐。”


大家是否都想能含着金钥匙出生,躺着赚钱?衣食无忧,无病无恼,美景良人,儿女成双,功成名就,富甲十方……这世间许许多多的好事都来自于什么呢?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福报。



福报的作用与原理


福报既然如此重要,如何才能获得呢?世上的事物都由因缘造就,福报也不例外那么首先了解一下因缘的道理。


0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很多现代家庭中,夫妻矛盾频发,而不论热战还是冷战,都是导致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因素,因为即便外面的世界很平静,但如果家庭中战火纷飞,那么人心的感觉依然是:这个世界不和平、不安全。家庭中的争吵,究其根源就是双方缺乏包容——各自都在心里想:“我是对的,所以必须不留情面地回击他(她)”。结果给对方造成伤害的同时,自己也需要承受痛苦,这其实就反映出佛教所讲的因果律。这种因果律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比如我用拳头捶打墙壁,虽然墙壁没有要回我一拳的意识,但依靠自然规律,我的手还是像被还了一拳,很疼痛。


同样,如果我们善待别人、帮助别人,那么得到的回报必定是快乐与幸福;反之,如果嫉恨别人、伤害别人,那么得到的也会是痛苦与惆怅,这是一种反作用力,一种自然的因果律。如今科学界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本质上也是佛教的因果律。什么是吸引力法则?举例而言,如果我很吝啬,不愿把钱财布施给任何人,这叫“穷人心态”,以这种心态就会吸引来贫穷;如果我非常慷慨、宽容,经常布施别人财物,给予别人帮助,这叫“富人心态”,以这种心态会吸引来财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引力法则,这些“科学因果论”可能更加侧重于观察今世中的因果关联,而佛教的因果论,则会探究更加长远的因缘果报。



02

四个道理

佛教中讲到四种理:作用理、观待理、证成理与法尔理。这四理也可以很好地诠释因果律。作用理是从因分析:一旦积聚了因就必定会产生果。观待理则是从果分析:任何果法都由因而生,与因密切关联。比如人与人发生争吵时,虽然都指责对方不对,但其实双方都有错,所以双方都要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


作用理和观待理,依靠证成理可以证明——明显的部分用现量成立,隐藏的部分用比量成立。如果问:为什么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呢?这就是一种法尔理,如同种下毒种子长出毒果、种下妙种子结出妙果一样。


03

看不见的因缘

生活中,很多人常会陷入困惑:“我没有种这个因,为什么会遭受这个果?”实际上,你今生也许没有种,但是前世种了。这方面的道理很深奥,如果没有深入微细层面观察,一直凭借肤浅的分别心来分析,可能就会满腹疑团。


我特别希望年轻人认真学习因果律,因为这样,你们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比如两个人同时创业,启动资金都有100万,一番打拼后的结果是:一个人一夜成名,一个人却一败涂地。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何在?从表面上如何观察,都看不出其中的端倪,这时就要分析深层的因缘,才能找出原因所在。就好比三块地,农民花费同样的工夫去耕作,阳光、水分、空气等因缘也相同,但是一块地的庄稼生长茂盛,另一块地庄稼长势一般,还有一块地根本没有长出庄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那就不得不观察一下种子,如果地里根本没有播下种子,那么即使肉眼可见的因缘都具足,也永远不可能出现果法。与此类似,每件事的因缘,除了肉眼可见的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深层因素。现在很多人在面对人和事时,只是围绕看得见、听得到、想得出的浅层面进行观察,这是很局限的,因为人眼只能看清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再远就望尘莫及;人耳只是能听到一定距离内的声音,再远就无能为力;人心中想到的东西,也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每当我置身于城市鳞次栉比的楼群之中,都愈发感觉人类的渺小,正因为这样,人类不能盲信自己的感官。实际上人类不了知的真理,不必说有关整个宇宙的,即便是自身方面的,也比比皆是——比如对于前后世的存在,很多人就丝毫不了知,有的人甚至矢口否认;再比如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很多人也是一窍不通的,甚至轻率地排斥。有人常说:“你们佛教认为善有善报。”其实不能认为“善有善报”是佛教独树一帜的观点,如果佛教秉持一种唯有自己承认、却跟科学以及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观点,那佛教就是邪教,不成正教了。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佛教所抉择的观点,不仅有理论的依据,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去实修实证,更会有直观的体悟。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长者,派仆人前往他人果园去买庵婆罗果吃。长者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仆人就拿着钱去买。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仆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世间人也是如此,听闻知晓了持戒布施就会得大富贵,且身心安乐无有疾病。然而不肯相信,说是:“如果说布施可得福,我要自己得到了才会相信。”却不知道这是一叶知秋。目睹现世种种的贵贱贫穷,皆是先前业力所获之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却始终有所怀疑,非得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肯相信。然而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同那些被一一品尝了的果子一般,只能统统弃之而不用了。

 

 

 求福果?先种因!


福报的因缘是什么?福报的因缘不在别处,就在心中--人心中种种贤善的品德,人一旦拥有这些品德,不仅今生快乐,来世也会幸福。


01

心灵训练

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态,或者具备一定的佛教修行境界,那么即便面对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怕之事,心中也会有所依托,知道如何解决,跟一般人的巨大差异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家庭出现变故时,如果善于调整心态,就会想:一切都是无常的,家人的心态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坦然接受呢?我们可以发现,有时一些突发性灾难出现时,大家就非常恐慌,感叹世事无常,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百年之内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世间。既然如此,有没有为离开作些准备呢?佛教中会提前对死亡做一些训练。训练得好的人死亡时,对于应对之策可以运用自如;训练得不太好的人,虽然不能熟练使用这些方法,但因为毕竟接受过训练,就像接受过培训的军人到了战场上一样,还是会多一分把握。


不仅是死亡,对于人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境与挫折,都需要有所准备。虽然很多人梦想着一切美好、顺心,每天心里这样想、口里这样说,但实际上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不可能从小到老一直顺顺利利,所以要有两手准备。我看到现在很多创业的人,都只在好的方面规划,坏的方面从不考虑,比如一直盘算着“我这样能赚多少钱,赚来的钱再怎么投资……”,但实际上对于不好的方面也同样要有所打算,“万一没有成功该怎么办?”就像学驾驶的人,面对平坦宽敞的路如何开,要训练;面对狭窄坎坷的路如何开,也需要训练。其实每个人都是人生路上的驾驶员,而这条路并不都是坦途大道,有时冷不丁会冒出一个急转弯,如果你提前心中有所防备,那么到时就能轻松应对。


总之,提升心灵的素质至关重要,而这其中的要点,我归纳为两个——增长智慧、培养慈悲。



02

增长智慧

人需要智慧,如果不具备智慧,人生的路上可能会举步维艰,面对任何事都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最后陷入生活的泥水坑。而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对世间专业知识及各类知识的通晓,还包括对出世间真理的洞达。要获得智慧,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积累。


在这种时代,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具备智慧取舍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真正有用。现在很多人心中想要的特别多,但真的需要吗?好像从没思考过。


有些人买一栋房或买一辆车时,其实并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因为虚荣,“其他人都有,我为什么没有?我没有,就比不上他们了”,但是买房、买车的压力,你也不得不承受了。所以,很多时候压力不是社会给的,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找的——自己的欲望过度膨胀招来的。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跟别人竞赛,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路,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培养慈悲:现代人还需要培养的是爱心,有了爱心,自然会散发出温暖。当然,有些爱是一种自私、占有、控制的心态,这很危险,因为当这种爱越来越增长时,被爱的人也就被控制得越来越紧,最后彻底失去自由。对方没有了自由就会痛苦,这种痛苦积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最终导致自他俱伤。原来的爱就演变成了恨。如果真正是无私、无条件地爱别人,就一定会给对方留下空间,而且会把对方带到接近真理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给他(她)带来幸福,自己也会获得安乐。


 结  语

 

如果运用智慧观察,就会发现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造下怎样的业,就要承受怎样的果报,丝毫不会错乱。因此我们在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方面要小心翼翼,如果能做到这样,今生和来世都会充满光明。


佛陀曾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讲:“乐修福业人,今世来世乐。”愿意修福德、造善业的人,即生快乐,来世也会幸福。这个道理,对佛法知之甚少的人不一定理解,但真正去靠近真理时,就会逐渐明白其中的深义。


——摘录自

《怎样变成有福报的人——华东师范大学演讲》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