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20课*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20课* 阅读参考


1

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

通过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自相续中生起真正的信心、恭敬心,发自内心愿意去顶礼至尊无量光佛。礼佛本身也是一种殊胜的修法,带着挚诚的信心顶礼,可以让我们的资粮逐渐圆满、罪业逐渐清净。

①佛陀通过“他心通”恒时了知所有众生的所思所想,诸佛菩萨以无碍的智慧、非勤做的方式,自然了知所有众生的心行和语言,就好像镜子不需要分别便可以自然照见山河大地一样。

②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但想自己不修行,只依靠佛陀的加持力和慈悲力便可以自然解脱也是比较困难的。

③我们需要通过闻思去了解佛陀遍知的功德。经教里常讲佛的两种智慧——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现在所讲的遍知特色主要是尽所有智的力量。

A.佛陀的智慧周遍一切可以通过学习教证而了知。

B.了解佛陀周遍一切的遍知功德之后,对佛陀会生起极大的信心,不管我们是否祈祷,佛陀都会加持我们。“不祈祷就没有佛陀加持”的说法,就像盲人不承认太阳的存在一样,是不合理的。佛陀的加持力始终存在,众生具有信心和修行力才能够现前解脱轮回,成就圣果。


2

修行人要“慎独”

①儒家思想强调人要“慎独”——要自律,要做如法的行为。

②“现在就我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行为实际上是掩耳盗铃,“以为”别人听不到、看不到,或者心里面很愿意相信别人看不到,忽略佛菩萨的能力,然后做一些非法行。修行人要慎独,要通过闻思修对佛陀遍知的功德生起定解,要知道阿弥陀佛恒时在观照着我们。


3

对上师要有信心

①不要对上师的功德有质疑,觉得“上师没见过我,不认识我。”具相的善知识不可能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显出很明显的神通,上师也会遵循世间的名言规律。

②不要觉得上师离我们很远,看不到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在内心深处应该相信:我做什么、说什么,哪怕是一瞬间的心念,上师都清楚。

③生起诚信的特色:绝对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上师都知道、阿弥陀佛都知道。


4

修行对我们的意义

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不可思议,要想增加更多临命终时能够往生的顺缘,在自在的时候就需要精进修行。

②修行要松弛有度。有时候放逸得不行;有时候听到某一些内容之后一激动,又开始精进夜不倒单,但又不长久,这些都没有必要。修行要按照比较稳定的习惯坚持去修,常年累月不间断是修行最好的状态。

③往生极乐世界以信为主。


5

励力忏悔以清净罪业

①修习净土最大的违品是舍法罪和五无间罪。

A.有的时候有谤法就会有舍法,有舍法就会有谤法,这两者角度不相同,很难完全说这个人有舍法罪没有谤法罪,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B.造舍法罪和五无间罪者暂时不能往生。“暂时不往生”是从他现在罪业极其严重,近期没有解脱机会的角度来说。本论后面会很详细的宣讲忏悔支,比如对于别解脱戒、密乘戒、菩萨戒等等的罪业全部需要诚心发露忏悔。

②按照大乘的一些善巧方便和窍诀,忏悔罪业有它的特殊性和极为善巧的一面,哪怕是极重的罪业,如果能够励力忏悔,即生当中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缘。

③《无量寿经》说造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众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观经》说,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在临终地狱相现前时,若遇善知识劝慰而念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两种说法的角度不相同。

A.《无量寿经》中宣说的造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众生不能往生,主要是说这两种罪业没有忏悔清净的时候无法往生极乐世界,肯定要堕落恶趣。

B.谤法或者舍法都是由于不信和怀疑等邪见导致的。一个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心怀畏惧,临命终时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诚信原来三界六道都是真实存在的,那时候念佛的心肯定非常猛切,一心念佛的信心也具足,就起到了灭滔天大罪的作用。

④念佛能忏悔;金刚萨埵法门在忏悔罪业方面具有不共缘起;发菩提心也可以清净罪业……这些具有极大加持力的忏悔修法,我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都可以积极运用起来,在自在的时候尽量把自相续当中的罪业忏悔清净。


6

佛陀会观待不同众生而说法

①从见解的角度来说,必须承认不同的法有见解高低的区别,有些属于了义的,有些属于不了义。二转f轮的般若藏中所宣讲一切万法都是般若空性的,三转f轮的如来藏光明说一切万法实际上都有它的佛性,这些都相合于实相的意义。对一些中下根基者,在他初学的时候佛陀会宣说一些不了义的讲法,是佛陀为了度化一些暂时根性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有缘众生,让他们次第趋入佛法要义的一个途径。

②佛教总体上分了大乘和小乘,小乘里面包括小乘的有部宗和经部宗两大派系。按显宗观点主要分中观和唯识两大派系,一个是甚深见派,一个是广大行派,大乘的甚深见和广大行这些道次第在密宗的见修行果里面都涉及。从见解的角度来区分大小乘的时候,下下派的见解确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办法跟上上派的见解相同。经部的见解高于有部,唯识的见解高于经部,而中观的见解高于唯识。藏传佛教的唯识分了两种,一个是了义的唯识,一个是不了义的唯识。了义的唯识宗是了义之了义,中观宗没有什么可破,它直接涉及到了最了义的究竟三转f轮的理念,见解非常究竟。

③佛陀针对小乘行人侧重宣讲了“人无我空”,小乘行人相续中的智慧和见解理解不了“万法皆空”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只能够抉择到人无我空,认为大乘也只能说人我空。当说到万法皆空的时候,他就认为是不合理的,是不能接受的,是错的。

④大乘的法义度不了声闻决定种姓者,他们一定要通过小乘的见修行果才能让相续解脱所有的烦恼,而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超离。

⑤佛陀宣讲的所有法都很殊胜,没有贤妙低劣之分。认为低劣而舍弃,认为贤妙而取,看似好像是一种信心,实际上沾染了谤法的罪业。客观来讲,他宗也都是解脱道,评判只有自宗是真正的解脱道、最殊胜的,对他宗全部排斥,这跟舍法没有任何区别,就是造了舍法罪。

⑥要审视自相续是不是有相似的舍法谤法的见解、意乐和心念,如果有,自己要重新调整、要励力忏悔,不要外照别人,觉得满大地都是恶人,周围全部都是舍法者、谤法者。表面上看自己直接诽谤了某人,嘲笑他是一个愚者,如果他相续中有教法证法存在,在诽谤这个人的同时,也诽谤了正法,这就属于另外一个层面的舍法者。


7

年轻人和老年人学佛法的不同要求

①对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广泛闻思的老年人来说,保持一份清净的、纯净的信心就很好,然后应精进念佛求往生。

②年轻人需要有一个长期闻思的心态,长期的去了解,慢慢的在自相续当中就会生起比较稳定的、随法行的、理性的信心。这对我们临命终时的往生具有很大的好处,对未来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生生世世能够生起佛法正见都是非常好的缘起。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19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18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17课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