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孩子相处?
当他开始有主见、不听话、杠精
你能不能控制情绪
用理性和慈悲面对?
如果打骂不能立威
来听听佛的“育儿经”
“制子不听为恶”,父母应该劝诫子女不做恶事。如果父母没有好好管教孩子,孩子很可能为非作歹,做出犯法之事,今生中被关进监狱,来世也会堕入地狱中。所以,孩子能否良好地成长,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指授示其善处”,父母应该教导子女行持善法,比如告诉子女道德的准则、行为的标准,哪些事情是善的,应该去做。对于大的人生方向、做人原则,父母一定要告诉子女,这样子女才能学会取舍。
教孩子爱,“像我们爱你一样”
“慈爱入骨彻髓”,父母要对子女充满慈爱,这样的爱深入骨髓。
不过如今的社会中,有的父母并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者内心偏颇。比如家里有两个孩子,父母对儿子疼爱有加,对女儿冷若冰霜,结果女儿总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长大后去做鉴定,发现也并非如此,于是更加迷惑:“既然我是父母亲生的,他们为什么那样对我?”
同样是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应心有偏袒,否则被漠视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对父母心存芥蒂,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且从小被歧视甚至虐待的经历,会让孩子一生中都存有心理阴影。我遇到过一些佛教徒,他们说:佛法教人感念父母的慈悲,但我的父母并不爱我,从小就对我非常凶暴。”也有这样的情形。
“为子求善婚娶”,父母应关心子女的终身大事,为其谋求好的婚姻。从这里也看出,佛教对于婚姻并非漠不关心。
有些佛教徒自从学佛后,对子女的婚姻和家庭不闻不问,这是一种极端。子女缺乏人生经验,父母如果没有给与指点,他们的选择也许会出现错误。如今有不少单身的年轻人寻找伴侣时误入歧途,或者上当受骗。
对子女的婚姻,父母不能完全不管,也不能全权包办。前几天有一个用英文讲考的道友说:“如今催婚是最让年轻人心烦的,我就是催婚的受害者。”所以,父母也不能过于强势,如果不给子女丝毫空间和自由,天天强迫子女如何如何,这也不对。
“随时供给所须”,在子女尚未长大成人,或者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时,父母应该供给子女生活所需的资具。不像西方的一些家庭,子女到了十八岁,父母就告诉他(她):“你已经成年了,应该到外面打工挣钱养活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形,子女也很可怜。我听说西方有些年轻人结婚、买房的费用全部是去银行贷款,他们也只有二十几岁,还是很艰难的。
如果父母明明有资财,却一分钱也不给子女,如同断绝关系一般,这也不合理,应该适当地给子女提供资助,等到子女具备了能力,他们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护持家庭等等。
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说:美国的离婚率已高达百分之五十。很多专家面对这样的状况,关注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离婚家庭中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后会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给他们的心理、生理都会造成影响,他们的内心很可能会留下很大的创伤,这也给整个社会带来隐患。据说在美国为主的很多国家中,原生家庭的状况越来越不理想,合作性家庭逐渐产生,不过这种家庭是否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很难说。
在这样的时代,为人父母,应该担起一定的责任。实际上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父母就如同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将来在价值观、感情生活等方面,都会现出父母的影子,他们在人生中,很可能会重演父母的角色。
总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会给家庭乃至全社会带来正面或负面的深远影响。
摘自索达吉堪布讲《善生经》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听《善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