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3) 返回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3)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10-03



辅导

03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往期链接: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1)

降妖除魔的密部宝典——《楞严经》(02)


前言【经名之下】

下面介绍经名之下的主译人、译语人、证译人、润文人。


 四种人


主译人


一、主译人——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1、【唐】唐朝——朝代记时。唐朝中宗继位时期,在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开始译此经。


2、【中天竺】是主译人生处。


3、【沙门】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是主译人的身份。


沙门为剃除须发,勤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之意。


沙门总分四类:

(1)胜道沙门,已经证道得果了;

(2)说道沙门,正在弘法利生讲经说法;

(3)活道沙门,以道而持戒修身,以活自道;

(4)污道沙门,染污佛法、败坏佛门。

般刺密谛尊者具备三前者。


4、【般剌密谛】是主译人的别名,即极量比丘(无量才之义,他的才智是无量无边)。他精通四国语言,并把经典书写于细绢上藏于左臂皮肉中,带到中国广州,后在广州光孝寺翻译典籍。



译语人

二、译语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当年在翻译此经的过程中,是非常严谨的。首先由般刺密尊者进行第一次翻译。弥伽释迦的母语是梵语又精通中文,所以他校对经文正确与否。


1、【乌苌国】也叫乌仗国,在《奘传》(玄奘大师的传记)和《大藏西域记》中有记载。乌苌是花园的意思,是阿输迦王的后花园,在北天竺。弥伽释迦也是沙门,中文翻译为“能降伏”。


2、【译】为什么叫“翻译”?因为有变化的意思 。译本通“易”,变异、变化、不是他体义的意思 。是把表达翻转,即用其他的表达方法把法义传送下去,如此才能让更多不同语言的人们明白——符合他们自己的通文达义。


翻译时,为了让此种语言文化环境的人明白,是最上等翻译。如果翻译成英语,但懂英语的人却看不明白,就不是好的翻译了。


所以,首先从义理上,弥伽释迦来观察经文是否正确。


正译人

三、正译人——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怀迪也精通梵语和中文。他要看一下此中文译本能否被中国人理解,其意义是否符合梵文原意。



润文人

四、润文人——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如果前三人达成一致,最后由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执笔。


由译语人弥伽释迦来校对确定,证译人怀迪是中国人,弥伽释迦是印度人,他们都以自己的语言文化来检查有没有偏差。最后准确无误才算译经圆满。


怀迪曾经参加菩提流支翻译的《宝积经》。此处有一定的分析和辩论。


作为证译人,怀迪的名字在有些译本中没有出现,包括古译本和高丽本。后来莲池大师和圆瑛法师觉得他的名字应该放上去,因为他确实参与了。


但有的学者在考证时觉得他没参与,因为在翻译菩提流支的《宝积经》里有他的名字。而翻译《宝积经》和《楞严经》几乎是一个时代,前后不差几年。菩提流支组织的翻译地点在长安,《楞严经》的翻译地点在广州,古人从长安到广州是很难的,认为怀迪没有参加,所以要去掉。


上师说,虽然长安和广州相差遥远,但他可以参加。因为广州翻译的时间短,不能轻易否定,说他没有参与。


因为房融当时被贬到广州,他的文笔优美,所以有人觉得他的风格与经论的风格不同,由此认定是伪经。这也是没必要的。上师说,就如同做讲记或者整理文字的人,他们的文学功底不一样,最后校对整理出来是有风格上的差异。但不能因此否定其义理是佛经。

  

还有人说,房融喜欢讨好武则天。在《大云经》中有对武则天及未来皇帝和百官一些授记。所以,房融找到了一段授记——关于天女、女皇之类的内容献给武则天,由此被认为《大云经》是伪经。


上师说这也不一定,因为《大云经》在北凉时期就被翻译出来了,这部经典在武则天二百年前就出现了中文版本,不可能在二百年后进行伪造。所以,不能随意说哪个不合理、哪个是伪经,不然因自己的孤陋寡闻造下舍法和谤法罪是非常可怕的。


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还有日本认定此经为伪经的学者松源次郎等一些人的说法,如果想要辨别,大家可以查找其资料来观察 。


对于《楞严经》的真伪,有些学者,包括日本的一些学者有分析说:里面有讲到仙人,所以类似道家的经典而认为是伪经。这不一定,佛陀在世时也有被称为大仙人,其他没有完全证悟的修道行者被称为小仙人。


总之,从地点和文字表达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不能因为自己不了解就认为是伪经,这是颠倒的行为。




别解文义

总释名题、译者都学习完了。下面学第三:别解文义。



总说


别释文义分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这三大科判的安立,最早始于道安法师,世亲论师的《佛地论》也是按此三个内容来划分。后代圆瑛法师等的科判都是按此方式划分。


1、【序分】——如人的头,如果五官具足,就能听、能说、能看、能表达交流。


2、【正宗分】——如人的身体,它整个五脏六腑是具全的。


3、【流通分】——如人的双脚,可走到任何地方。以流通之方法和成就就可使此经广范弘扬。


序分


【序分】分正信译和发起序。


1、【正信序】指具有六种成就内容。一般经典都具足六种正信(六种成就)——信成就、我成就、主成就、时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就能表明此经典来源可靠。


2、【发起序】指此经典的殊胜发起因缘。如我们经常说的造论缘起,为什么要造这部典籍,会有一个立誓句。


一、正信序


分为:先明五义和广列听众。五义加上听众,共六义。即六种成就,也就是开经五圆满的内容。



开经五圆满



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1、【如是】信心成就。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以信心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信心是首先之要诀。所以开经开题就要让我们生信。


“如是”怎么就能生信呢?如是,指事实本就如此,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自己分别念揣测所造,所以称为如是——本来如此,就是这样的因缘情况。

什么情况呢?


2、【我闻】闻成就。


此经在三藏结集之时是阿难尊者所说。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依止佛陀并成为佛陀的侍者。他与佛陀特别亲近,佛陀讲的话和佛陀的心意他都知道。但佛陀住世时他一直没开悟。后因佛陀涅槃,诸阿罗汉的教授加激将法,他起惭愧心而开悟。


但阿难获得了不忘陀罗尼。他在众弟子中,因为没开悟地位比较低,所以让他来结集经藏,会不服众。但他讲“如是我闻”,大家就没有疑惑了。表示他没有用自己的分别念,当时发生了什么、佛陀是如何教授的,他如实记录而已,没有增减、原原本本地表达。所以,“如是我闻”表示阿难亲自听闻,亲自得到教授。

 

“如是我闻”有四种功德:


一、息众疑。

把大众的疑惑全部遣除,大家知道原来这是佛所说,不是阿难所说。

因为阿难法相圆满,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和佛一样,因此有人会怀疑是否佛陀复活?其实这是阿难自己往昔修习慈悲之功德,因而相好圆满。

阿难是不是成佛了呢?他说:不管我有没有成佛,我只是“如是我闻”,表达宣说而已,因此不要生起怀疑心。


二、遵佛嘱

佛陀在即将灭度时说,“阿难莫哭泣,阿难莫伤悲。”阿难为什么哭呢?因为没有证悟。

他当时一哭就把什么都忘了。证道之人非常清醒,让他赶紧问佛陀四件事情。

一是问:佛住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灭度后我们依何而住?谁是我们的阿阇黎?。佛答:以戒为师。

二是问:佛住世时,我们依佛而修行集聚,佛灭度后依何而修行?佛答:依四念处而住。

三是问:结集经典时,以何为首?佛答:以如是我闻为首,以六种成就为首。这就是遵佛嘱。

四是问:如何处置恶比丘?佛答:莫尔,摈弃。


三、息争论

因为阿难当时没有证得四果。所以有一些上座比丘没办法信服阿难,但因为他说“如是我闻”,他记忆力又特别强,所以就不会有争论。

尤其关于一些细致的内容,有的人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由此会产生疑惑而争辩,这样文句就写不下去了。阿难如是我闻之后,大家就不会争论了,你不理解那是没有领会佛陀的密意。


四、异外道

因为外道的经首,有一种“安”、“阿”、“嚘”等不同的唱诵文,但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以此区别于外道。


《楞严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主要是阿难集结,其他经典也有其他弟子,如目犍连、舍利子等集结。总之,是佛陀的主要弟子们进行集结,他们通过读诵背诵整理,才有了三藏十二部。


3、【我】有四种

(1)凡夫妄计执著的我,属俱生我。

(2)外道遍计幻想出来的我,就是遍计我。

(3)菩萨随世间幻化的假我,是意生身。

(4)如来法身的真我,是如来藏。


见道之前,俱生我和遍计我都有。现在所说的我,是哪一个我呢?


【显义】阿难。

显义是阿难的自称,隐义上包括舍利子、目犍连等佛陀的十大弟子。


【隐义】菩萨示现假我。

在经典中有授记,“一佛住世,千佛护持”。所以,一般没有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弘扬佛法的,都有一个团队,在团队里有一个灵魂人物。再者,并非护持的人不是佛,不一定。有的经典授记,阿难、舍利子、目犍连等都是“外现声闻相,庄严威仪之比丘,但内闭菩萨行。”


释迦牟尼佛发起五百大愿,成为千佛中的白莲花,佛陀以大慈大悲心住于浊世刹土。为什么不到别的清净刹土?因为他有勇猛的发心,所以与他一起的其他护持教法的尊者,也发起了勇猛大愿。佛陀发的不是鲜花般的大愿,是无与伦比、度化五浊恶世众生的白莲花般的大愿。阿难尊者也是大菩萨再来。所以,这里有菩萨示现假我的隐义。


从外义讲我带代表阿难,从内义讲阿难也是发菩提心的大菩萨,与释迦牟尼佛一起发愿度化众生。


【密义】如来。

从极密义讲,是如来的真我、如来密因。每个人都有自性的如来藏真我,关键要看自己有没有证悟——这就是经论中都要阐释的一个甚深之理,非常秘密。


4、【一时】时成就、时间圆满。


有两个方面。

(1)时间不确定。印度在佛陀时代就没有确定时间历算的习惯。不像现在世人的时间习惯,哪年哪月哪天、几时几分几秒。


(2)如来讲法是任运自在的。佛以一音声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对人类来讲是2500多年前佛陀出世转法论。而地狱、非人、天界有情认为的时间与我们不一样。所以,为了利益无量众生,干脆自己相应、各得解吧。用“一时”表示——没有明确的宣讲和固定时间。如果时间固定,有的众生就会理解不了,会有争论辩驳。


5、【佛】主成就——释迦牟尼佛,即本师圆满。

我们经常讲的五圆满:

(1)眷属圆满,下一次课讲。

(2)处所圆满,是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3)本师圆满,是释迦牟尼佛。

(4)时间圆满,是时成就。

(5)法圆满,是“如是”的内容、主要表达的法义。


接下来详细分析正法内容:


佛陀圆满断证功德,由佛陀说法,众生没有疑惑。佛是本觉、始觉、究竟觉的,佛是自觉觉他,自性圆满的,所以由佛来宣法。


一般宣法在经典中有佛直接说法,也有佛身语意加持来说法的不同宣讲方式。如《心经》,是佛陀以意加持,由观音菩萨来说法的。本经是佛陀亲口宣说的,所以更令人生起信解。


6、佛住在哪里?【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室罗筏城是哪里呢?是舍卫国波斯匿王所住的京都舍卫城。室罗筏是梵语,翻译为丰德,这个国家因为国王的福报具足,所以五欲财宝丰厚,色声香味触都非常丰足,就称为“丰德城”——城市富足,人们安居乐业。


祇桓精舍就是祇树给孤独园。祇指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当时有位给孤独长者,为什么称“给孤独”呢?因为他把自己的财富都利益鳏寡孤独。(老年无妻成鳏,老年无夫成寡,幼年无父成孤,老年无子成独)他以自己的财富和慈悲,度化这些人,所以称为“给孤独长者”——给予孤独人们安乐利益的长者。


他找到祇陀太子的园林,想供养佛陀讲法用。祇陀太子说,如果你能用金子将我的园地铺满我就给你。他认为这个人肯定做不到。但没想到,给孤独长者是大长者,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变卖,换成黄金把园子铺满了。太子很惊奇,“你铺满了我也不卖给你。”给孤独长者说:“你是太子,以后要继承王位,一言九鼎,驷马难追,不能开玩笑欺惑众生,否则以后名声就不好了。”


祇陀太子一想确实如此,不能此出尔反尔。后来,当他了知这个园子是供养释迦牟尼佛时,也生起了极大信心,于是和大长者一起供养。“你用金子铺地,地是你的;但是树还是我的。”所以园子的树由祇陀太子供养,给孤独长者供养的是房舍土地——合称“祇树给孤独园”,即祇桓精舍。佛陀非常高兴,在此讲法二十五年。


【有人疑惑】: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卫国,为什么要在其他国家讲法呢?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家讲法呢?


《大智度论》中答:佛陀无有染心,没有家乡和非家乡的分别。佛陀不会执著家乡人,是平等心。但国人有染心。有时候一些大德不在家乡讲法,但也不一定,要看与家乡的缘分。有的人与家乡缘分好,可以度化家乡人;有的人的家乡人刚强难化,因为看着他长大,不会生起多大信心,会觉得你不就是当年那个小孩子嘛。不会生起尊重心。


佛陀在迦毗罗卫国讲法的话,那里的人就会执著“佛陀是我们的”。甚至迦毗罗卫国的敌人就会执著,释迦牟尼佛是敌国的人,会以各种分别心而得不到佛法的教授。佛陀为了息灭自国人的贪心、敌国人的嗔心,很少在迦毗罗卫国讲法。


7、佛陀讲的是什么法呢?我们下一堂课学习。


我们今天讲了上师前三课的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涉及关于历史的研究,《楞严经》的真伪之辨、译者、传扬的缘起、开题的六成就中的五个成就的内容。


五个成就中的处所,上师特别讲,历史上印度佛教因遭到伊斯兰教三次破坏,所以印度佛教的很多圣地被夷为平地,甚至当作猪圈和尸陀林。如果没有考古专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的发掘,我们都无法到印度朝圣。


当时印度僧人为了保护金刚座,将之全部用泥土糊起来,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山丘。最后依靠康宁汉姆,地把《大唐西域记》和《佛国记》译成了英文,并经历了25年时间,找到了鹿野苑,蓝毗尼,俱尸那罗以及那烂陀、祇树给孤独园、正觉塔等遗址。


根登群佩大师的游记中也讲伊斯兰教严重毁坏佛法是在十三世纪。当时不用说那烂陀这些圣地,包括飞行寺(也称为欧旦达菩提寺)——与那烂陀和戒香寺齐名、有一万两千多学子在那里求学过的佛法中心也遭到毁坏。马尔巴、那罗巴、阿底峡尊者都在那求学过。


《那若巴尊者传》中记载:一次,玛尔巴前往印度飞行寺向那若巴求法,他对那若巴说:“我在藏地有位弟子叫做闻喜(即米拉日巴),他得到了空行的授记,很想获得夺舍法的传承,您能不能传给我?”那若巴听后说了一个偈颂,意为“在北方的黑暗之地,竟有这样一位如太阳照耀雪山般的大丈夫,我恭敬地向他顶礼。”于是,那若巴双手合掌,向西藏方向点头示敬三次。这时,飞行寺四周的所有山丘、林木也都像鞠躬一样弯向西藏三次,直到现在,仍是倒伏于西藏的方向。


飞行寺距离那烂陀寺十几公里左右。从这些考证因缘上看,我们要感谢这些有钻研精神的历史研究者、考古学家、文学家。没有他们,我们现在也无法亲见这些圣地。释迦牟尼佛说过,朝拜八大圣地与亲见如来没有差别。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感恩,一方面要随学。


正如上师所说,有的道友已经学习佛法五年十年了,应深入研究了。一经一论成为一生修行的根本,所以,自己要好好思维、想一想。


我们要生起学修《首楞严经》的发愿和勇猛心。如果死了那就没办法,但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圆满学习此经。依靠《楞严经》能真正降妖除魔——破除自己的邪执、破迷开悟。


带着这个发心发愿,我们来一起回向功德。





课后思考题


1、本师传法的五圆满是什么?

2、本师传法的六成就是什么?

3、《楞严经》中,对应经文,说明五圆满和六成就分别对应什么?

4、了解了康宁汉姆的感人事迹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发愿?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