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观四百论》06 (下)—— 在轮回中获得一点点安乐的时候,不要认为你已经离开了痛苦~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06
(下)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第二品 明破乐执方便品
破认为世俗的本性是快乐的,这一品当中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学完这一品之后要在相续当中生起这样一种定解,整个世俗,整个轮回的本性唯有痛苦,全部是痛苦。生起了这样一种定解之后,我们就知道现在我们贪执这一切没什么必要。知道三界轮回一切都是痛苦的本性的时候,就不愿意再呆在轮回当中了,就愿意寻求一个快乐的解脱,对轮回生起一种厌离心。在《前行》当中也是在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之后马上讲轮回的痛苦,也是这个道理。
思维明白世俗的本性,不要说胜义的本性,在世俗当中,世俗的实相是什么?就是痛苦,三界轮回没有安乐,全部都是痛苦。现在我们认为:“不是有安乐吗?我的相续当中有的时候生起欢喜心,有时候得到奖励心中很安乐,有时候吃到好东西感觉很舒服,这难道不是安乐吗?”通过这一品当中的正理来破斥的时候,这不是安乐,仅仅是比较粗重的痛苦息灭的时候,好像认为是一种快乐,实际上安乐的体性在三界轮回当中是不存在的,唯一存在的就是痛苦的自性。
我们必须要明了这个核心,在这一品当中打破了很多世间人认为安乐存在,应该追求的执著。以前我遇到一个道友,他说:“我以前认为在轮回当中有一个安乐可以存在,痛苦也是有的,但安乐也是有的,这两种法是并存的。”但是自从他看了仁波切写的《中观四百论》第二品讲义之后,他真正生起一种定解,三界轮回的本性绝对没有一个安乐可言。通过这个法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在第二品当中所讲的这些理论、颂词很殊胜,确确实实击中了认为轮回有安乐的人的要害,会让他们认为到轮回的本性是痛苦的。
戊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分三:一、于粗身修苦之理;二、佛说身苦之理;三、修习行苦之理。
己一、(于粗身修苦之理)分三:一、略说保护具苦之身;二、广说修苦之理;三、破除乐有自性。
庚一、(略说保护具苦之身)分二:一、明身虽为苦器亦应保护之理;二、断除过分贪身。
辛一、明身虽为苦器亦应保护之理: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虽然见到现在欲界有情的身体就犹如怨敌一样,所有的痛苦都是从身体而产生的,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想要得到好的,不想要不好的,通过身体产生了很多非理作意,通过非理作意造下很多罪业,在下一世通过这种业力感受种种不清净的身体,在身体上面感受被人打击,或者病苦、死苦等等,这一切都是从身体方面来的。
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为了保护身体而造业的必要。比如作为身体一部分的眼睛,眼睛就喜欢看好的景色,好的有情,有眼根的时候,为了满足眼根的需要造了很多业;听耳朵想听好声音,鼻子想闻好的味道,舌头想吃好东西,身体喜欢接触柔软舒服的东西。就是因为身体的这些根散于外境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非理作意,生起贪心、嗔恨心、愚痴心,通过身体的需要造下很多罪业,最后还是自己感受很多痛苦。所以从这些方面看,身体就像怨敌一样。
虽然身体像怨敌一样,但是这里说还是应该保护身体,保护身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我们能在身体的所依上面守持一些清净的戒律,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长久的存活,如果自己比较长寿的话,一方面守持戒律,一方面修持很多殊胜的善行,通过身体也能做很多广大殊胜的福德。
这里是针对有些人明了自己的身体犹如怨敌一样,就生起一种厌离心,想干脆马上把这个身体舍弃算了,自杀了身体就获得解脱了。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的身体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佛理,能够善于使用,通过这个身体也能够创造很多殊胜的福德。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佛陀、大菩萨、还有很多祖师等,他们很善巧的使用身体,造了很多殊胜的善业,所以他们或者在三个无数劫当中,或者在一生一世当中获得了殊胜的解脱,获得了殊胜的利益,使自己永远获得了涅槃的果位。所以虽然身体有很多缺陷,但是如果好好使用也能做很多大福德。
比喻中说,一个商主有一个儿子,最初的时候这个儿子不大听话,和很多盗贼为友,一起做了很多非法的行为。他的父亲不忍心看到儿子这样堕落下去,所以使用各种方便把儿子和盗贼全部抓了起来,把他们关在一起进行惩罚。他的儿子逐渐逐渐悔改,对他以后继承家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个商主也是比较有智慧的人,并没有因为他儿子最初做的一些非法行为就马上把他抛弃,而是认为通过善巧的调教他的儿子还是会有用的。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一方面通过现量,一方面通过经教,了解到自己的身体造了很多罪业,是痛苦的根本,但是通过佛陀的教言也知道,如果能够保护身体,守持戒律,修持善法久存活的话,通过这个身体也能做大福德。就看我们如何去转变观念,如何使用这个身体而已。所以我们现在见到身体的缺陷之后,不应该马上抛弃,应该好好地调教,慢慢使身体在善法方面多努力。
以前,还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S师之前,观察我们今生当中的行为,身语意造了很多罪业,从这个可以推知前世肯定也没有修很多殊胜的善法,通过身体造了很多的罪业,所以现在也是得到有漏的身体。现在我们了解到这个道理之后,也应该通过善巧运用这个身体日日夜夜当中好好修行善法,使自己迅速积累大福德。
下面破除另外一种极端,不应过分贪爱身体。
辛二、断除过分贪身:
有些人会想,既然前面教诫应该保护身体,是不是我们应该过度地享受呢?比如穿很多华美的衣服,吃很多好的东西,尽情地享受等等,这样应该是可以的吧。针对这样一种邪见,圣天菩萨又说:
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
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
你太过于爱重这个身体也是没有必要的。两边都要遮止,前面第一种因为身体有很多过患就马上抛弃也是不对的,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不认为应该保护身体就过于享受,这二者都是不对的。
我们学了这两个颂词就知道要保护身体,但是不要过分地享受。
如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最后回向的时候说“愿吾菲饮食,维生充体能!”仅仅是一点点的饮食,能使自己存活下去就可以了,衣服能阻挡寒冷就可以了,我们应该有这种知足少欲的态度。佛陀所开示的知足少欲的方法,让我们守持的这些清净的戒律,全部都是中道,并不是像外道那样。外道对身体非常非常怨恨,修很多苦行,而世间人又对身体非常保护,保护得过了分。佛陀开示的修行人或出家人的戒律完全都是守中道的,一方面要保护身体,比如化缘、日中一食,通过这样的方便可以维持我们的色身,使它不毁坏;一方面也遮止了很多,比如三衣就足够了,日中一食就足够了,说了很多知足少欲的法门,遮止了两边,一方面不要太过于奢侈,一方面不要太过于修苦行。
这里圣天菩萨说,为什么不能过分地享受呢?实际上身体是一切众苦的根本,是受苦的地方,所以不应该太爱护身体。“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每个人的痛苦是从身体而产生的,而安乐是从其他的外缘而产生的。说明痛苦是每个人本身拥有的,而安乐必须要通过很多勤作才能获得。痛苦不需要勤作,因为它本身就在我们身体上面。首先明白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不穿衣服,不吃饭,会产生什么结果?肯定不穿衣服的话冬天非常寒冷,不吃饭的话肯定非常饥饿。仅从身体本身观察,不加任何外缘,不穿衣服的时候很冷,不吃饭就会很饥饿,不喝水就会口渴,这就说明痛苦是本身具足的。那我们说,穿上衣服就暖和了,吃了饭就饱足了,这就是必须要依靠衣服、饮食的外缘我们才可以产生安乐,如果不依靠饮食和衣服的话,人的身体绝对会非常痛苦的。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可以知道,人的痛苦是本身具足的,而要获得安乐必须从他缘获得。因此结论是“身是众苦器”,身是各种痛苦的来源,“汝何重此身”?对于这样的苦器,你为什么要非常爱重呢?为什么要用很多饮食让这个苦器更加健壮呢?没有必要。应该把这个问题看清楚。
这里也有一个比喻,一个男子驾车去其他地方,路途中经过一个比较危险,经常出现罗刹、魔鬼的地方,遇到一个罗刹女变成的美女,这个男人不知道她的本性,对她生起贪心,和她共乘一辆车前进,走了一段时间,这个罗刹女觉得时间差不多要到了,她就化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罗刹女,在车的前面挡住去路,做出很多恐怖的样子想要吃他。这个男子也是有点勇气,拿出宝剑把前面这个罗刹女杀死,但是这个罗刹女断成两截之后又变成两个罗刹女,再杀又变成四个、八个、十六个,不断增加,他就没办法了,这个时候他平时所修持的天尊显现身形跟他讲,这样杀下去不是办法,应该回头把车上这个幻化罗刹女的根本杀死,这样所有幻化的罗刹女都会消灭,他听了之后就醒悟过来,原来车上这个是罪魁祸首,他回过身用宝剑把车上的罗刹女杀死,果然所有幻化的罗刹女全部都消失不见了。
比喻对照意义,我们的身体就像车上的罗刹女一样,我们如果不认识它的本性,还对它生起贪执,就肯定会产生以后的很多很多痛苦(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通过这个身体如何产生很多痛苦),就好像这个罗刹女幻化出很多其他罗刹女一样。
(录音中断)
庚二、(广说修苦之理)分七:一、思维此身多分为苦受;二、思维不需勤作而苦易生;三、思维身不超越苦之本性;四、思维胜劣皆为苦所损恼;五、思维痛苦具大力;六、思维乐受如身中客;七、思维身之本性是苦而生厌离。
通过这七个方面进行广述,最后了解一切都是痛苦的本性。第一个应该思维痛苦大多数是一种苦受,首先必须要了解这种本性,虽然有时候产生一些微小的安乐,但是整个来讲,苦受是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第一个科判的意义。
辛一、(思维此身多分为苦受)分二:一、明身体所生乐不能大于苦;二、虽厌苦欣乐而唯有苦随逐。
壬一、明身体所生乐不能大于苦:
有些人想,虽然前面讲了身体是痛苦的来源或者说苦器,但是难道不是现量见到有些人依靠衣食,依靠其他资具获得了安乐吗?如果能够精进努力的话,获得很多资具的时候就可以使自己的痛苦减少到最小程度。他认为安乐可以胜过痛苦,但是这里说这是一种妄执。
若人所生乐,不能大于苦,
如是极大苦,宁犹思维小。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所产生的安乐,身体当中所产生的安乐绝对是不能大于痛苦的,既然这样就可以了解痛苦的本性是巨大的,对这么严重的痛苦,你怎么还能思维他是很小的痛苦,可以压制或是可以改变的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进一步分析,世间上的人在身体上所生的安乐,不经观察的时候认为这方面的安乐是非常巨大的,比如我们现量见的国王,或有钱的富翁等等,我们认为他们的房子、他们的食品、眷属、权力非常圆满如意,有些人认为这个安乐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在享受安乐的时候肯定没有痛苦。但是即使一个人的安乐到了极点,绝对不可能超越痛苦的本性,比如说一个富翁,各方面都非常圆满的时候,他很安乐,但是如果他的儿子突然死去了,这么多的安乐能不能对他有帮助呢?不能。他照样可以吃香的喝辣的,照样可以穿很多好衣服等等,但是不能压伏失去儿子的悲痛。我们现量见到世间很多人所谓的安乐,绝对不能大于痛苦,这样的道理在下面的颂词当中还要广讲。
所以这样巨大的痛苦不能认为是很小的,不能认为通过很多的资具可以把痛苦压制。讲记当中的比喻就是一个国王在王宫当中五欲的享受都是非常圆满的,坐在柔软的床垫上面,眼睛所看到的是美女在跳舞,耳朵听到她们在唱歌,鼻子闻到所焚的檀香,舌头在品尝水果,各种各样的肉类,他的色声香味触全部都是圆满的,五根都在享受圆满的对境一样,但是突然飞来一只毒蜂,在他的脖子上扎了一下,马上就感觉到非常痛,这个针非常锋利而且有毒,马上就感到很痛苦,刚开始国王的眼耳鼻舌身都在享受,他的意识可能也是处在一种悦意当中,好像他的身体全部遍满了快乐似的,但是像这样一个小小的一根毒针一扎的时候,马上他就痛苦难忍,马上没有心思享乐了,这个时候这么大的安乐不能抵挡这样小小的痛苦。所以通过这个比喻和意义分析的时候,身体所产生的安乐不能大于痛苦。
这只是一个比喻,其他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不如自己去观察。生活当中是不是痛苦的自性是实有的,安乐的自性是虚假的呢?可以如是地获得定解。
壬二、虽厌苦欣乐而唯有苦随逐:
虽然世间人很厌离痛苦,欣求安乐,但是唯有痛苦随身追逐自己。这是科判的意思。
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痛苦通过其他的方法可以去掉,安乐可以去追逐。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世人皆求乐,乐者实难得,
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
整个世间上的众生全部都是追求安乐的,没有一个众生追求痛苦,从无色界的众生到无间地狱的众生,如果一个一个让他们选择的时候,肯定是选择安乐,没有一个是想要选择痛苦的。
我们可以看现在世间上的人,我们自己的想法,或者我们身边人的想法,他们的所做所为全部都是为了把痛苦舍弃,获得快乐。很多工人去工厂上班,农民去田里劳作,商人起早摸黑的去做生意,这些都是想舍弃贫穷痛苦,想获得安乐。
根登群佩大师也说,乃至于蚂蚁这么小的众生也是,它们成天跑来跑去为了什么?经常看到它们脑袋上面顶着很大的一颗米匆匆地跑来跑去,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吃饱一点,家里的仓库堆得满一点,不受到饥饿的痛苦。蚯蚓在土里也是为了过得舒服一点,全部都是这样的本性,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众生实在不了解获得安乐的方法,所以真正获得安乐的,非常非常稀少。只有真正了解修善法才能获得善果的这部分众生之外,很多众生的所愿和所行都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说“乐者实难得”,为什么难得呢?一方面修持它的因很困难,另一方面快乐在轮回当中是虚假的,痛苦是一切诸法的本性,所以快乐是很难获得的。“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因为这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痛苦犹如影子一样,片刻不离地跟随众生,众生用尽办法也无法摆脱痛苦的追随,想要获得的安乐没办法获得。就像一个人去追太阳,越追太阳越远,根本没办法追到。但是在追太阳的时候,他的影子却片刻不离地跟着他。安乐就像太阳,越追越远而不能获得,痛苦就像自己的身影一样跟随着自己,没办法离开。
众生如果有这样的邪分别,认为快乐可以追逐到的话,肯定是没办法。在轮回痛苦的自性当中,你想要获得一个真实的快乐的本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佛陀才教导修行人认清轮回有漏皆苦的本性,犹如罗刹洲、犹如不净室一样,犹如火坑一样,他通过很多方法教导我们认清安乐的虚伪的体性,知道这一切所谓的安乐全部都是痛苦的自性。知道之后才对三界轮回各种各样的欲妙不产生刹那的希求心,而希求解脱道。这就是佛陀真正的目的。
比喻中说,一个人在旷野当中被狂象追逐的时候,他拼命地奔跑,想摆脱狂象的追赶,突然他发现一口枯井就跳了下去,他就认为安全了,但实际上因为这个狂象也是很高大的,鼻子也很长,你跑到井里他也能把你卷上来打死。虽然你暂时跑到枯井里,但是绝对没有离开狂象的掌握。众生也是同样,在轮回当中获得一点点少许的安乐的时候,你不要认为已经离开了痛苦掌握的范围,实际上没有办法的,因为还有很多,虽然离开了苦苦,但是变苦没有离开,行苦没有离开,你怎么可能说你已经离开了痛苦呢?不管怎么样勤作,只要没有出世间,实际上都是在痛苦的掌握之下。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本性之后,应该好好修持离苦的方便,修持正法。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