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没有任何事情是确定的!
作者简介:
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公认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我宁愿一个人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自称佛教徒
而不希望他因吃素、持咒、禅定而自称佛教徒
点
击
播
放
器
收
听
每一个人都想要享乐,每一个人都希望快乐,追寻快乐没有什么不对。佛教并不否定这点,不会反对它,然而享乐或快乐是非常相对的。
某人的快乐不一定是其他人的快乐,乔治‧布什的快乐显然就不是萨达姆‧海珊的快乐。身为佛教徒,当我们祈求“一切有情众生皆快乐”时,想要同时满足萨达姆‧海珊与乔治‧布什二人的快乐可不容易!
甚至在我们一生当中,快乐的意义也是变化不定。曾经,快乐是沙堡或玩具,然后快乐是计算机游戏;然后快乐可能是跑车,也可能是大房子,或一个好的工作;临到终了,快乐是收集桌布。
这是因为我们对快乐的诠释一直在改变,依照对快乐的不同诠释、对快乐的不同见地,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价事物,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它们。
在佛教中,我们也寻求快乐,然而根据佛的说法,快乐是当我们不受我执与法执的束缚。这是我们所谓的无尽财富、永恒大乐、享乐或随你怎么称呼它。
依据佛法,不论我们居于五道中的哪一道,总都有过患。正如在秽物或其他任何脏物中嗅闻不到香气,在五道当中我们也找不到快乐,至少找不到任何永久的抚慰或无尽的快乐。
因为假使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东西,那么过去让你高兴的事物应该可以永远让你高兴,但情况似乎不是如此。 ,此五道中有无尽的苦痛和焦虑。
苦有苦苦,如天灾、战争与饥荒,基本上是苦上加苦,那是我们拥有的。即使没有那些苦,我们肯定也受制于变化,因为我们身处五道中。
没有任何事情是确定的,思惟这个真理很重要,非常重要。若以佛初转法轮时所开示的“诸行无常”来说,我想,仅仅这句话即涵盖了直至证悟的整个法道。
然而当我们讨论无常、讨论没有任何事物是确定的时,最终会落入智识层面的讨论。我们对于恒常与确定有种持续的渴望和幻想,因而有像是润肤霜、维他命、药物等诸如此类的物品。
这基本上是因为,我们暗地里就是相信“确定”是存在的,这是为什么我发觉存在主义者相当矛盾,如果他们着实不想相信任何事物,就不应当相信“确定”。
即使是佛法的修持,当我们在祈求和禅修,特别是在寻求加持时,其实都是出于我们对“确定”的渴望。
但你不能请求佛:“能否请您改变您初转法轮的说法?”即使他真的改了,那也改变不了实相。我们应该知道,“万事万物皆变化不定”是不会改变的事实,因此思惟不确定性十分重要。
我们不知道,也许在座一半的人明年或过些年会坐在轮椅上,也许某些人腹中会有其他生命,或许某些人会因为将成为别人腹中新生命的贡献者而焦虑,又或许他们将会经历快乐的感受。
事情可能会有戏剧性的变化,那也不错。戏剧性的改变很好,缺乏戏剧性的改变就不太妙了,其最狡猾之处是让你怀抱希望。
它让你相信,事情即使已在变化当中,但它们仍是确定的。缺乏戏剧性改变就像是最完美的伪装,让你相信事物恒常不变。
然而每件事都会改变,你的悲心,你的虔诚,你的敬意,一切一切都会改变,这是变异之苦。 所以有苦苦、坏苦,此外还有另一种苦。
我们经验到的每件事物都不是如其显现的样子,这是很大的苦。基本上,一切现象都是和合的,它们都像是一种聚合。
如果你聚集的某些事物不是暂时性的,那会是个加持,但你聚集的每件事物事实上都是暂时性的。
如果你聚集了所有这些暂时性的东西,然后试图把它们组装成坚实之物,这如同聚集五百个泡泡,然后试着用泡泡来盖房子一样。
许多泡泡已破灭,有些正在爆破的边缘,有些即使还没破,迟早也会破。然而,我们竟然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勤奋,要用泡泡来盖房子。我们盖了许多泡泡屋,那正是苦。
也许你们现在看着我,并且认为,如同我自认为的,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反狂热主义者,非常狂热地反对极端。
但我们不知道,也许我具有十年内成为完全极端主义者的一切属性和全部特质。我可能派我所有的学生去做各种事情,并且以不可置信的逻辑去合理化那些事,而不会被击败。
然后我可能会有更多学生,只需一点小小的因缘即能改变所有一切,比如飞过的蜜蜂所落下的一滴花粉,那可能就会改变我的见地、我的行为,改变一切。
禅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