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310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月 26 日 佛 历 2565 年
ཆོས་རྗེ་ཡིད་བཞིན་ནོར་བུའི་བརྡ་གླུ་ལས།ཇོ་ཇོ་གྲོགས་ལ་བཀུག་ནས།།ངེས་མེད་ཡུལ་དུ་འཁྱམ་འགྲོ།།དགའ་སྐྱོ་འཕེལ་བའི་ལྟད་མོ།།མང་པོ་མིག་གིས་མཐོང་ཡོང་།།ཞེས་གསུངས།
伴随长子文殊尊,云游种种诸世界,
必将亲睹极欢喜,以及忧伤之游戏。
---- 法王如意宝
首》
诸佛的长子
《大忿怒续》中说:“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
现在有些人智慧不够,为人处世时不辨取舍、不懂分寸,若能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而且,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愚昧众生。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是一切诸佛的长子。《释尊广传》中记载:纵然是释迦牟尼佛,往昔也在他面前发过菩提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任何人只要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出世间智慧,指证悟空性,无缘大悲等超胜境界;世间智慧,则是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
《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句号,也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文殊菩萨虽现为菩萨身份,但实乃古佛再来。《宝鬘经》云:“文殊菩萨早已成佛。”《文殊菩萨净土庄严经》中也说:“文殊菩萨以菩萨形象利益众生。”另有经典言:“文殊菩萨于未来成佛。”由此可知,文殊菩萨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同样是佛,诸佛的功德原本平等无别,但从文殊菩萨不共的愿力而言,若要开启智慧,他这方面的威力,决定超胜其他诸佛。
藏地历代有许多大德,最喜欢念的,就是《文殊真实名经》和文殊心咒。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修持文殊法门,持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那德”,那无论是修行佛法,还是为人处世,智慧都必定大大增上。
--《残酷才是青春》
大家现在有非常好的条件,不但获得了人身,而且具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在这个时候,应该像文殊菩萨一样发愿,愿十方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们对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们。
《文殊十大愿》(能海上师译)中言:“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意思是说,无论你与我文殊是否有缘,只要想利益众生,与我同一大愿,则与我无二无别。
文殊菩萨并非只是拿宝剑的一个本尊,想利益一切众生的这颗心,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的行为就是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讲《普贤行愿品》时说过,我们平常念诵的“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讲文殊菩萨的修行无有量,不止是帮助一个众生、修一个法门,由于发心无量之故,他所获得的功德无量,依靠无量功德和无量神通,饶益的众生也无量。
我们也应该发这种愿,不要只停留在帮一个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则这种心态非常狭隘。
上师如意宝在每次传法的开头,都先顶礼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与此偈来发愿,以确定自己传法的方向和目标。其实上师如意宝跟文殊菩萨一味一体,发愿对境的众生都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修行和行为也无量无边,示现的神通不可思议。
--《入菩萨行论》
隋朝时,在五台山的昭果寺,有一个叫解脱的和尚在那里修行。有一位志昭大师特别器重他,对眷属们说:“你们如何努力也比不上解脱和尚,不要让他干苦活,他通过禅定示现妙用。”
他去其他寺院参访回来后,白天诵大乘经典,晚上参禅。其实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很多法师,都是白天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或者念经,晚上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参禅打坐。他也不例外。
有一次,他在五台山东台的山脚下,看见一位比丘坐在一个大磐石上,这位比丘身著草衣,极其庄严,解脱和尚对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就上前祈求:“我非常想见文殊菩萨,到哪里能见到文殊菩萨?”
比丘手指金莲花(五台山的金莲花,我曾经给学院每位道友发了一包。我随上师如意宝一起去五台山时,信心非常大,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文殊菩萨的化现,把所有草木、山水都看作是文殊菩萨加持过的甘露或饮食,直到现在,这种信念仍非常强烈)。一下子就不见了,解脱和尚特别伤心,在大磐石旁哭泣、祈祷、呼唤、顶礼,日夜不息。
过了很久,又一次在东台山脚下,那位比丘在圆光中现了半身,显得非常庄严,并指点他说:“解脱之道全在自己,除了自己以外并无另外可寻找的解脱。”说完以后又消失无迹了。
这个时候,解脱和尚完全悟入了甚深的般若境界,随即发愿:我现在已经悟得如此甚深的境界,此时诸佛说偈作随喜:“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诸佛的境界非常甚深,因你旷劫通过三摩地的修持,如今才获得如是的境界,我等诸佛皆随喜你。
这时他进一步询问:“这样的甚深境界虽然不可言说,但是若给众生方便宣说,需要什么途径和指示法?”
诸佛回答说:“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法性,一切无所见。”方便和智慧如明灯一般,照见自心的境界,如果你想通晓此番道理,探究真实的法性,一切都无所见。这就是在法性中般若了不可得的境界。最后他成为特别了不起的大德。
--《六祖坛经》第9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