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009 | 罗睺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寒冷的季节因你的关注而更温暖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维摩诘所说经》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Vol.
01.
书籍作者 : 宗萨钦哲仁波切
推荐指数 : ★★★★★
「此书分为两部分,一为宗萨钦哲仁波切所撰写的前言导读《一位名人 卧病在床》,另一为84000重新英译的《维摩诘所说经》。」
第九章
宗萨钦哲仁波切 著
罗睺罗
罗睺罗是佛陀的独生子,但当父亲要他代表去探望维摩诘时,连他也恭敬地回绝了。
有一天,罗睺罗正和一群离车族的年轻人在一起。
这些年轻人知道很多关于罗睺罗的事情,并对他为何舍弃了王子的生活而出家,感到好奇。
“你是佛陀的儿子,”他们说,“但是你也曾经是一位王子。
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舍弃了王室生活和所有的财富?舍弃一切财富真的那么好吗?它的意义是什么?”
Rotate
舍弃一切财富
它的意义是什么
特别的自由的感觉
罗睺罗抓住这个机会解释出家的利益,他告诉他们,过着出家人简单的生活,令他非常安详。
身为比丘,他感到自在,而且伴随而来的是非常特别的自由的感觉。
他们问:是什么样的自由呢?罗睺罗说,他不需要锁起财宝,不用做家产清册,也不用去从事大量的房地产投资。
这时,维摩诘不知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并向罗睺罗顶礼。
“罗睺罗,听听你自己说的话!听听你说出家的好处!你真的不应该这么说!”
“为什么不应该?”罗睺罗问。
“因为放弃皇宫和财富并没有什么利益,出家为比丘也没有什么利益。”维摩诘回答。
我不认为我们这种人,能完全了解这句话在当时有多么令人震惊。
特别出自像维摩诘这种极端享乐主义者之口——这个人所呈现出来的根本与出离相悖离。
不仅如此,维摩诘对话的对象,可是罗睺罗,不是别人。
他是佛陀的独生子,也是释迦族的王子,并不是个普通的出家人。
他为了实践父亲的教法而出离了轮回的生活,抛弃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权势。
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或是什么地方,这种牺牲都是值得极力赞叹而应该效仿的。
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考,就知道维摩诘并不是在批判罗睺罗的出家。
他所做的却是,仔细审视所谓的“利益”,找出它的真实含义,然后再将它拆解。
出离一切因果
“利益”暗示着我们可以得到或拥有某种东西。但麻烦的是,无论获取了什么,总是会带来问题。
任何可以被得到、达成或实现的,就一定是因缘和合的现象。
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出离者,我们不仅必须出离一切的“因”,也必须出离一切的“果”。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必须出离于世俗的生活,也必须出离于做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利益。
每当我们谈到出离心,总是会提到类似厌离与诱惑等主题。
不只佛教徒重视这个信念,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宗教也都有出离心的理念,并且根据各自的传统,设计了许多修行的方法。
这表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诱惑与奢侈是不好的,甚至还是魔鬼的示现,最好远离它们。
佛法中也包含了类似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是为了像我们这种人而给予的,因为我们缺乏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而且只能接受较为软化的教法
举例而言:为了让我们能摧毁欲望、执着和诱惑等我们被教导金银财富是不好的;
为了克服对女人的贪欲,比丘们被教导去观想构成女人身体的血肉、脓液和粪便;
当然,为了政治正确之故,我也不得不说,比丘尼们也要如此地观想男人。
但这并不是维摩诘在此所谈论的那种出离心,他说的是究竟的出离心。
当你认为某件东西是美丽而诱人的,你就会被对它所产生的欲望所束缚;
而当你因为某件东西丑陋而抗拒它时,那么完全一样的事情会发生。
这两种念头都会产生一样多的执着。而且,如果你还有执着,你就尚未出离。
真正的出离
FIFA World Cup Qatar
这就是维摩诘捉弄罗睺罗的原因。
他说,如果你真正想要出离轮回,首先你需要知道,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离。
这就好像在睡梦中,你中了十亿美元的彩票,然后即刻全数捐给慈善机构。
这个捐赠算是布施吗?是的,但仅只在于睡梦中。
你真的捐了十亿美元给慈善机构吗?
没有,因为那十亿美元以及那个慈善机构从来都未曾存在过。
维摩诘所谈的出离心,就在这个层次上。究竟上而言,当我们了知我们所出离的都是如梦如幻,我们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出离——或者说,苦修或苦行。
经由如此的了知,我们出离了如幻的投射。
当菩萨了知她所出离的事物之本性时,出离才会圆满,这时,她才真正地建立了出离心。
在大乘佛教中,包括《维摩诘经》或其他类似的经典中都阐述:一切事物,甚至包括证悟,都是一场梦或一个幻相。
维摩诘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证悟,或者比证悟更伟大,那它必定也是一场梦或是一个幻相。
真正的佛法修持
容我再说一次,我只能揣测维摩诘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
他的意思有可能是说,如果你有个目标,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利益他人,或者得到某种成果或奖赏,那么你就缺乏真正的出离
因而,你的行为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这并不是说罗睺罗的出家是毫无目的、徒劳、没有意义的。
这里所说的重点是,“没有目标”才是目标。
基本上,如果你不了解修行的目标是如幻的,如果你认为目标是真实的,而且如果你的30发心以及对目标的追逐是基于错误的见地,那么不管你做什么,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在佛教的教法中,“结果”、“目标”、“圆满”这种词汇经常出现。
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这种只能消化松软食物,喜爱有个结果、有个底线,尤其是喜欢效率的人而特别选用的。
—— 未完待续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