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增上善法、灭除烦恼、心得清净~ 返回

增上善法、灭除烦恼、心得清净~

知幻园 2023-12-19








1


对喧闹的城市、诱人的欲妙心生厌离后,便会欣乐于前往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义为寂静处。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均是依靠寂静处而获得成就的,博朵瓦格西在教言中说过:“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修法之人,离解脱不远了。”观察这其中的含义,就会明白他的意思无非是说我们修持佛法的人,一定要远离故乡亲友等各种散乱。

有些在家人可能想:“现在我离不开故乡亲友,也摆脱不了城市的散乱,按照这种说法,我是不是没有解脱的缘分呢?”也不是这样。像住山瑜伽士那样的修行机会,在家人恐怕是谈不上,但如果能把握自己的时间,对身心重新作一番调整,命运也会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很多居士通过修行之后,从来不看电视,也不到处去应酬,除了亲人重要的请客以外,根本不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以前的恶友全部断交。而且平时也不逛商店,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到佛堂去看书、听光盘、修行,把佛堂当作阿兰若,这就是城市里依止寂静的一种方法,这样也是可以的,佛陀并没有说非要到山里去。

当然,有机会前往山林里面,功德还是非常大。《月灯经》中说:“有人以希求心向静处仅迈七步,也比恒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大。”对于这个教言,华智仁波切曾再再宣说过。《学集论·阿兰若品》也引用《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说:“住于寂静兰若者,心常厌离有为法,若人林居修解脱,此等功德自然生。”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对有为法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心,若能安住在森林中修行,那么增上善法、灭除烦恼、心得清净等功德,自然而然会产生。《窍诀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前行引导文》里面,也讲了很多依止静处可增长功德的教言。


2


大城市里人口密集,山林中与此有天壤之别,古人有云:“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在寂静的地方,比比地的宽广、天的高远,能悟出大鹏的行程尚属窄小;看看云的幽深、松的苍老,才知仙鹤之梦确实悠闲。山中的悠闲自在洒脱,是人间任何一种快乐也无法比拟的。不仅世间人对大自然有诸般赞美,佛教中也俯仰即是,如无垢光尊者的《布谷鸟的妙音》、《林中仙人的实语》等中,有许多赞颂山林寂静功德的描述。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到一些寂静地方去。当然,有些居士完全摆脱家庭单位,到静处去的机会不一定有,但每个城市附近都有一些幽静的环境,如植物园、寺院、高山、河边,有空的时候,应该到那里去放下一切,看看天的高广、海的辽阔,心自然会宽广起来,烦恼痛苦也会逐渐消失,对佛教的真理容易生起信心。因而,到寂静处去修持正法,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


3



修行人住在山洞、茅棚里,到了晚上,碧蓝的虚空中,皎洁的明月洒下银色光华,给世间增添了一种美,修行人的心里也极为清凉。古印度的诗人,常把烦恼的酷热喻为毒火,月光的清凉喻为甘露妙药。在月光里、蓝天下、绿油油的草原上,任何烦恼都会荡然无存。有些人的心与大自然相适应,终年都在山里修行,城市的生活条件再好,也不愿意前往城市中,原因是什么?因为寂静环境对心有莫大的助缘。无著菩萨也说过,依止寂静处的人,烦恼逐渐减轻,善根自然增上。尤其是诸佛菩萨加持过的圣地,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对此,我本人确有深深的体会,一到大城市里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每天就迷迷糊糊地度过了,从早上到晚上,除了吃饭以外,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但在寂静地方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此处月光的清凉,相当于一种栴檀香露,在这种清爽怡人的气氛下,心会格外的惬意,格外的快乐。大家有时间应该去大自然感受一下,尤其是喇荣山沟的夏天,我觉得相当美。昨天我到山顶去看了一下,也许是个人的分别念吧,别人见仁见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但是在我的眼里,这样寂静的环境,即使是五星级宾馆、皇宫、总统府也比不上,什么环境都无法带来这种快乐,这确实是我的一种心声。


修行人坐在石板上或者岩洞里,月光柔柔地倾泻下来,那种宁静的感觉,天上的尊胜宫或人间的皇宫也难比。古人对这种意境有绝妙的描述,如《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到了寂静地方以后,对荣辱的执著烟消云散,眼看着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感悟着诸法无常的亘古规律,又是何等的自在与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