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
正念与
禅修
纳米比亚理工大学、国际管理大学、纳米比亚大学演讲
『 2015年11月04日 』
校长:
非常高兴能邀请索达吉堪布来我们这里做一个简短的演讲,并为我们展示和平的真正意义。
堪布:
感谢校长的夸奖。我很喜欢去学校、企业、寺院等地方交流佛法。在与不同人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不论什么身份的人,也不论什么肤色的人,都要保持一个宁静的心态。为什么?一个人如果内心宁静,即使遇到人生的严重困境,也能轻松面对;而如果内心浮躁,即使问题并不严重,也会难以应对,甚至可能走上不归路。
引言 躁动不安的世界
各有特色的禅修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来自工作的,来自家庭的,抑或来自学业的。如果想要消除压力,就非常有必要学会调心,让心获得平静安住的能力。
在众多调心方法中,禅修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因此在美国、加拿大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里,很多大学都设有禅学社等相关机构。
对于心灵领域,科学很少涉足,甚至是一片空白,因此也就很少有禅修方面的成果。与之不同,很多宗教都对禅修有一定研究,并探索出各不相同的修法,比如,伊斯兰教,运用很多与苏菲派教义相结合的方法禅修,诸如调整呼吸、祈祷、安住等;非洲盛行的巴哈伊教,通过祈祷让自心跟上帝相应,从而达到专注;基督教通过专注于耶稣、圣母玛利亚等的图像,来接收上帝的爱;佛教中的禅修方法尤为丰富,因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各有自己的禅修方式。南传佛教,主要通过修持四念住而认识自我;藏传佛教,依靠九住心法指导禅修,逐渐达到如如不动、内心堪能的境界;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运用“参话头”的方法,比如观察“我是谁”,从而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不仅是禅宗的目标,也是佛教其他派别所追求的境界。广而言之,认识自我,对于世间每个人都有不一般的意义。这世间的种种矛盾,诸如部落战争、邻里冲突、家庭内战,乃至两个小孩因为一件小事而争执,究其根源都是没有认识自我。
那么如何认识自我呢?在佛教中,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智慧观察:“我”在哪里?在身体的上部、下部还是中央?“我”是身体还是心?禅宗的“参话头”就是此类方法。
表面看来,“我”是身体和心识的组合。为了满足身体,我们会营办物质条件;为了满足心识,我们会寻找精神食粮,诸如艺术、宗教等。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到底是身还是心,最终会得出结论:“我”并不存在。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再产生很大的烦恼和痛苦。
另一种方式,让心安住在寂静的状态,以此逐渐了悟自我。
人的心中如果充满妄念,就会障碍对自我的体认,因此需要减少妄念。那么如何减少妄念呢?
佛教中说,人心就如同骆驼:对于骆驼,你抓得越紧,它越会奔跑、跳跃,你自然放松,它反而变得寂静、调柔;同样的,对于自己的心,你越是执著,各种妄念越是难以平息,你如果自然安住,恐惧、嗔恨等妄念都会消失。又如同水自然放着,浑浊就会慢慢消失,人心坦然安住时,各种妄念也会寂静下来。
如果妄念得到了有效控制,再依靠上师的指点,就比较容易认识自我。
纵观人类历史,原本浮躁、焦虑、充满嗔恨的人,依靠修行而当下认识自我的也不乏其例,从此他们的生命就出现了转折——不论过何种生活、做何种事情,内心都洋溢着快乐。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得到。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如同拥有了一笔心灵财富,其价值远远超过物质资财。
生命中的“核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山谷里住着一位老禅师,他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快,每天忙着化缘、打扫等等,从早到晚片刻也不歇息。这看来并没有错,但是小徒弟内心却很挣扎。
终于有一天,小徒弟忍不住来找师父,问道:“我每天都很忙、很累,但是修行却没什么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呀?”
老禅师让他取来一个钵,又让他去取些核桃装满钵。小徒弟于是捧来一堆核桃,十几颗核桃一下把钵装得满满的。
老禅师问:“装满了吗?”
“是啊,再装就掉出来了。”
老禅师说:“那好,你再往里面装大米。”
小徒弟于是沿着缝隙,又放进大米,他边装边若有所悟:“哦,原来刚才碗没有满。”
老禅师又问:“现在满了吗?”
小徒弟回答:“现在满了。”
老禅师说:“再装一些水进去。”小徒弟把少半碗水倒进去,这次连缝隙都被填满了。
老禅师问:“这次满了吗?”小和尚看着钵,不敢回答了。
老禅师笑着说:“你再去拿一勺盐。”小徒弟取来盐,老禅师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
此时,老禅师问:“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知道了,这说明时间只要挤,总会有的。”
老禅师笑着摇摇头:“这并不是我想告诉你的。”
接着,老禅师倒掉这些东西,拿着空钵说:“刚才我们是先放核桃,这回倒着来,看看会怎样?”他先放了一勺盐,再倒水,倒满后再放大米,这时水已经溢出了。当碗里已经装满大米时,老禅师问小徒弟:“你看,现在碗里还放得下核桃吗?”
小徒弟这时恍然大悟,生命就是一只空碗,如果被大米般细小的事塞满,核桃还怎能放进去呢?
确实是这样的,那么哪些事情才是生命中的“核桃”呢?我觉得禅修是其中之一——如果能够坚持禅修,就能培养出调整内心的能力,从此不论人生中出现什么境遇,你都可以自在、快乐地面对。
贵在坚持
禅修过程中,持之以恒的努力是非常需要的。实际上不论做任何事,期望短时间中获得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现实。
禅修最初,一般人往往妄念纷飞,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此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我修得太差了!”其实不必要这样,禅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多数人刚开始禅修时,心识像陡坡水一样片刻不息,不断修下去,慢慢就会像江河水,之后像大海水,最后像须弥山一样,可以平稳安住很久——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哪怕面对严重的人生变故,也能如如不动。
我曾看过日本老人木村秋则的故事,颇受启发。
木村秋则是一名普通的果农,因为妻子对农药过敏,他又偶然接触了一本《自然农法》的书,于是下决心在种植苹果树的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实行之后,最初他的果园里昆虫肆虐,很多果树枯萎了。不过这并没有让木村气馁,他不断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锲而不舍地努力着。
八年过去了,木村的全部收成只有两个苹果,但是这两个苹果却好吃得令人惊讶。又历经三年艰辛,他的果园终于迎来丰收,不仅结出的苹果挂满枝头,而且这些无农药苹果香甜可口,深得人们的青睐,顷刻间就被抢购一空。
如果大家想要禅修,也要学习木村秋则的忍耐与坚持精神,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最后,我有一些建议,供你们参考。
我这次待在非洲的时间不算长,在这个过程中有种感受:非洲国家跟其他很多国家在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等方面确实存在差距。
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差距,仅仅依靠国际援助无法实现,依靠某个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帮助也不现实,关键还是非洲人自己强大起来,尤其非洲的年轻人,应当担负起改变国家命运的责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根源很重要。
我最近跟很多非洲本土人士接触,发现他们特别热情、开朗,但他们有一些固有的观念,可能跟世界先进理念相去甚远。这方面值得在座的老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重视。
非洲的人均寿命很短,有的国家是53岁,有的48岁,有的30多岁。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原因是贫困,还有就是跟艾滋病等疾病有关。我听说非洲有些地方的人有种不正确的观念,认为只要把艾滋病传给别人,自己就会康复。这是一种极其颠倒、可怕的邪见。
有报道说,2013年非洲艾滋病感染者约2500万,占全世界总感染人数的三分之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艾滋病毒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2013年,该地区共有110万人死于艾滋病,受艾滋病毒疫情影响最深的国家是南非和尼日利亚。
站在世界范围看,不仅是非洲国家,在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艾滋病也呈现蔓延态势,包括我们藏地也是如此。不过在藏地,不少老师和学生深入民间宣传艾滋病的防治,这种活动近年来一直在开展,而非洲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所以,我非常希望非洲很多老师和学生组织社团到部落里进行宣传,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的陈旧认知。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此可贵,我们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他们因无知而陷入痛苦的深渊。
另外,非洲的教育也亟需改变。当然,要彻底改善教育并非易事,但是不管怎样,至少让每个非洲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最近我去了这边的学校,发现有些现象不太合理,就是很多未满18岁的孩子已经结婚了。当然,这种状况并非仅在非洲存在,尼泊尔、印度等地也有。国际相关统计称,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一的女孩,未满18岁就结婚了。
这种情形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比如影响这些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一般而言,一个人至少要到20岁,甚至45岁,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成熟。
希望非洲年轻人能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运用智慧逐渐去解决。
最后,特别感谢以校长为主的一些老师创造这样的交流机会,希望非洲能有更多老师和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各地的宗教和习俗,用包容的心态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你们的有些观念要改进,但是有些观念却要坚守,不能让它们因新观念的冲击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