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68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68课

智慧之法 2021-05-04

丙十三、宣说三福业之事

三福业之事当中有三个内容我们要了解,第一个是福,第二个是业,第三个是事,这三种都有不同的意义。

三福称为福德业,

彼事如同业道也。

首先三福德是什么呢?即布施福德、持戒福德和修行福德,称之为三福德。三福德在《俱舍论》和《亲友书》当中都有提到过。三福业其实是佛陀在经典当中安立的,是能够产生福德的业,是善业的自性。

“三福称为福德业,彼事”,这里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是“福德”,第二个是“业”,第三个是“事”,“彼事”。“如同业道”是比喻,同前面讲的十善业道、十不善业道的业道的意义相同,此处的福业事也有这样的意义在里面。

首先是布施所生福,通过自己无贪和舍的心态对其他有情做种种的布施,这种布施能够产生殊胜的安乐,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福德。

持戒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守持五戒还是十善业道,都是守护身三语四,让我们不要趋入非法,安住于正道当中。行持不杀生、不偷盗等的戒律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福德。

第三就是修行,这里的修行主要是修等持、禅定。所修的禅定当中以四无量心[0]作为代表,一方面它是四梵住,是等持的自性;一方面它也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福德。此处修行所生福,主要是以修持以四无量心为主的殊胜的法作为对境而安立的。

此处所讲的三福都是福德,为什么称之为福德呢?因为通过它们可以获得安乐,可以产生悦意的果报的缘故,所以布施、持戒和修行称之为福德。

同时它们也是业,因为它们本身是一种造作的自性的缘故。以布施为例,在发放布施的时候,身体本身也是一种造作(业);守持戒律也是一样的,它是业,具有造作的自性。

“彼事”的”事”是什么意思呢?是基础,所依的意思。一方面是趋入等起之事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所依。是什么的所依呢?它可以作为思心所的所依。

同前面讲的业道相同,前面的七种既是业也是道,后面的三种是道不是业。依靠贪心、害心或邪见为所依,思心所在上面可以安立、运转,这就称之为业道。

“彼事”的“事”和业道的意义是相似的,它也是作为一个所依,比如在布施的法上面可以安立思心所,依靠身体方面的善业,就可以引起这样一种思心所,所以它就是趋入等起之事的根本。

思心所依靠布施等身体语言可以引发、运作、行持,称之为“彼事”。这个“事”换一种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平常可以观察到的,就是所依的意思,谁的所依呢?思心所的所依。思心所依靠它就可以生起、运作等等,和业道是一样的。

业道中有些即是业也是道,有些只是道不是业,同样,三福德当中也是这样的。以身体布施为例,首先身体的布施肯定是福,因为这样的布施可以引发安乐、悦意的果报的缘故,所以身体布施它本身就是一种福德。然后身体布施也是一种业,因为在造作,因此布施即是福德也是业。

思心所也是福,这样一种善思可以引发、获得一种殊胜的安乐,所以善思是一种福德。第二它也是业,为什么是业呢?因为是造作的,思心所本来就是一种造作,是一种意业。所以说它是福德也是业,但是这个思心所不是“事”,思心所不能以自己作为所依然后生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就像十善业道、十不善业道当中前面的身三语四即是业也是道,后面的三种是道不是业。与此类似,思心所是福德也是业,但它不是“事”。它不能作为所依,只能与身三语四等作为所依产生,它自己依靠自己是没法产生的。

所以布施等有些是福、是业、也是事,但有些是福、是业,不是事,这方面可以类推。还有一些广说可以参照其他的注释来了解。

此处略说三福,后面广说三福德业。先是广说布施的福德。

何者能舍名为施,

以欲供养饶益心,

身语之业及等起,

彼果具足大受用,

为自他利为二利,

非为二利布施四。

第一句是释词,解释为什么叫布施。第二句“以欲供养饶益心”主要是讲发心,布施的正确发心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的一种等起而引发的。“身语之业及等起”是讲它的本体是怎么样的,身语的业和等起构成了布施。

“彼果具足大受用”主要是讲它的果,如果做布施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果。平常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我做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或者有什么坏处,首先要理解它的果,知道它的果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取舍,这个可以做,这个不能做等等。同样的道理,要引导我们的心经常性地安住在布施的状态当中,经常喜欢布施,我们也要知道做这样的布施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所以此处说“彼果具足大受用”,这是从暂时的果的角度来讲的。通过不同的发心,布施分别可以成为小乘解脱的因,大乘菩萨道的因,成佛的因等等。

“为自他利为二利,非为二利布施四”主要是讲它的分类。此处讲的分类和其他大乘经典里讲的布施的分类其侧重点稍微有点不一样。不同的经典论典都有不同的安立,此处我们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分了四种。以下分别介绍。

“何者能舍名为施”,到底什么叫布施呢?“何者”,任何的士夫,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善心把财富布施给众生,这就叫布施。“能舍”主要是舍弃自己的财富,把自己的财富给与他人。当然布施分了很多种,有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等等。财布施当中还有小布施、中等布施、大布施、极大布施等分类。总之,都是把内外的财富通过自己能舍[1]的善心把财富布施给别人,就称之为布施。基本上这就是它的释词,解释布施的意义。

第二个讲发心等起是什么样的,“以欲供养饶益心”,不同的众生在布施的时候都有不同的心态,但是此处要安立一个比较殊胜的善法布施,就要简别掉其他的。有时候我们的布施是为了解脱怖畏或者希求别人的回报,像这样的发心其实还不是特别的纯正。真正的等起是想供养善妙对境,“以欲供养”,看到殊胜对境的时候,比如佛像、僧团、上师等,想我应该用财富做供养,这就是想供养善妙对境的心。还有就是饶益心,想帮助可怜的众生或者缺乏某种财富的众生,满足他的心愿,进行慷慨布施。

发心就是上供和下施。上供就是看到善妙对境有殊胜功德,然后愿意把自己的财富供奉给他;下施主要是看到了可怜的众生缺乏受用的方面。一个是信心,一个相当于一种悲心。这种信心和悲心就简别掉了只是为了解脱怖畏或者希求回报的相对低劣的心,相对来讲是比较殊胜的心。

然后讲它的本体,“身语之业及等起”,布施的业就是我们的身业和语业,有的时候是身业做一种布施,有些是做一些语言方面的布施,在布施过程当中说一些软语,让对方悦意的语言等等。还有就是等起,等起就是一种发心,比如能舍的心或者放弃贪欲施舍的心,这就是一种善妙的等起,还有和身语之业相应的法,即心心所,比如第六意识的善心以及善心所,善心所当中有打破悭吝的舍,无贪等等。身语业还有内心当中的意业作为布施的本体。

第四句“彼果具足大受用”讲他的果。如果我们经常做布施,通过这样的法性力,就可以无勤地获得很多很多的功德。有些注释当中说,如果给旁生布施,可以无勤获得一百倍的回报;如果布施人,即便破戒的人,可以无勤获得一千倍的功德;如果布施持戒的人,可获得上万、亿倍的回报。对境越殊胜,做布施、供养的回报也就越殊胜,这就是一种善妙的缘起,布施获得大受用。

怎么样才能让众生获得大受用?我们自己想要获得一些受用,也需要勤修上供下施,上供下施本来就是获得财富的一种殊胜方便。前行当中也讲“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为了得到财富,精勤犹如须弥山王,非常精进地挣钱,还不如以前曾经积累过火星一样的福德。我们也看到世间上很多人特别勤奋,早上三四点钟起来,晚上很晚才睡,但就是赚不到什么钱。有些人不需要怎么样,坐在这就可以赚很多钱,这也是和以前有没有做过殊胜的供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果想要获得巨大财富,就需要上供下施。

前面我们提到过,上供下施当中有些供施可以即生成熟的,比如对于殊胜的对境,如僧团等进行供斋,即生当中可以成熟。即便即生不能成熟,在后世当中也会成熟巨大的果报。所以想要获得财富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方式来获得。想要让认识的道友或者其他修行者获得财富,也是要让他们上供下施,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获得福德,因为此处说的“彼果具足大受用”。

反过来讲大受用的因就是布施,如果现在布施,以后就会获得大受用,现在获得大受用的人肯定曾经做过殊胜布施。所以布施暂时来讲可以具足非常丰厚的受用。

下面讲分类,有些布施自己能得到利益;有些自己不能得到,只是对方能够得利;有些是自他二者都能得利的;有些是自他二者都不能得利,有四种分类。

第一个是自己能够得利,但是对方不能得利的。比如注释当中提到的,还没有离开贪欲的圣者,比如获得初果,还会七返人天,今生去供养佛塔等布施的话,在下一世投生欲界,可以感受到布施的广大异熟果。此处有一个原则:布施的果报一定是成熟在欲界的。还有远离贪欲的凡夫,比如有些凡夫通过修持世间道有漏的禅定,得到一禅二禅等的果位,他内心当中有这个禅定,做布施的话,也会得到自利。因为他虽然是暂时远离了贪欲,后世可能会投生到色界当中去,但是色界果位穷尽之后还会重新返回欲界,所以他现在所做的布施佛塔的功德在以后重新投生欲界的时候,会感受这个布施的果报。所以此处说尚未离贪圣者和通过世间道远离贪欲的凡夫可以获得自利。

但是对方没办法获利,是什么情况呢?供养佛塔,按照小乘的观点,佛塔是无心的,佛塔没办法受用,从这个角度讲,佛塔没有得到利益。我们给佛塔供养,我们得到利益了,但是佛塔本身没得到利益,所以这种布施就叫做自利布施,只是自己得到利益的一种布施。

第二个是他利布施,除了顺现法受之外的,已经远离欲界贪欲的圣者布施其他众生。前面有个原则,布施的果一定是在欲界成熟。

一个远离欲界贪欲的圣者,现在还在欲界当中,但是他的内心当中已经获得了三果,后一世绝对会投生到色界当中,不会再投到欲界了。这种圣者在今生当中布施,如果这个布施的果是顺现法受,那么他肯定会受的,因为今生当中就已经成熟了,不需要等到后世,他今生当中就受。

除了顺现法受,这个远离欲界的圣者布施其他众生,他自己会不会获得利益呢?不会获得利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下一世不会再投生欲界了。而这个布施的果一定是欲界成熟的,所以这种布施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利益,他不会感受他自己所做的布施的果。

但是可以利益对方,因为他所布施的对境是其他众生,其他一般的凡夫人通过这个离欲的圣者所做的布施得到受用了。所以这种情况就是利他但不利自。

“为二利”则是自他都能够得到利益,通过前面的意义顺下来就很清楚了。

第一个是还没有离贪的圣者,或者是通过世间道离开贪欲的凡夫,做布施他们自己肯定可以得到利益。他所布施的对境也是一般的凡夫人,对方也可以通过他所布施的财富而得到利益,所以这叫做对自他都有利益。自己可以享受这种布施的果,对方通过布施的财富也可以得利,这就是第三种情况即自他二利。

“非为二利”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布施既不利自,也不利他。比如离贪的圣者供养佛塔。当然要排除顺现法受,因为他不需要再后世去感受,今生他已经成熟果报,所以要排除。如果是顺次生受或者顺后受的布施的果,他就不会再受了,因为他是已经远离贪欲的圣者,不会再感受今生所做的供养佛塔的果报,所以不利自。

也不利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所供养的是佛塔,佛塔不会因为得到供养,一下子就变得很精神或者一下子就长胖。佛塔本身是无心的,所以对它来讲也没什么利益。对供养者来讲,也不会因为这个布施得到利益。所以这种布施不利自也不利他。

既然不利自他,为什么要供养呢?因为佛塔是殊胜的对境,以恭敬心、报恩的心来供养,在没有离贪之前可能是因为对佛塔顶礼、转绕而得到了很大的功德,积累了资粮,才得到了这样的果位。还有有些佛塔里面装的是佛陀的舍利子,有些则是佛陀的头发、指甲等等,也代表佛陀,前面我们讲佛塔也是佛智慧的所依,所以有必要以报恩的心来做供养。但是他自己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供养的佛塔也不会因此而受益。所以这种布施就叫做“非为二利布施”。所谓的“非为二利”是有其特定的意义。

下面继续讲布施。

彼之殊胜为施主,

施物以及福田胜。

还有一种殊胜的布施。如果通过一般的心态,或者不是很殊胜的意乐来做布施,当然就会产生一般的布施。

此处只是讲殊胜的布施。“彼之殊胜”意思是简别了一般的布施。“彼之殊胜布施”是指什么呢?施主殊胜、施物殊胜和福田殊胜。

如果施主本身具有某种功德,本身就会成为殊胜的施主。所布施的物品也有殊胜和普通的区别,此处讲的是殊胜的物品。福田也有一般的福田和殊胜的福田,此处是讲殊胜的福田。所以“彼之殊胜”的意思我们要了解,这个所谓的布施有两种,一个是一般的共同的,第二个是殊胜的。此处讲“彼之殊胜”的意思是这样连接的。

殊胜的施主、施物以及福田可以成为后世安乐的因。如果自己以这种出离心等等摄持,可以成为圣者之因。

下面就是分别对于施主殊胜、施物殊胜和福田殊胜三个方面进行广述。首先是施主殊胜。

施主殊胜具信等,

以恭敬等作布施,

是故后受大尊重,

应时无有违缘得。

布施的很多因缘和道理我们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尽量避免不合理的或者不好的发心,安住在殊胜的状态中。

我们平常也在供佛、做一些布施,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变成殊胜的施主身份?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供品,做同样的事情,如果是一般的施主身份,得到的利益不大;如果成为一个殊胜施主的身份,得到的利益就非常大。尤其是在短暂的时间中要很快地累积资粮,就必须要在方方面面都比较殊胜。

“施主殊胜具信等”,首先怎么样让我们这个布施者成为殊胜的施主呢?就是要具有信心。信心当然是很殊胜的,在所有的法义中都提到了信心为主。涅槃五根[2]中首先就是信心,圣者七财[3]中第一个也是信。大圆满中也提到过,什么是上根?有些窍诀中说以精进根为主,你如果很精进,你就是上根。还有一些窍诀中讲,上根利智的标准就是看信根,如果信根很超胜,你就是一个上根,否则就不算是上根。所以不管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都以信心为主。此处我们要供养或者布施的时候,内心对上师三宝、对业因果要有很强烈的信心。当然对于所供的对境——上师三宝是具有大福德的对境,我们要产生殊胜的信心。

此外对于供养的本身也要产生信心。我们可能会怀疑,天天把水果、把饭放在上面供养,到底有没有功德利益?如果有这样的怀疑,当然功德和利益就不会很大,所以这里讲要有信心。信心包括对具有功德者有信心,还要对于所做的事情本身有很大的利益这一点生起信心。比如供养三宝或者布施乞丐,对于这个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功德要产生信心。

颂词中的“等”也包括圣者七财的持戒。如果布施者相续中受的戒律越多,布施的身份越重,他所得到的功德就越大,这是从他所依的角度来讲的。一个没有持戒的人和一个持戒的人相比,虽然没有持戒的人供养很多物品,而守持五戒、沙弥戒或比丘戒等的人只供养一点点东西也超过前者的功德,因为持戒者内心处在守持戒律的情况之下,所以这个方面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二个是因为持戒的缘故,成为殊胜的施者。

第三个就是慷慨,即放弃贪欲心、打破悭吝,从这个反体来讲就是慷慨,慷慨本身就是舍。圣者七财中“信戒闻舍”,舍本来就是布施,但是此处主要从慷慨的角度来讲的。如果在布施的时候有一点舍不得,在这样悭吝的状态中虽然做了布施,但是功德也不会大。所以要有慷慨的心态,这样就会变成殊胜的施主身份。

然后也需要听闻的功德,听闻得越多,内心就会有多闻的功德,布施的时候就会知道哪些是不应该做的,然后应该怎样发心。如果智慧很深,就可以通过听闻功德的庄严来摄持布施。

我们身边如果有一个博学多闻的人,问他什么事好像他都懂,这样在做布施功德的时候,方方面面都会很完备。但是如果没有多闻功德,这个好像也不确定,那个好像也不确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就没有什么可靠的。

当然,多闻的对境是佛经论典,其中对这些方面交代是非常清楚的,是佛菩萨的智慧观察后安立的。多闻对于成为一个殊胜施主方面也很殊胜。所以如果听闻正法很长时间,就可以通过内心的佛法智慧摄持来做上供下施,把一切都做得非常如法、非常殊胜。

然后是知惭有愧,知惭有愧也是非常殊胜的。我们要知惭有愧,很多不好的事情不能做。知惭是针对自己来讲,不能做;有愧是针对上师三宝,或者其他道友面前,知道做这个事情很不好,所以知惭是针对自己,有愧是观待于对方。比如一件坏事,我自己是修行者不能做,观待于自己者来讲叫知惭;如果上师知道,或者三宝照见我,或者道友知道这个事情,是很不好意思的,这就叫有愧。所以如果内心经常有知惭有愧的话,就不会造很重的业。所以依靠知惭有愧来摄持的布施,就称为施主殊胜。

然后是具有殊胜的智慧来摄持。此外,还有知足少欲的功德,上供下施不是为了自己后世得到广大的财富等,只是想怎么样利益众生,或者怎么样成为成佛解脱资粮。以上讲了“施主殊胜具信等”。

“以恭敬等作布施”,讲布施的方式,是以恭敬的方式做布施。当然我们在做供养的时候需要一个恭敬心,一般来说也是比较容易具足的,因为我们知道所供养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大恩上师等都是具有功德的,所以在供养的时候都是具有一定的恭敬心的。

但针对一些布施的时候,恭敬心就不容易具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老是觉得布施的对境是不如我的,在做布施的时候容易会有一种优越感,总觉得他们不如我,当有一种优越感时行为上面就不会太恭敬。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所谓的优越感,比如菩萨做布施时的作意是,对方在利益我,如果没有对方,我就没有办法圆满这次布施,他是安住在这个作意当中,所以他怎么可能有傲慢心呢?他把对方作为自己的恩人,而不是说我是对方的恩人,我给他做布施,解决他一段时间的生活问题。他认为是对方圆满了我的布施功德,他是我的恩人,这个时候他就不会有不恭敬的心态,所以在做布施的时候恭敬很重要。

首先需要恭敬的心,然后是恭敬的行为,语言方面也是很恭敬的。因为有些时候有些人不一定很敏感,但是有些受布施的人很敏感,他本身是比较贫穷的,内心当中经常处于自卑的状态,所以他对一些布施者的说话方式、态度等等会很敏感。如果你很恭敬,他的内心当中就觉得舒服一些,如果你高高在上把他呼来换去的,他的内心也很不舒服。所以以恭敬的心、恭敬的身体、恭敬的语言做布施就会成为殊胜。

然后“等”还包括亲自布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亲自做布施,如果自己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以委托别人去做,当然委托别人去做与自己亲自做二者之间要选的话,还是要选择亲自做。当然这要看实际情况,自己实在走不开,没有办法的话也可以委托,把自己的钱交给基金会或者其他组织,让他们做这个布施也可以,当然能亲自做是非常非常好的。

还要应时做,就是当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去做。比如冬天的时候送棉袄是最好的,如果冬天过了,你把棉袄送过去了,说这是我们最好的羽绒服,已经过了需要的季节不再那么需要了,当然以后还要过冬天,但当时他正冷的时候你没有送过去,这就不是那么应时。布施最好还是应时,在最需要的时候像雪中送炭一样,不要错过时间。所以应该观察,应该做怎样的布施。比如这家人正在挨饿的时候,给他们做一些布施,是非常好的。

然后是不害他众做布施,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不要伤害其他的众生,不要伤害对方的身体,也不要用语言刺伤别人,这叫不伤害他众而做布施。

以上是在布施的时候需要知道的一些问题。

通过这样的殊胜和恭敬的信心摄持的布施会有什么果呢?“是故后受大尊重,应时无有违缘得”,“后受大尊重”,通过恭敬的心、恭敬的行为去做布施,它的果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成熟的时候,也会获得别人的大尊重。因为以恭敬的方式做布施,后世自己就会得到眷属的恭敬、爱戴等等。

这方面人和人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怎么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有些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还是和他以前的因有关系。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的话,还是先要尊重别人。如果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不用说前生后世,就是在今生也是一样的,这个是很自然的原则,表现在前因后果方面也是这样的。

自己亲自布施的缘故,自己的受用会非常丰厚。所以为什么前面说最好能够亲自做布施,亲自做的缘故自己以后可以获得非常丰厚的受用。如果不是亲自做的话,虽然也会获得很大的受用,但是可能和亲自做就不一定相同了。

还有应时布施,我们也可以应时获得财富。当自己想要财富的时候,财富就会获得,这是因为自己以前在做布施的时候应时给别人做布施,这个果报成熟了,当自己想要获得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有类似于心想事成的情况出现。想得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会出现,想得到那个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出现,不会说想得到这个东西,自己想了很长时间,煎熬了很长时间之后终于得到了。虽然这样也好,但毕竟还是煎熬了这么长时间才得到的,还不是那么圆满。如果自己应时布施的话,就可以应时得。人和人之间还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一想马上就可以有,有些想半天才有,有些人想半天也没有。所以应时做布施就应时得。

在布施的时候不伤害他人的话,自己在收获财富的时候也不会有违缘。有些人得到财富的过程非常曲折,一旦得到之后,要不然是生病,这个钱就交医药费了,要不然就出现一个什么事情这个钱就没有了,被偷盗了、被火烧了、被水淹了等等,反正这个钱在自己手上总是有很多很多的违缘。有些人的财富总是因为这个因缘、那个因缘不稳固,但有些人的财富就很稳固,也不会遇到什么违缘,也不会莫名其妙地就没有了。

所以如果布施时候的心态、行为、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具足的话,那么他各方面都会很圆满。因和果之间是对等的。佛教当中的因果律是最公正的,没有谁在后面做审判,贿赂他就多得一点,不贿赂就少得一点。你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当时的心态是什么、行为是什么,在自己受报的时候全部都会以相应的方式来体现,这里面没有谁在操纵,唯有自己的心。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在做的时候尽量通过善心来摄持,通过恭敬心来摄持,把这些善法方面的条件都具足,这样我们在得果的时候就会非常圆满。

其实我们在修正法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在修解脱道的时候,我们修出离心、修信心的时候,如果因很圆满,修得很纯熟,那么果也会很圆满;如果因欠缺,果也不会很迅速出现。正是这个原因,一个人如果诚信业因果的话,他会非常小心、非常精进,因为他对业因果已经很诚信了,没有人在安排,这些因自己去创造的话,这些果就会获得,如果不去创造因,也就不会有果的获得。

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对业因果产生那么大的信心,他就可以做那么大的苦行。我们如果对业因果产生信心,也可以相应自己对业因果诚信的程度,然后做一些相应的修行,精进与否,或者自己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按照佛的教言去取舍等等,这个方面其实也是很清楚的。

以上对于施主殊胜方面做一些教诲,对我们来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面讲施物殊胜。

色等圆满之施物,

由彼美貌具名声,

成为欢喜极柔嫩,

随时接触安乐身。

这个讲到了施物圆满。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我们所布施的物品圆满与否、殊胜与否,也会直接的影响到 我们所得到果的质量。如果我们布施的物品“色等圆满”,“色”是颜色非常好,形状也很圆满,显色行色都很好,从所布施的法的色法方面具足。“等”还包括香味触,声音没有。色很圆满,香也是很圆满,味很圆满,触也是很圆满。

香很圆满,比如我们供养很好的香,沉香、檀香等等,香味很圆满。或者所供养的食物颜色很好看,香味也非常好。

味道也是非常悦意的,让别人吃了之后很欢喜。有些食物制作很精良,不管是自己做的,还是外面买的食物,都有制作精良与否,形状好看与否,或者味道怎么样,香味如何的区别。

触是很柔软的,很合适的,有温暖的触、凉的触、柔软的触等等。如果我们供施的物品也具有柔软或者适度等,果方面也会如是的呈现。比如供养衣服、卧具、被子会有不同的差别。这个主要是自己身体接触的触。

如果我们供养色香味触都非常圆满的物品,“由彼美貌具名声”,“美貌”主要是色圆满。如果我们供养布施的物品色法方面很圆满,从它的显色[4]和形色[5]看起来都很舒服,那么“由彼美貌”,依靠这个因我们在后世就会成熟漂亮美丽的容貌,这个也是和自己所布施的东西有关系的。其他地方讲通过安忍也可以,如果经常修安忍,也可以相貌庄严。

“具名声”主要是香,香可以散发出去,名声也是遍布的意思,好的名声到处遍布,自己的名声遍布的越广,自己觉得越舒服。这个缘起就是香,香味可以四处弥漫。如果自己所供养的物品,香方面非常好,很浓郁,或者很清香的话,我们自己后世也是美名到处飘扬。有这样一种好的起。

“成为欢喜”,主要是自己所供养物品里的味。好的味道众生都会非常喜欢。虽然说作为修行人来讲,不能贪著美味等等,这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从缘起的角度来讲,如果自己供养的或者布施的物品味道很好,别人很欢喜。因为别人很欢喜的缘故,那么自己也是经常很欢喜。或者自己也会经常获得很欢喜的因缘,或者经常碰到让自己欢喜的美味等等。

第四个是“及柔嫩”,这是布施供养很好的所触,在成熟果报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也是很柔嫩的。

“随时接触安乐身”,自己随时接触都会很安乐。有些地方在解释时,比如自己以前供养过很好的东西,在夏天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冷触,自己的身体比较凉爽。冬天的时候身体就比较温暖。因为供养别人很好的所触的缘故,自己的身体也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感觉很安乐。

这些布施的缘起,什么样的因就会相应感受什么样的果,这是不共的地方,我们也需要了解的。

下面讲田殊胜。

田殊胜由趣痛苦,

利益功德之差别,

解脱施脱或菩萨,

其中布施第八胜。

田是有差别的,由趣的差别,由痛苦的差别,由利益的差别,由功德的差别,什么是殊胜的,什么是一般的,有种种差别。

首先是由趣的差别,有五趣,地狱、饿鬼、旁生、人、天人。原则来讲,趣越高,给他做布施的功德就越大。给地狱道的众生做布施和给饿鬼道的众生做布施相比,给饿鬼道的功德要大。给饿鬼道做布施和给旁生道的众生做布施相比,给旁生道的众生做布施的功德大。给旁生做布施和给人做布施,当然是给人做布施功德要大。给人做布施和给天人做布施,给天人做布施的功德要大。为什么会形成恶趣和善趣的差别?也是因为内心当中有善业和恶业的差别。恶业越重,感到的报越差,从这个原理来讲由趣的差别。

大乘的观点和小乘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经庄严论》的注释当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因为小乘主要是自利的,主要是自己求解脱,所以比较侧重于福田。福田功德越大,给他供养的功德越大。而大乘主要是以利他、悲心为主的,因为有悲心,给越悲惨的对境做布施,功德越大。

如果从圆满自利的角度来讲,供养的对境必须是越超胜越好,所以此处说由趣差别。给一个旁生布施和给一个人布施,给人布施的功德要远远大于给旁生布施,这是从自己圆满资粮,自己解脱的角度来讲的。

但对大乘来讲,因为要专门训练悲心,对越痛苦的众生生悲心,自己获得的功德就越大。人道当中也是这样的,给一般的人做布施,和以悲心对一个很可怜的穷人做布施,那么对穷人做布施的功德远远超过对一般人做布施的功德。如果是人道和旁生道,给旁生道做布施的功德超胜人。而饿鬼道比旁生还要惨,这些众生非常可怜,所以如果通过悲心摄持,平常能给饿鬼做烧烟,做水施,做烟施等等,功德是特别特别大的。

大小乘之间的原理不同,小乘是以自我解脱为主,所以比较侧重于福田;大乘是以利他大悲心为主,比较侧重于悲田。并不是说供佛没有功德不做,主要是悲心缘众生,因为“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成佛也是为了利他才成佛的,如果不是为了利他,都不愿意成佛。第一个发心就是为了利他,而且利他当中哪些是最可怜的众生,哪些是正在造罪业或者正在感受非常痛苦的众生,就缘它们生悲心,如此悲心就可以非常猛烈。这个方面我们要知道大小乘不一样的地方,有可能和我们以前学的稍微有点差别,此处站在不同的侧面,从求解脱的角度来讲,功德越大越殊胜。

第二个是痛苦田。有些众生处在痛苦当中,比如远行的客人长途跋涉,从成都坐车过来,路上堵车没有吃饭,到了佛学院十点钟了,特别痛苦,这时如果你去接待他,给他煮一顿饭吃或找个地方住,他就很舒服,缘这样痛苦的众生给他做一些事情,功德很大。或者照顾病人,功德也很大。或者正处在痛苦当中,你去安慰他,陪着他哭等等,他觉得舒服一点的话,这个功德也很大。这是痛苦差别的缘故而成为殊胜。

然后是利益的差别。比如父母,还有世间教我们学问的师长等,对我们的利益是很大的。前面我们也讲了很多次,父母对我们利益特别大,对父母和对一般人做利益相比,当然对父母做利益的功德更大。反过来讲,如果造恶业过患也很大。

第四是功德的差别,即布施的对境内心当中具有功德的差别。比如持戒和不持戒的人比较起来,持戒的人功德大;持一条戒的和持五条戒的人比较起来,供养守五戒的功德大;守五戒和守十戒的比较起来,当然供养沙弥的功德大;守十戒和守比丘戒的角度来讲,供养受比丘戒的僧人功德大;受比丘戒的僧人和初果圣者比较起来,供养初果圣者的功德大;乃至于供养一果、二果、三果到阿罗汉;如果是大乘的菩萨,一到十地菩萨的功德大。功德最大的就是佛,再没有超胜佛的福田了,从功德的角度来讲佛已经圆满了,所以给佛供养功德是最大的。这方面就是田殊胜。

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功德,给他们做供养、做布施,功德就没有这么大的差别。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讲,供养对境的功德越大,给他做供养布施的功德就越大。

当然此处是从小乘主要求自我解脱的角度来讲的,他很注重福田,大乘当中描绘的方式就不一样。过段时间我们学《大乘经庄严论》,很殊胜,大家要好好学,论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学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大小乘之间的不同差别。我们自己要成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就要学习很多大乘的窍诀。弥勒菩萨把所有大乘经典的窍诀都归摄在这部论典当中,学一次相当于学习了整个大乘的功德。一方面是功德,一方面论中有很多真正的窍诀,以前学完之后我们感觉自己的心都变了,当然变完之后又变回去了,但是当时学的时候,的确是感觉自心安住在大乘的状态当中,觉得还是很殊胜的。现在我再看这部论典还是感觉很殊胜,所以听大恩上师说要讲此论,我特别特别高兴,很欢喜,一方面也可以再听一次,另一方面很多道友没听过的,听一次这么殊胜的弥勒菩萨所造的教言,特别特别好。大乘和小乘的描述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有很大差别。

还有很殊胜的布施是“解脱施脱”,第一个“解脱”就是布施者,“施脱”就是布施一个解脱者,解脱者本身内心当中具有殊胜功德,他布施的也是解脱者,比如无学布施无学,能布施和所布施都没有任何过患,他虽然不受这个果报,但是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

“或菩萨”,或者菩萨通过大悲心摄持布施有情,功德也是非常殊胜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为了圆满菩提而做布施圆满的缘故,功德很大。

“其中布施第八胜”,佛经当中讲到了八种布施,其中第八种布施是最殊胜的。我们注释当中也引用了经论当中的观点。

第一种、布施随至者,注释当中解释,是布施随时到来的人,功德是很大的。在其他唐译当中解释布施随至者,就是到你跟前的人给他做布施,然后离你远的人不做布施。此处是说随时到来的人就是随至者。

第二种、以怖畏布施,就是自己马上要去世了,或者自己的钱财马上要被充公没收、毁坏了,这时赶快布施掉,与其坏掉还不如马上布施了,这就是一种以怖畏而布施。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功德,但是这个布施是比较被强迫的,不是特别愿意、主动的,是因为看到自己的东西快不行了,还不如布施掉好一点,反正会有点利益。这种布施即因怖畏而施。

第三种、以曾施我而施,就是这个人曾经布施过我,现在我布施回给他,相当于报恩的一种情况。他曾经饶益过我,我现在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有就是碍于世间交际的面子,世间当中你请我我就要请你,觉得我如果不请回去,在世间当中难以立足一样。所以分两种,一种是有报恩的心,是要鼓励赞叹的;另外一种就是纯粹的交往,那就不一定很殊胜,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曾施我而施。

第四种、以将施我而施,观察后认为我给他做布施,以后他肯定会回报我,通过这样的心态布施。有时候做布施会选择人,如果看到这个人对我没什么利益,就不管他,也不做利益他的事情。如果遇到有权有势的人,帮助他以后肯定会回报我,这就比较容易堕入邪命当中,这种布施的心态不是很好。

第五种、以往昔我之父辈祖辈曾施而施,跟随自己家族一些习惯而做布施。如果家族以前经常性做布施,他生在这个家族当中,也跟随着这样做,他内心当中不一定有那么强烈的布施心态,但是布施已经成为一种家规了,他虽然没有看到布施有什么好的必要性,但还是必须要做,因为我的祖辈曾经这样做过布施,所以我应该这样做布施,有这样布施的心态。

第六是为善趣而施,即为了自己生善趣而做布施。

第七是为名声而施,为了自己获得名声而布施。比如以前布施之后叫王善人、李善人,还可以挂牌匾等。现在叫慈善,中国首善或世界首善等等。为了得到我们村的首善,我一定要去做布施,是这种心态,为了得名声而做布施,他的发心也不是那么清净。

第八种、为心之庄严、心之资具、瑜伽资粮、获得殊胜之义而布施,这四种就是第八种殊胜的布施。

为什么说其中布施第八胜呢?第八种布施是最殊胜的。后面注释当中也讲到了,什么是心之庄严呢?心之庄严就是指神变,自己为了获得神变而做布施的。心之资具,就是讲八正道,自己为获得八正道而做布施的,这些都是和解脱修行有关的。瑜伽资粮而布施是为了获得寂止胜观而做布施,布施也可以成为寂止和胜观的资粮,可以成为修道的助缘。还有为殊胜之义而做布施,是指为了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涅槃而做布施。

这么多布施当中,真正来看的确第八种布施是最殊胜的。我们自己要把其他一些不好的,或者说对修行无利的心态去掉,然后取第八种。当然如果得到善趣是为了解脱也可以,但如果只是为了得到善趣而布施,就没什么大的必要,因为虽然得到善趣,果报穷尽之后还是会舍弃善趣的。所以如果是真正为了获得解脱而布施,有时候会顺便也可以获得善趣,究竟来讲可以会获得殊胜的解脱。布施方面很多的道理,此处讲的很清楚。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0] 即慈悲喜舍四无量。

[1] 能舍是一种善心。

[2] 信进念定慧。

[3] 即信、戒、闻、舍、惭、愧、慧等七者。

[4] 显色,即红、黄等。

[5] 形色,即形状。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