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14课 返回

阅读参考丨《藏传净土法》第14课

1.明观主尊相的功德。

①《经观庄严论》和《求法品》当中讲到了五十一种大乘菩萨的作意,在结尾部分说道:“一个修行人,哪怕自己现在没有菩萨的能力,但若能够忆念哪怕其中的一个作意(比如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一至十地菩萨的果位,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恒常行持波罗蜜多等跟菩提心相关的发愿),最终产生的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议,没有办法用一个有限量去衡量,只有佛陀才能够彻知。”大乘法本身的功德利益就特别甚深广大。

②一个人内相续当中有相应的福德和功德,才会在外在体现出庄严相好,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关联。藏传和汉传净土法门中,观修阿弥陀佛身相都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平时不管是忆念阿弥陀佛还是观唐卡、观照片,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能够增长自相续的功德,而且从修法的角度来看,也起到积资净障的作用。

2.明观主尊身相需要具足清净的信心。

①《三摩地王经》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凡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跟圣者的智慧比较起来不是真正的正量。跟有患根识相比较,没有得眼病,也没有得胆病的观现世量属于正量,因为看到的颜色是正常的,但如果按圣者智慧所照见的万法实相的境界来讲,我们的五根识乃至六根识所见的就不是究竟的正量。我们对于没有现量看到的、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经教里的种种说法,不能贸然断定这是非真实的,何况这些都属于佛陀的金刚语。佛陀已经断除了所有说妄语、虚假语言的因,这就可以证成佛陀所说的任何的教言都不是虚妄之词,因此,佛陀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相也必定真实不虚。

②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的修法,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缘,那就是需要具足清净的信心。如果一个修行人信心清净,无论是修显密,他都会有通达万法实相的机会;相反,一个修行人再有智慧、再精进,但如果相续中对于所修之法、对于三宝没有真实的信心,他想要获得成就也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办法直接用五根识现量看到极乐世界,但是如果真的对佛法僧三宝具足信心,通过长期的修行,未来我们肯定能看到这样的真实相。

3.《观经》的公案启示。

①波斯匿王和韦提希夫人是佛教徒,并且是非常清净的大护法。韦提希夫人被儿子未生怨王幽闭时,虔诚地祈祷,佛陀显现为她讲《观经》,介绍了极乐世界,韦提希夫人相续当中生起无量的欢喜心,再再地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五百侍女也随她一起发无上菩提心,佛陀授记她们皆当往生。

②净土五经之一的《观经》里有三福十六观的内容——观七宝莲华座,观莲华座上金色佛菩萨像,观无量寿佛眉间白毫、现八万四千色身相好,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真实色身相等都属于观主尊身相的部分,这些在藏传净土法里属于明观福田的范围。

4.念佛的相关行持。

①印光大师观待众生的根基,给大家推荐持名念佛,一方面可以涉及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众生;另一方面,这种修法操作比较容易,没有很高要求的观想,不太容易走火入魔。

②在念修净土法门的过程中,不管是初学还是已经学了五年、十年,都应该以一种张弛有度、不紧不松的方式稳步修行,该用功用功,该精进精进就可以了,在果的追求上不要给自己立标杆,不要硬性地给自己规定——某某时候要现前这个果,某某时候一定要修出一个验相,一定要在几年或者几个月当中达到一个什么状态……这种心态比较容易出问题。

③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放松的、不过于着急的心态。大家在学佛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念佛法门的观想方法,在观的过程中,对佛陀清净庄严的相要有一种清净的信心,自己开开心心地去念佛就可以了,不要过于执著。每个人的业缘不同,有些人念佛念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任何的感觉,就觉得念佛挺开心,这样也挺好,出现境界不执著,心里也不惦记这些,反而就不容易着魔。

④在积资净障、发菩提心方面,应以清净的愿力去守持自己所造的每一个善根。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去执著一些境相,初学者更不要去执著一些感觉。由念佛而来的觉受本身不是坏事,它就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心态把握得好,它就是增长信心的一个因;如果产生了执著,它就会成违缘。

念佛的基数一定要圆满,不是说自己光有信心就可以了,念多少算多少;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反复地去观修,如果观修的量不够,虽然一辈子修的是净土,但依旧不能确定临命终时是否能够往生净土。

⑥老年人重要的事就是心无旁骛地以念佛为主,其他的作为辅助。在生命完结之前,要把对于亲朋好友、财富名声等自己所拥有的属于轮回所摄的、一辈子当中比较贪恋的东西统统放下,这些都属于往生的障碍。临命终时若能对轮回中的所有都不牵挂、不耽恋,只想到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就能够达到往生的目的。密宗的《六中阴》属于闻解脱法门,按照中阴窍诀的一些说法,死亡突然到来的时候,若能够忆念上师(上师和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的一个本体)或者本尊(本尊可以是阿弥陀佛),当下就能获得解脱。

⑦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实修窍诀,否则有可能会在修行的过程中出偏,也有可能临终往生不了。

5.“出有坏”在不同经论中的解释。

①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出”指从贪心等一切烦恼中出离;“具足五智慧”就是“有”;“坏”是指降服(或毁灭、摧毁)四魔敌众,“四魔”就是指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

②在《随念三宝经》中,“出”不光是出离三有或者是摧毁贪心等烦恼,还指出离有寂二边,三有边和寂灭涅槃都不偏堕;“有”是具有自在、端严、吉祥、尊贵等等六种妙德;“坏”就是能坏四魔。

6.解析 “阿弥陀佛”。

①佛号。

“阿”有无、非、不的意思,这里的“阿”指的是无,即无量,是从光明无量、寿量无量的角度做相应的解释。从寿量角度讲,因其寿量不可胜数,也称为无量寿佛。《藏传净土法》里表述的阿弥陀佛属于化身佛,佛陀的成佛、住世以及涅槃都属于化身佛的特色。

②三身。

从化身佛的角度讲,大部分净土的经典中描述的佛陀会示现涅槃相,所以无量寿是观待于娑婆世界众生的寿量而言;报身佛是永远不涅槃的,这种寿量可以叫做真的无量;从阿弥陀佛法身角度讲,法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没有办法用有形的数量来形容,万法的法性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从这个角度看,肯定没有一个有限的数可以去衡量。不管是汉传还是藏传,大部分阿弥陀佛的身相都是化身相,也有一些个别的——把阿弥陀佛的报身相画在唐卡上。

7.佛陀妙相随好。

①《中观宝鬘论》、《现观庄严论》中都描述了佛的三十二种相好,对于每种相好都讲了前因,而且相好所需的福报有一种递增的关系。

②由众多广大福德而形成的无间顶相是指头上由骨肉累积而成的肉髻,除了从正面可见到之外,谁也无法看见它的顶端,所以也叫无见顶相。这个功德非常特殊,以十地菩萨的修力功德也不一定能够看到无见顶放的毫光。

③阿弥陀佛最极圆满的功德,在外相显现也为最极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这是往昔佛陀在因地时勤修善根福德因缘所感召的。“随好”,就是随着相好。妙相指粗相,随好指细相。假如三十二相描述为花,八十随好就是更加细致地去描述花的细节部分都是什么样子 。

按照经教的说法,能够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好,但是没办法达到佛陀那种最圆满、最究竟、最清净、最无暇的相好。

8.著三法衣跏趺座。

①法衣是令诸众生最初趋入别解脱的标帜。出家人有三顶衣,即上身披蓝色七衣及红色祖衣,下身穿红黄色五衣(即僧裙)。从戒律的角度讲,五衣、七衣、九衣(红色祖衣指的是九衣)真正的意义是显示比丘的一种清净形象,这也是化身佛的特征。

②双足金刚跏趺坐意味着无二,表示于轮涅等性之义中不动摇,是非常稳固的一种特色。

9.阿弥陀佛的法座。

①根据续部、密宗诸仪轨,及嘎丹巴仁波切等大德在修行境界中所见,阿弥陀佛所坐的法座是由大如须弥山的八大孔雀及无数小孔雀支撑着的珍宝座,法座上面有五颜六色的千瓣莲花,莲花上面有满月轮的坐垫——满月轮的坐垫是菩提心彻底圆满的一种标志。显宗画像里阿弥陀佛大部分是直接安住在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座也非常的清净庄严。不同的示现是由于画像的出处不同,但都有经教的依据。

②初学者可能觉得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很复杂,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如果观不了非常清楚,也不要特别纠结。我们靠信心和祈祷去缘取,然后一心一忆念阿弥陀佛的佛号,让自己相续当中产生相应的功德,就已经是最圆满的了。平时应以一种信心、恭敬心、清净心来做诚恳的祈祷:愿我临命终时,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10.藏汉两地阿弥陀佛像的差异。

汉传佛教里阿弥陀佛基本都是站像,但是藏传佛教里面,大多数的阿弥陀佛是双跏趺的坐像。站像和坐像都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因为众生的根基不相同,佛陀所幻化的刹土、身相都有所不同。

作为初学者,其实不用有太多的疑惑,只需带着一种对佛法无限的清净心好好地去修行,以后在自己的境界当中,或者未来往生到极乐刹土之后自然就能够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也能够了解到佛菩萨无量不可思议的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在理论上有这样的认识后,自然对各种各样的不同显现就不会觉得很吃惊,关键就是我们要有一个清净的信心,自己要经常、实际地去观修,就一定能够了知佛法的实义。

编辑:定解G75

审核:定解E11

定解E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