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5)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5)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3-01-20

仁波切说:

尽管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被称为天空。

我们也可以谈论高空、深空、晴空、低空等等。

同样的,即使佛不能被感知,

但他对不同众生显现出不同层次的样貌。

尽管众生会见到不同样貌的佛,

佛本身并无任何不同。


除夕的前一天

我们更新《宝性论》

而时光将更新 “日月与年”

在通往佛性的道路上

我们更新了

多少轮回 多少生世

遇见《宝性论》的珍贵

超越我们所有生世幸运的总和


此刻

当我们在千万里绵延的大地之上

仰望新春焰火绚烂的天空

愿你看见佛陀的笑容

那是你的宝性在闪耀

让我们在仰望中祝福

天下万物 新春欢喜



 第七金刚句 : 佛行事业(续)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喻六:如意宝

346

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
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

347

如是依佛如意宝,种种意乐诸有情,
虽闻种种差别法,然佛于彼无分别。

348

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
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

第六个譬喻为如意宝,满众生愿是佛的心愿。我不知该如何向各位解释如意宝。在你们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当中,肯定有某些珍宝是许多君王所欲求、争夺的。同样在古印度时代,如意宝的概念也几乎随处可见,在许多不同的文本和故事中都可以看见。东南亚一带也有关于白象的类似故事。缅甸和泰国之间对白象有争执,因为他们认为白象是皇家的象征,哪一个王室拥有白象就拥有权力、胜利。

如意宝不像是前往金银岛,在那里搜罗到金银宝藏。如意宝是某种特定的珍宝,你应该会把它系在旗幡上,月圆时以某种仪式来洗涤,然后你所希望的一切都会实现。拥有权势的君王与商贾们,他们是如何打造大小船舰、搜寻这项珍宝,都有详细记述。故事描述得非常仔细,例如,当他们航行于大海中时,会带着乌鸦以协助导航。他们释放一只乌鸦,让其飞离,如果乌鸦可以着陆,那表示岛屿不远了。或有时乌鸦会错停在某些海怪上,这对商人而言也不错,因为那是危险的警告。如果乌鸦没有发现岛屿也没发现危险,一旦牠们疲累了,便会再回到船上。我们可以在《莲师传》以及类似的典籍中读到非常多的细节。因札菩提王其实也是在寻找如意宝时,最后找到了莲师!

有三个理由说明为何佛似如意宝。首先,如意宝没有任何利益他者的意图或想法,然而那些靠近它的人,他们的愿望皆得实现。同样的,佛也没有任何意图或概念分别,但他能以许多不同的法乘来圆满不同众生的愿求。再者,如意宝满众生愿是无需费力的。同样的,当佛圆满众生之愿时,他并没有为了讲法而需要先备课,或者需要先学习听众的语言等等。第三,如意宝是稀有的,下一则偈颂将会讨论。

349

蕴藏深海地下住,于彼心虽有欲求,
然彼善妙如意宝,薄福众生亦难获。
如是劣缘诸有情,为诸烦恼所执持,
当知于彼垢心前,极难亲睹诸善逝。

尽管如意宝圆满众生愿,它可是相当稀有、非常难寻,唯有历经艰难方能取得。同样的,尽管佛无所不在,不具福缘的众生很难、也很少能感知佛的显现。这是众生被见地、烦恼障和所知障蒙蔽之故。


第八日 / 前言

一如往常,听闻与教授这些偈颂时,调整我们的发心很重要。我们的一切行为,特别是善行,都必须秉持前善、中善与后善的原则。同时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主要的目标或意图,应该是获得解脱、证悟。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修行人,发心将决定我们所做的一切。

对于我等平凡修行人,我们以出离心作为起始。由于这世间有太多吸引人的事物,甚至仅只是具有出离心都相当不容易。但若能看见证悟中更吸引人的事物,那么出离心就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情绪、执取和固着若仍保持不变,要受到证悟的吸引就不是容易的事,那几乎是闻所未闻。证悟之后,我们还可以养宠物吗?我们还会喜欢帮宠物买食物吗?我们还可以看连续剧吗?还可以期待下周四的剧集吗?既然证悟后我们成为了遍知者,也许以上所述都不可能了。

追求证悟是你们主要的意图,它将决定你是否在修持佛法。举例来说,灵性道上最大的困境之一是寻找上师。但多数时候,当你寻找上师时,追求证悟从来都不是你的意图,基本上你是在寻找一个较高阶的同伴;那不是件容易的事。寻找上师甚至比中年人找个伴侣更困难。进入中年,有些人有幸扩展了人生阅历,因此不太挑剔跟谁在一起。虽然只有某些幸运的中年人是那样,而且他们是被迫如此,被迫不苛求,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但若是以同样态度面对灵性导师,情况会变得令人有些遗憾。那种态度在男女关系的层面上或许行得通,但寻找灵性导师时,当你苛求的力量变得迟钝,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许多憾事。

当你修行时,当你禅修、学习、遵循佛法或大乘之道,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证悟,那么这个道会比较轻松。你不期盼某种征兆或上师的认同,因为那不是你的目的,它不是问题。而且直到证悟以前,会出现各种好的、坏的征兆,好的征兆甚至比坏的征兆还糟糕。但因为你追寻的是证悟而非征兆,当好的征召出现时你不会受到引诱。

因为证悟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对于证悟这个结果产生喜悦与热诚,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为此,我等众生一而再地听闻和思惟证悟的功德、特性(相)和各个面向是相当重要的。你们可以找到哪部经典比《宝性论》更详细地描述证悟功德吗?但你们要谨记的是,在大乘佛教中,基、道、果是三个要领。「基」是见地,你追随「道」是为了实现见地,「果」则是实现见地的成果。大乘佛教中,「基」超越了边见或造作,「道」则超越特性,「果」超越期待。

| 喻七:回声

350

犹如一切谷响声,依于他缘而得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351

如是如来声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
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

这是佛语的另一个譬喻,佛语被比喻为音乐、音声,或是回声,也许回声最贴切。回声没有概念分别,它没有花费力气来告诉我们什么。当有人对着洞穴或类似的地形喊叫,洞穴会喊回来。同样的,佛语没有概念分别或费力勤作。然而当具福缘者有能够听闻的业,他们自己的佛语反射回来,然后他们听闻到法教。尽管我们正在讨论佛,但你们都知道,在大乘佛教中,一切唯心。因此当听到有人对你说些不论好或坏的事情,都是你的心在聆听。是你的心显现出某人正在告诉你这个或那个。

| 喻八:虚空 / 空界

352

譬如无物无显现,无有所缘无所依,
超过眼识之境界,无色不可示虚空。

353

纵然于彼见高下,而彼虚空非如是,
如是于佛见一切,然而其义非如是。

这是第八个譬喻。我以为这些譬喻讲完后,这个颂本就结束,但我错了。我很惊讶地发现还有另外一完整章节。我上一次接受《宝性论》的教授几乎已是二十三年前的事了。

这两则偈颂是佛身的譬喻。虚空不是一个可触摸或可感知的实体,但在凡俗世界里,我们可以说「看天空」,然后我们可以看着天空,尽管其实没有什么东西被称为天空。我们也可以谈论高空、深空、晴空、低空等等。同样的,即使佛不能被感知,但他对不同众生显现出不同层次的样貌。尽管众生会见到不同样貌的佛,佛本身并无任何不同。

| 喻九:大地

354

譬如种种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
大地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355

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
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佛意如同地基或大地。「地基」没有任何动机要生出各种各样的草木,然而土壤仍冒出芽,并且长成苗、树、叶、果等等。同样的,佛没有任何概念或意图要生出或生起所有的善念和善行,但他不仅显现在三乘中,也出现在外道和蛮族中,并让他们生出善念和善行。

356

由于未见无勤作,而能成办事业故,
为除所化之疑惑,宣说此等九譬喻。

这则偈颂说明了为何要使用这九个譬喻。虽然可能还不到真正的时机,但有些事我必须在此说明。对听闻大圆满教法的人而言,最大的困难之一是,他们就是不相信「无勤」的概念。举例来说,敦珠法王的「遥呼上师」基本上是提倡无勤和自然任运。事实上,整个大圆满教法是很难理解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习惯要获得,并且要努力付出以便获得。我们常被那样的逻辑卡住。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但是许多号称大圆满行者的人,完全误解「无勤」的意义,而致力于怠惰懒散。

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像「西藏疯圣」竹巴昆列(Drukpa Kunley)那样的人。我们是那种想做什么就非常想要去做的人,这不是在泄你们的气,尤其在金刚乘以及大圆满中,事实上,他们非常想要你那么做,但是太难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最困难的!你必须非常勇敢!非常非常勇敢!而剃光头、步履和缓、遵守一些行为准则,这些更容易!而我们应该发愿,无论心中出现什么,都能去做,没有第二念,甚或眨一下眼睛。不在意他人会怎么说,在受广告驱使的这个世界是很难的。我们的世代是广告世代,我们就是不知道如何做我们想要做的。

有些确实可以恣意而行的人,他们没有所谓的成败概念,甚且,如敦珠法王所说,他们不烧别人的鼻子。这是什么意思?你们都知道,有些人假装不在乎成功或失败,但是他们做尽各种事情,所以无论去到哪里都带着某种气息或能量,并且想方设法踩在别人的脚趾上。不可思议吧!如果有一种能够烧别人鼻子并且踩别人脚趾的奖项,他们应该能赢得,然而他们还自称是疯智行者。佛法修行人中有太多这种伪装,例如,假装修持疯智,假装谦虚,或者假装祥和。太多的伪装,一层又一层,即使每层伪装都不同。有些以谦逊的形象出现,有些是自信的形象,基本上都是伪装。

我们卡在「勤行」或是「努力才有收获」的这个逻辑。而现在我们听到「佛陀毫无费力地恒时利益众生」,这是我们很难想象的。这也是为何给予九个譬喻,因为这九个譬喻都没有意图或目的。它们只是在那里,却能利益众生,正如因陀罗的映影。它没有任何意图要帮助你,可以说,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然而藉由抛花供养,你将能够真正达到那种境界。

357

于彼修多罗教中,广说此等九譬喻,
经名佛境智庄严,亦示此等之必要。

这则偈颂很令人赞赏。你们都知道,圣弥勒是十地菩萨,他位居十地菩萨的最高阶段。现今许多作家到处剽窃,而且还抄袭大师们的作品,他们盲目地希望没人发现那些其实是剽窃来的。不幸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这点。这些作家还要告诉全世界,那些是来自他们自己的了悟,尽管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经教导过;我们可以在许多书籍中发现这种情况。一些稍微正派的作家,即使他们的老师通常早已离世,他们会略把功劳归于老师。

尊敬自己老师的情况已经大幅衰减,尤其是在知名喇嘛当中。在大庭广众下,他们毫不客气地坐得比自己老师还高,对同辈当然也不会礼让;这是很大的堕落。我在印度时,有时会去参加印度古典音乐演奏会。〔表演的〕学生们、弟子们在大众面前碰触老师的双足,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幕。那只是关于音乐的智能,他们却对此表达如此崇高的敬意。顺便一提,这些音乐家有的还是广为人知的名人。某次,一位音乐家在开演前注意到她的老师在座,于是她走入观众席,一路走到老师面前〔致敬〕。这是非常好的事。

总之,弥勒在此偈颂中说,九个譬喻并非他想出来的。佛在《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中已经教导过,以便菩萨们开心、愉悦地进入菩萨道。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如欲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与网址;
  若转载时添加图文与内容,请自负相关著作权责。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