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不是为了快乐》十四 | “观想”是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返回

《不是为了快乐》十四 | “观想”是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观想”是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常有人问起,“观想”是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否有点倾向于有神论?


但如前所述,把莲师或金刚总持(梵 Vajradhara)观想成西藏唐卡上的样貌是一个错误。即使大家都使用完全相同的一幅唐卡,每个人的显相也都还会有所不同,而且跟画师所想象的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当我们观想莲师或其他本尊时,不妨大胆一点去想象。莲师是无上又殊胜的人,而“无上”所具有的一个面向,通常就是“法相庄,或至少是面貌出众。


但某人认为的“美貌”,在他人的眼中可能是“丑陋”的,因为每个人的诠释都非常不同。而且,美国人、墨西哥人或比利时人,绝对无须学习西藏人所认定的“美貌”版本。所有我们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诠释拿来做最佳的应用而已;而且也别忘了,甚至你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句,诠释它们的也无非是你的心,至于心如何诠释,则完全基于你自己的习性与显相。也许你认为你了解我所谓的“美貌”是指什么,但其实不然,你只是对我所谓的“美貌”发展出你自己的版本而已。


另外一个重点是,我们观想本尊手执金刚杵或颅器*(skullcup),并非出于美学上的考虑,也不是因为这些仪轨物特别有用之故。有些学生会问:是否应该观想本尊手执比较现代化的东西,也许像ipad或 iPhone?但是,本尊所执的器物、装饰或配件,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应该完全依照神圣法本中之所述,不做任何更动。


我们对往昔伟大上师的相貌知道得很少,莲师真正的相貌如何,大家只能猜测,即使你翻遍所有的藏传佛教文献,也找不到丝毫有关他相貌的确切描述。虽然有一尊称为“很像我”(Looks like me)的莲师雕像,其照片广为流传,但也还有其他数尊相当闻名的雕像,却与这一尊造像迥异。


我们也应当记得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的: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在一般教法中,有一个重点经常刻意不在前行修持中去强调,而是到了修持仪轨正行时才会提到,那就是当你在心中生起观想时,你所观的本尊应该清晰、生动,并以了知“无二”做封印。这点所指为何,在此需要稍做解释。我们用观想莲师如芥子般微小,却坐在如须弥山*(Mount Meru)甚或如宇宙一般大的宫殿中来做例子说明。听之下,这既不自然又不美观,但在修持上却非常恰当,因为容器并非太大,内容物亦非太小,芥子与莲师不同的大小也毫无问题。还有一些修持需要观想宫殿小如芥子,而莲师却大如宇宙,但他仍然可以很舒适地进入宫殿之中。这都是“无二”的练习而且常在观想中运用。


如同根敦·秋贝(《GendunCMeIX《)所指出的,金刚乘修行者必须要习惯于相信不可信之事物。密续的观想法门常常要你在心中观想炽热大火,于其中,本尊端坐于一朵脆弱的莲花与清凉的月轮之上,身拥热情如火的明妃,周围还环绕着一群难以驾驭、面露怒色的本尊,手上挥舞着足以令人致命的法器,但这熊熊烈火却完全不会造成任何人或物的伤害。以理性去分析的话,只会让人觉得不可置信,因为这个场景的一切都自相矛盾,而且完全不可能存在于日常现实中。但是,重点在于密续行者必须习惯于相信不可信之事物。我们的目标是要结合并消融主体与客体,因而两者合一而不二,无论是贪爱与嗔恨、热与冷、干净与污秽、身与心都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梵jnana)与“身”(梵kaya)的合一,也是最究竟的一种结合。


根敦·秋贝又说,我们之所以无法掌握如“法界”*(梵 dharmadhatu)。这种不可说的观念,并非我们强烈地相信存在的事物之故,而是因为我们强烈地不相信不存在的事物。但是,要把这种“无二”的新知识塞入我们非常固执的二元系统中,必须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






资粮田


观想通常都会涉及想象一个“资粮田”(field of merit,依境),其中的各种细节会根据你所修持的前行而有所不同。


作为初学者,你对观想的各个细节无须太过偏执当然,除非细节很能给你启发。你随时都要记住,自己所观想的一切,本身都是幻相,它是根据你自心对各种不同资讯的诠释所虚构出来的想象而已。在此最根本的是,这些幻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何谓“资粮田”?想象你想要发财,因而需要某些资金来投资:农人需要一块田地来种植或畜养牲畜;生意人则为了某个新项目需要业务贷款或投资客融资。同样的,追随心灵之道者,由于渴望将自己与所有的受苦众生都从轮回之网解脱出来,因此需要积聚福德。为此,我们需要使用两种资粮田——者的资粮田与众生的资粮田,经由这两种资粮田,我们终能收获证悟之果。


因此在前行中,从头到尾都会使用到这两种资粮田。我们在圣者的资粮田中观想诸佛与菩萨,想象他们给予我们力量、悲心与遍知,支持我们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而在众生的(一般的)资粮田中,我们观想有情众生,对他们每一位都生起悲心。如此,我们在两种资粮田中都积聚福德。因此,修行者应该记住,当我们藉由相对的修持来积聚福德时,我们如果不是向诸佛祈请,就是对有情众生生起悲心,无论以其中的哪一种形式,这两种资粮田都会是我们每个修持的一部分。







常见的问题


“如何正确观想上师在自己面前?”是大家常问的问题,例如“上师应该在我头顶上多高的地方?”“他应该面朝着我吗?”“他应该跟我面朝同一个方向吗?”最佳的忠告是别太吹毛求疵,金刚乘之道是“无二元分别”的。事实上,整个修持的重点就是证得此种“无二”,因此,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习对这些细节尽可能保持开放而放松。


话虽如此,某些方面我们仍然需要非常明确。例如,在前行的修持中,当你观想金刚萨埵坐在头顶上时,想象他与你面朝同一个方向。而当你修“上师瑜伽”仪轨时,由于染污众生都会认为坐或立于高人一处者,一定较好或较具权威,因此之故,你观想上师与众眷都位于稍高的位置,并且全都注视着你。


在有些修持中,也许你会发现观想上师在头顶或坐在心中比较有效。有个教法甚至提到观想上师在自己喉间,因此当你进食时,就自动地对他献上供养。观想的各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