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畏惧死亡?
作者简介:
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公认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我宁愿一个人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自称佛教徒
而不希望他因吃素、持咒、禅定而自称佛教徒
点
击
播
放
器
收
听
我们死亡时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此生积累的所有知识、获得的智慧与方便又会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这里,首先我会尝试在大乘范畴中回答。
当我们熟悉菩提心这个心念时,换言之,一再令自己习惯于平静慈悯中时,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只考虑我与我所的比重正在不断降低。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畏惧死亡?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将会失去一切。
而再三熟悉菩提心的修学会令这个“我”变得非常空洞不实,于是失去“我”、失去或这或那的恐惧就会大幅减少,你很平静,明白吗?非常镇定自若,掌控全局。
我可以告诉你们许多事情,因为,我自己就曾经经历过,过去的五、六年中,我认识的很多人不是正在死亡,就是已经死去。
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就是在告诉我:自己已经活得很久了,因为有那么多人正在死去,包括我的同龄人也有比我年轻的人。
我注意到一点,那些做过一点像止、观等修持的人,甚至那些对这方面有些微了解的人——像是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并没有做太多的修持,不过他一直在上课,也就是说他掌握了部分信息。
我得说,他的死亡方式非比寻常,那些信息是救命稻草,那些信息能有所帮助。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死亡方式非常令人赞叹的修行人,事实上我得坦言我有一个隐忧:我害怕自己死时或许无法像他们那样镇定,而那会令佛教蒙羞,明白吗?
“对于死亡,他的弟子做得比他好多了”“他临终时到处乱抓乱挠的。”因为 YouTube 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存在,我非常担心有人会把我四处乱挠、抓着东西不放、舍不得死去的照片拍下来。
而那些人却做得非常好,我甚至还不是在说那些应该相当熟悉这些事情的不丹人或藏族人。其实我说的是那些澳洲人、加拿大人等等,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令我对佛法的珍贵价值生起信心。
现在再给你一个有点特别的答案,依据密续,死亡时你的心会更独立。此时此刻,当你的心与世界互动时,必须通过一些“翻译媒介”:眼、耳、鼻、舌、身,明白吗?
必须通过这些,它们会进行诠释,而且它们也会误解,心与世界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当信息回到心中的时候,已经流失了许多,因而相当稀释。你可能仅获得 0.5%的信息。
而在临终时,你的心却会变得愈趋赤裸无遮。当你真正死去时,也就是六个“翻译媒介”与你的心意分离之时。这时你会直接体验对境,而这对你是全新的经历。
例如,你的眼睛看见这顶帐篷,你的心看着这顶帐篷而眼睛在做诠释。当你死去之后,望着这顶帐篷时,它会变得数十亿倍地更红更黄,数十亿倍地更为方正,我只是在举例说明而已。
一切视角都不同了,而那个状况,对那些不习惯、不熟悉的人来说, 对那些不熟悉心灵力量的人而言,会是很可怕的状况。
我们恐惧时,首先就会尝试寻找一堵可以倚靠的墙,然后是可躲藏的洞穴。或是能紧握的把手、能藏身的橱柜等这类东西。
同时,你会非常急于寻找任何把手、任何门,甚至是那些只是看似有点像一个避难所的地方。而如果你纵深跃入那些地方,就会发现自己已身处所谓的“六道” 之中的某一道。
对于佛教徒,尤其是对修行人而言,目标不是要找到藏身之处。实际上,不躲藏,让自己赤裸裸的,并有所掌控地住于赤裸中,才是目标。
禅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