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之重要性》-脉络&难点&本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脉络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mBlkS9e2j81e9TbgHDnxA 提取码:asd3
JPG文件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f5sIxt-JARDGsFB8Yv7rg
提取码:5t5n
简略分析
顶礼句
引言
修前行有何必要?
一、略说原因
二、广说原因
三、结论:要让殊胜的佛法久留心中,必须要修加行
遣除普遍之疑虑
一、遣疑一
二、遣疑二
三、遣疑三
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加行
二、不共加行
磕头之具体修法
一、具体修法
二、劝修圆满
详细分析
顶礼句
引言
一
修前行有何必要?
一、略说原因:
(一)上师角度:不管哪个教派,只有修完加行,合格的上师才会传授正行法
(二)弟子角度:以理证宣说,若想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
二、广说原因:
(一)总说:各大传承上师重视前行/其门下弟子有真修实证
(二)分说:
1、华智仁波切:本人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受二十多次加行
2、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中说:“没有前行的基础,直接做所谓的‘主要修持’,根本无法长久。”
●例说:有些弟子急功近利要求成就/有些上师也直接传正行,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需要次第修行
3、意科喇嘛:修过加行的弟子在违缘面前尤为坚强
●劝诫:变成合格的修行人必须下一定功夫,重视加行
4、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到处宣讲前行法
●例说:修法如同学基本拼音一样需打好基础
三、结论:要让殊胜的佛法久留心中,必须要修加行
(一)目标:我们学佛,要让佛法的理念在心中永远存留
(二)原因:以无常为例,说明佛法的殊胜性
(三)如何做:必须下一番功夫,重视修加行,才能让佛法在心中永远存留
二
遣除普遍之疑虑
一、遣疑一:
(一)疑:为什么不修其他法,单选择修加行呢?
(二)遣:
1、修共同四加行的必要
1)理证宣说:通过四种修法,必定能生起出离心
2)别说:实修的重要性
①、正说: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
②、例说:停留在口头上的大学老师/外表无有超胜的修行人
③、结论:要好好修加行,先修共同加行,再修不共加行
2、修不共五加行的必要
二、遣疑二:
(一)疑:每个加行为什么要修十万遍呢?
(二)遣:
1、目的:为了调柔自相续(例说)
2、必要:调伏相续的功德(显露智慧)/未能调伏的过患(徒有虚名)
三、遣疑三:
(一)疑: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
(二)遣:
1、略说
2、详说
三
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加行
(一)总说:应从共同加行修起
(二)分说
1、修行方法角度
1)修行前
①、采用方式:入定的方式
②、座次要求:每天四座
● 别说:在家人应保证每天两座
2)正式修行
①、前行
②、正行
③、结座
2、修行心态角度
1)入定修行的必要(提示专注的重要)
2)应该采用何种心态行持
①、每天应如何做(依照次第保质保量修持,并检验)
②、在此基础上应准备长期坚持
二、不共加行
(一)总说:这次从“上师瑜伽”修起
(二)分说:
1、出家人角度
1)修上师瑜伽的必要
2)如何修
2、在家人角度
(三)劝诫:应克服困难,共同发愿圆满加行
四
磕头之具体修法
一、具体修法
(一)皈依境选择
1、总说:皈依境的两种观想方式
2、别说:如何观想《前行》中的皈依境(将上师观为本尊)
(二)明观皈依境
1、对境角度
2、自身角度
(三)顶礼的修法
1、顶礼方式
1)如何合掌
2)如何顶礼及观想
● 建议及旁述
2、顶礼心态
1)正说心态:
①、高标准:应集中精力观想清楚,避免散乱
②、低标准:以信心恭敬心顶礼,避免贪嗔痴
2)如何生起正确心态:了知功德过患
①、反面说:不如法顶礼之过患(教证说明)
②、正面说:如理如法磕头之功德(教证说明)
二、劝修圆满
(一)数量要圆满
1、如何达到到量圆满
1)自身角度:
①、条件1:要坚强,不要脆弱
②、条件2:要精进,不要懈怠
③、条件3:要次第,不要傲慢
例说:以上师自身为例,说明次第之重要性
2)上师角度:要祈祷,不要忘记
2、无法到量圆满,也要尽量修一遍
(二)质量要圆满
1、正说:不仅数量上完成,还要保质保量
2、别说:修加行的发心方向,一定是利益众生
本课难点
多年后,你会感谢当初的自己
现在社会上的主流风气是追求”速成“,没有投入多少功夫,也不想付出那么多心血,却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谁还想“十年磨一剑”?恨不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投入少产出高。在这样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否做一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不求回报,潜心研习,是决定我们能否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
身边很多孩子学习音乐时直接练习曲子,不从音阶学起;学习画画直接从人像趋入,不从基本的几何形体练起。也许这样迅速的讨巧性质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度过考试大关,可是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没有基本功的弊端一定会逐渐显露出来,当初亏欠的,一样不少的全部要补回来。学习佛法也是同样,仅凭着好奇心,自认为是利根者,好高骛远的认为自己只要学了那些神秘的高法就能立即脱胎换骨,真的是武侠小说看多了的后遗症。笔者见过一些没有打过基础,仅凭着自己能力研读一些佛法书籍的师兄,多年后还是兜兜转转,烦恼依然没有减少,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要客观评估自己,虚心接受上师的一切指导,最老实的人其实是最聪明的。
我们是幸运的,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延续这份幸运。多年后,你一定会感谢当初的自己。
编写师兄:定解B06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1、真正具有修证之人的特点
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门下的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证悟空性、有神通神变,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
2、佛法是修出来的
大家理论上比较明白,但不是明白就可以了,说得来、听得懂、背得来还不够,还必须要通过再三修行,对法义有一种感觉……诚如禅宗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没有修的话,表面上说得再漂亮,也没有什么意义。
3、磕头可以对治傲慢
如果你是特别傲慢的人,在皈依境上师三宝前一定要磕头,磕一个不行,两个三个也不行,必须要磕满十万个。如此一来,傲慢就会全部遣除,你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皈依佛的人,心境与世间人会有天壤之别。
4、任何事都可转为顺缘
有些学净土宗的人一听说修加行,就特别害怕、不敢报名,那天我看到这种情况,便专门开了一个净土组。不过这样也很好,正因为他们的“方便示现”,我才下决心讲《极乐愿文大疏》,否则也没这个机缘。
我们如果看到这样好的法,别人因为害怕不学,会是怎样的心态呢?不屑、心烦、可惜,但是会不会因此为了这些众生单开一门课呢?
5、一个非常了义的比喻
如果你观想《前行》中的皈依境,那应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或者也可观为释迦牟尼佛等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打个比方说,把水晶放在不同颜色的布上,它会映出不同颜色,放在蓝布上就是蓝色,放在红布上就是红色。
“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所有的本尊都是上师的化现,这里的上师,不要理解为上师的色身,要理解为上师的法身。
6、圆满加行的几大要点
一、自身角度:
(1)要坚强不要脆弱
(2)要精进不要懈怠
(3)按次第不要傲慢
二、上师角度:要祈祷不要忘记
——《前行之重要性》16-18页
编写师兄:定解B06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1、利根
(一)梵语 tiksa-indriya。利,速疾之义;根,为根机、根性、根器,有能生之义。指受教修道之素质,速疾而生妙解,称为利根。利根之人能敏锐理解佛法,并进而达到解脱。据大毗婆沙论载,利根者不信他言,但自披阅教典而得悟道,随法起行,称为随法行。——《法华经方便品》、《大乘起信论》((参见:根)4131)
(二)利,锐利之义;根,指信、精进、念、定、慧五根,或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俱舍论卷二十三》p2809
2、地道:指资粮、加行、见、修、无学五道,及菩萨十地,或十二地、十三地等。—— 《大圆满深慧心髓前行念诵仪轨.显示遍智妙道阿宗珠巴上师传授释迦比丘念慈译注》
3、法相:指诸法的差别相,即事物的差别相、特征,如事物的相状、名称、概念等。—— 《佛学词典》
4、业力:(术语)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5、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6、出离心:离三界苦,求涅磐乐。—— 《藏传佛教萨迦派》刘立千 著
7、自性罪,佛制罪:所有的罪业,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与佛制罪当中。所谓的自性罪,任何众生犯都会成为罪业,比如说杀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戒的、没受戒的,乃至牦牛等做了杀生的事,都属于自性罪,在阿赖耶上都会染上罪过。什么叫做佛制罪呢?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入行论广解》
8、仪轨:为密乘人作观时组织的一套念诵程序和事相规则。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 著
9、入定:(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10、阿赖耶: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识执著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里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故又名“异熟识”。因它是八个识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识”。若从眼识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称为“第八识”。当人成佛时,亦不离此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庵摩罗识)。——《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11、相续:(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12、违缘:指违逆于吾人身心之事缘,如盗贼、水、火等灾难。又作逆缘。与“顺缘”对称。又指将恶师、恶友等遮难(障碍)与诱惑,及诽谤正法等逆事,视作入道之缘者。——《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卷一》p5680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13、任运:指非用造作以成就事业。亦即随顺诸法之自然而运作,不假人之造作之义。与“无功用”同义。一般以七地及七地以前为有功用,八地以上则为无功用而任运自然。往生礼赞(大四七·四三九上)载:“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此乃显示极乐净土自然任运之德,具足自利、利他之行。——《摩诃止观卷五》p2165
14、金刚身:(术语)金刚不坏之身。谓佛身也。《涅槃经》三金刚身品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同十曰:“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刚身。”
15、金刚语:确定不移的话。—— 《藏汉佛学词典》
16、转轮王:转轮圣王,略作轮王。佛书说,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中,分别有金、银、铜、铁四轮王出世,征服四大部洲的一切众生。——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17、本尊:通常修习密宗的人,都有一位根本本尊,即专修这位佛或菩萨的法门。每一仪轨法本,都有一位佛或菩萨作为主名,是即为该法的本尊。——《密宗百问》谈锡永 著
18、验相:(杂语)灵验之相貌。——《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课教证
1、禅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P7
释义: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出处:唐 裴休《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明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出自《百科释义》
2、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云:“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P7
【首先应该修共同四加行,修完了之后,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一定会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贪执,真实生起出离心 。然后,再进一步修不共加行,逐一修持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上师瑜伽。】
3、《大解脱经》所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P14
【合掌时不可仅仅以两手的指尖接触,也不可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而应如莲花苞一样空心合掌。……合掌在头顶发旋处】
【应如莲花待放一样,双手合掌于头顶、喉间、心间,并观想自身幻化出无量无边的身体,与一切众生一起,敬礼十方诸佛如来。】
——出自《前行广释》129课
4、《优婆塞戒经》云:“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P16
【得到佛陀无见顶相的功德】
佛的头顶有肉高起来一块,好像髻一样,头发挽的髻一样,也叫「无见顶相」。《楞严经》上有提到,菩萨想看佛顶,用神通升到高空,结果佛的肉髻放光,看不见。所以叫无见顶相。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四七集)
编写师兄:定解B06,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