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八万四千问》二十四 | 如何正确理解修行的方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八万四千问》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01
不少中国学生喜欢经常念诵甚至抄写《金刚经》和《心经》。《金刚经》里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是不可以执着于声与相等形式,而藏传佛教中有很多较为形式化的修行方法,例如观想、磕大头、念经咒等。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修行的方法?
在《金刚经,佛陀说,那些把佛理解为具体色相的人,其见地是错误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正是金刚乘想要表达的,不过是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般若智慧的重点就是,你是否对佛陀有一种二元的分别,诸如“色”,“色”这个概念意味着英寸、厘米、英尺,当然还有重量、颜色、形状等。
如果你在颜色、形状和大小的局限之内来看佛,那么你不会理解佛。这个观点在金刚乘里是用方便的方法教授的。在金刚乘的修法里,你可能会把佛观想为坐在莲花上、有一千只手的本尊,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莲花会被压坏的。有超过两只手、三只眼睛、多个头打破了我们关于人的色相的概念,特别是当佛以长着动物头的形象出现时,那真的把色相的整个概念都打破了。所以,以这种方式,密续里关于本尊和坛城的教授,恰好与《金刚经》所教授的内容互补。
02
禅宗里有许多和大圆满证悟相似的公案。请您谈谈禅宗和大圆满的异同。
我没有资格去表述两者的区别。首先我从未真正研究过禅宗,而且我对金刚乘的理解也很有限。非常概括地讲,禅宗似乎是大乘佛教的精华。禅宗用的是大乘的佛经,例如《金刚经》,那是他们的基石和根本。
大圆满是金刚乘的教授,不仅使用所有我刚才提到的大乘佛经,而且也用密续的方法。我感觉,仅就见地而言,禅宗与大圆满是一样的,有些打坐冥想的技巧也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所使用的方法可能有些区别。
例如,大圆满从不拒绝仪轨,然而禅宗可能特意让你避开那些。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小差别;但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很大的差别,因为这显示了大圆满的勇敢。我认为禅宗非常殊胜和深奥,真的很希望中国能够保持它的教法和修持。
03
金刚乘怎样看待净土法门?对于发愿往生净土的人,金刚乘是否也提供了有效的修持方法?
在很多方面,净土的修法和金刚乘非常接近,因为金刚乘里也讨论净土、净观等。或许只有一点点区别,比知在净土法门里,净土的成就差不多是物理的你发愿往生净土并为此修行;然而金刚乘里,它更加像是对净土的发现和认识,净土就在这里,就在你读着这本书的地方。
04
您对净土宗的弟子有什么建议吗?如果把金刚乘和净土宗的方法结合到一起来修,是否可以更快地去到净土?
为了迅速往生净土,修行者不一定要同时修持两种法门。但是如果两种法门都有,有点像是带了一块额外的电池。净土法门是关于虔诚心与信赖的修行。那些希望往生净土的人必须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为此,修行者必须对我们习惯性的怀疑生起怀疑。
当我们面向西方睁开双眼时,我们无法当下见到阿弥陀佛的刹土。我们的心识习惯性地认为阿弥陀佛的刹土不可能在那儿,因为我们看不到,也从未接到过一封来自阿弥陀佛刹土的信,为我们描述那里的样子。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和思考,你会意识到,我们所有的怀疑都是基于非常琐碎而肤浅的理由,因为我们不敢超越惯有的方式去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怀疑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以及我们通常得出结论的方式。然后,我们可以逐渐生起专一的、不退转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就在那里。当我们达成了这样一种不退转的确信,我们就已经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了。
05
金刚乘中也有许多净土的修持,那么金刚乘行者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是应该发愿即生证悟成佛,还是往生净土?
一般来说,在金刚乘中,刚乘是这样诠释的。往生到净土就是证悟。
06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发愿让所有其他的人先去呢?
是的,当然,那是菩萨最基本的态度。
07
一些人认为自己修持的是大手印这样的不二法门,所以对往生净土的渴望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执着;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净土法门适合一切人,其他法门没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仁波切,请您谈谈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两者都是错的。前者没有理解净土本身就是没有二元分别的刹土,后者剥夺了佛教法门的多样性。有选择总是件好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剥夺自己的选择权呢?
08
您可以谈谈不同的根器及其特质吗?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是什么根器都很好奇。知道这个重要吗?基本上没有人是上乘根器,除了那些因愿力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可以这样说吗?
知道自己的根器并不那么重要,也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发愿自己能成为最好的根器。
09
我们得具备适合的根器才能修行金刚乘吗?
是的,修行金刚乘必须具备合适的根器,本质上,适合于金刚乘的根器是开放的思维和对金刚乘的信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