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德育 >> 夸夸的人生,想想就开心
返回
最近有一类叫“夸夸”的群火了,此群风靡高校,主要作用是“夸你没商量”。无论你遇到倒霉的事也好,开心的事也好,做饭也好,买衣服也好,当你在群里“吐槽“后,群里都会有人夸你,这群爱夸人的团体也被称为“夸夸团”。
虽然有点评说夸夸群“治标不治本”, 能起些安慰心灵的小作用,不过我却也想加入这样的夸夸群,做个“夸夸团”成员,细想我们还是个孩子时确实很缺“夸夸”。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这么想的:
1
1
1
我们从小接受长辈灌输“凡事要谦虚”不能“骄傲”,比如考试得第一名,爸爸妈妈们会让你继续保持,不要骄傲;比如你某件事情干得还算不错,很开心地去跟爸妈“炫耀”,结果爸妈很淡定地不给你任何你期望得到的“赞美鼓励”…
长大后,我们接触了“自我认可”这个新鲜名词,猛然发现从小“缺夸”的孩子们似乎少了些自信,少了些“自我认可”,少了些“爱自己”,也不太能接纳不完美。最典型的例子表现如“好女爱渣男”...
于是我们开始拼命“夸”自己的孩子,最常见的就是“宝宝你真棒”,“宝宝你好厉害”…接着各大亲子育儿号开始重视“夸”的技巧,比如不能总夸孩子“你真棒”,要夸具体的行为才能给孩子树立自信。
我就想问问,夸了这么多次孩子的你,这么紧张害怕孩子长大后不自信的你,有没有适时地夸夸自己?夸夸伴侣?夸夸父母呢?
比如除了“找到自己的十个优点写下来”之外,我们可以细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比如又上班又操持家务还要带孩子的你,今天没有发脾气,自己给自己点个赞;比如,父母发个老年图,给父母也点个赞;再比如,另一半洗了个碗,虽然可能没达到你的“洗碗要求”,也记得点个赞阿。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传统美德是要“低调”,要“谦逊”,你这么鼓励“夸”,岂不是会变得“自我膨胀”?
NONONO,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佛家的“随喜”这个词,学佛之人经常会对别人真诚地说:“随喜你。”这是一种很不错的生活方式,随喜是发自内心真心赞美赞叹对方的言行举止。
我认为“不但可以随喜别人,更可以随喜自己”。
这种生活方式可谓是一举两得,首先可以帮助我们打败自己内心那个嫉妒别人的小怪兽,每当见到别人比我们强,见到别人比我们能干,当你感觉到嫉妒这个小怪兽要出来作乱时,试着去换成夸奖对方,为对方感到高兴。你且试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其次,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拾起丢掉的信心,改掉不由自主“攀比”的坏习惯,为啥呢?因为你由衷“随喜自己”“夸自己”后,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有很多拥有的东西,你的心情会逐渐开朗,会不再盯着你没有的东西。不信你试试看嘛~
1
2
1
看过一则励志小视频,是讲每个人都生活不容易,在钢精水泥的城市里,每当霓虹灯初上,疲惫了一天的我们,或者挤着地铁,或者卖力加班,或者手里抱着二宝辅导大宝写作业,或者赶时间送外卖…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努力热爱生活。当时边看就边在想,我们需要这样的励志正能量。有些人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这种心灵鸡汤不过是“暂时麻痹”,甚至网上一度还很流行一种“毒鸡汤”。
不知道反对的人有没有察觉,励志正能量基本都是教我们学会积极思维,特别是学会把负面思维转为正面思维,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在国外教育界是非常推崇的一种教育方式。正面思维也叫做成长型思维,同样一件事情,积极思维的人能从“坏”中找到“好”的地方,或者从事件中能总结经验,加以改善。负面思维的人遇到事情,会满眼漆黑,看不到其他…
比如,当你被领导批评了,负面思维的人会觉得“自己好倒霉,不顺心,工作难开展,老板挑剔”,积极思维的人会觉得“被批评说明我还有工作,找找是不是可以改善工作方法”。
在夸夸群里,当你很sang时,一群积极思维的人会帮助你找到事情不算坏的那一面,通俗点说,夸夸团会给你正能量,鼓励你乐观积极地接纳,消除阴霾的心情。
如果我们学着积极思维,乐观面对,那么孩子也会积极乐观。
所以,我倒是打算给家人们建立一个夸夸群,我想做个夸夸团成员。
你呢?欢迎留言区讨论!
作者: 小树君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本篇文字、图片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推荐阅读
以善存心 以德存世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