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佛说盂兰盆经》第一课 返回

《佛说盂兰盆经》第一课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5-09




01.   课前开示

1.《盂兰盆经》的历史。

·汉地。

A.《盂兰盆经》在汉地特别兴盛、特别出名,各个寺院都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法会、供僧,以超度今生和七世父母。

B.经典最早翻译于公元前二三百年的西晋时期,东晋也有不同的译本。

C.公元700年左右,唐朝百丈禅师的很多仪轨当中都有《盂兰盆经》,在汉地流传广泛。

·藏地。

藏地历史上没有发现有这部经典,更说不上在七月十五念经、供僧了。

·补充资料:

《佛说盂兰盆经》,西晋竺法护译,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记述佛陀之大弟子目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乃问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脱离苦难。依本经之说所行之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之孝行。宗密之盂兰盆经疏,即强调本经特具孝子报恩之思想,与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之性质。

本经全文八百余字,其同本异译经,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一卷,及载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的《净土盂兰盆经》一卷,前者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后者已佚,但《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曾引用其文。

依本经而举行的法会,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系始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并且盛行至今,已成每年最重要的法会之一。

又,本经之注疏,现存者有唐·慧净《盂兰盆经讲述》一卷、唐·宗密《盂兰盆经疏》一卷、宋·元照《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宋·普观《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及宋·日新、明·智旭、清·灵耀等人之注疏,共六十余种。

2.《盂兰盆经》的念诵。

·很多大德有不同的仪轨,每个寺院的持诵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绕经、顶礼→持诵三遍经典→接受十方供养→供品平等地分给僧众。

3.以恭敬心供僧。

·应舍:态度、行为不如法。

·一定要以恭敬心来对僧众做供养。

A.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供僧很好行为。

B.将来每年遇到盂兰盆节,在不同的范围当中,大家好好地供养僧众;自己有能力,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哪怕做一点一滴功德也很好。

C.如果当地没有找到方便供养的僧众,自己念这部经、供养三宝。

D.在比较特殊的时日当中为亡人做一些供僧。僧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僧众数量日趋下降。

A.在某种意义上,将来僧众可能越来越少。

a.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这几年僧众数量明显下降,由以前的几十万人降至现在仅几万人。

b.藏地僧众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十年前僧众、信众的数量,五年减少了一半。

c.未来变成什么样不好说。

B.信息时代的诱惑力极强,清净的道场里面,以道为真正目标而修行的人,也许有不增反减的趋势。

·警惕假冒乱象。

A.假装为僧众,依靠网络等,不断出现各种行为。

B.开法会时,会出现骗子和各种以供僧为名义的乱象。

C.要整顿乱象,要区分化缘是真正去做供养或带有目的从中获利。

D.不好好闻思修,整天化缘的人可能另有目的。

·教诫:

A.供僧、供佛,最好自己去供。

B.供僧有莫大功德。

a.僧众在戒定慧三学方面,远远超胜其他众生。

b.即便破戒僧也有其功德。

【教证】《赞僧功德经》:“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

【教证】《赞僧功德经》:“最下犯禁破戒僧,供养由获万亿报。”

c.真正的僧众到底有没有、僧众能不能得到供品,都很难说。

C.供养者不要迷信。

a.应舍:网络上相当一部分信众、“粉丝”没有正知正见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信仰”别人的行为,对他的“偶像”有百分之百的信仰,自己没有任何观察和抉择能力。

b.应取:自己要有观察抉择能力,要清楚自己供养后,僧众是否确实收到供养。

D.末法时代,对供僧等金钱和管理三宝财物,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管理财物的方式。


02.   介绍本经

经名:

1.盂兰、盆,都是汉地翻译的。

2.盂兰,倒悬,所救,所要救护。盆,器皿,能救之意。

3.目犍连的母亲在饿鬼道感受痛苦。饿鬼道中,会感受身体倒悬等各种不同的痛苦。依靠器皿(盆)做一些供品供养,遣除她的痛苦。


版本:

1.西晋法炬法师翻译时叫作《灌腊经》,没有找到经文。

2.东晋时叫作《报恩奉盆经》,内容跟《盂兰盆经》完全一样,译者不详。

3.藕益大师的《阅藏知津》里也有。

4.上师翻译《盂兰盆经》时(译成藏文),直接从意义上翻译,将经名译成了《救父母经》。

A.盂兰,当时堕入饿鬼道的母亲是所救;盆,是能救。

B.所救、能救结合起来,东晋时期翻译成报恩经,这里不但是报恩,还要救自己母亲为主的包括现世父母在内的七世父母。


译师:

1.译者竺法护,西晋时期的三藏法师。

·姓:竺。当时出家人的姓并不像现在姓“释”,而是跟随自己上师的姓氏,竺是印度的一个姓氏。

·名:法护。

·不是唐朝的法护。

2.生平:

·大概公元231年降生,308年七十八岁时示现圆寂。

·出生于月氏国(现在的新疆地区),八岁出家,跟随一位印度的大师学经论。

他非常有智慧,一天能背一万个颂词,对大乘佛法非常有信心,精通西域三十六国的语言(包括字体、音调)。

·他翻了包括以《正法华经》(即早期的《法华经》)为主的154种经典。这些翻译的目录,很多都不是很出名,可能太久远了,现在人们学起来稍微有点困难。

3.是鸠摩罗什之前,非常伟大的译师,包括道安法师等很多高僧大德都赞叹他是真正的大菩萨。

·历经复杂的时代、战乱等各种情况,这版《盂兰盆经》历经近两千年历史,依然兴盛,若非了不起的大菩萨是很难做到的。

·对比世间的兴衰:有些思想,不到十几年、二十几年就消失了。不管是历史上的政治人物,还是科学家、佛学家,当时人在世的时候特别辉煌,人人都赞叹,一旦这个人走了,人走茶凉一般,他的思想也随之消失。

·大菩萨们、大译师们所翻译出来的,哪怕短短的一部经典也能流传百世,非常了不起。


汉译藏的缘起:

1.《盂兰盆经》确实非常好。目前为止在藏文《大藏经》中没有找到,2021年冬天将其译成了藏文。

2.盂兰盆节,汉传佛教认为这是鬼节,道教叫中元节,可能是民间和佛教的节日结合起来的。有些书里说,印度人特别喜欢在盂兰盆节做法事,后来流传到中国,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这个节日也比较兴盛。

3.上师在2020年9月2号(盂兰盆节)梦到母亲:在梦中一直只能看到她的背影,上师想让她转过来看一下,但她一直不转身。醒了以后,上师担忧是不是母亲还没有被超度,心里有点悲伤。当时想,如果能翻译《盂兰盆经》的话,对现世的父母能不能算是一份报答;如果他们没有解脱,依靠这个功德是否能得到解脱。依靠这样的因缘,当时发了这个心。

4.虽然经文很少,上师祈祷护法神加持能翻译出这部经。

5.翻译的时候不是很难,上师参考了汉地大德的讲记,详细看了藕益大师、宗密大师的注解,基本上比较明白其中的内容。


上师的期愿:

1.希望在座的各位,要报答以自己现世的父母为主所有父母的恩德。听课的时候,这样想;以后念诵这部经典的时候,也这样想。

2.《盂兰盆经》是报恩经,救脱父母的痛苦。

3.父母在世的,可以暂时不用念;如果父母不在了,自己有空的时候,尤其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可以念这部经典做超度。

4.佛经的加持力的确不可思议,依靠这种方便方法来超度已故父母是非常好的事情。


03.   宣讲经文

闻如是

重难点:

可能翻译的时期比较早,这里没有说“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重难点:

·近年讲的很多经典都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在这里住了二十五年。

·这个地方很有加持力,如果有机会朝印度,大家一定要去祇树给孤独园看看到底是什么样。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1.释义:

目犍连刚刚得到六通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度自己的父母,想报答父母抚养的恩德,尤其是母亲以乳汁哺育成长的恩德。

2.重难点:

·阿罗汉目犍连。

有些经典里面讲,佛陀成佛五年以后,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位;有些经典讲,目犍连和舍利子依靠马胜比丘的一个偈颂,获得初学的圣果,后来依靠佛的教导获得阿罗汉果位。

·阿罗汉有六通。

a.其中的漏尽通唯无学圣者所得;

b.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通,外道也有。

c.宿命通,主要是能了知一切世间,包括前世后世。

·欲度父母。

a.目犍连想要依靠阿罗汉的神通度他的父母。

b.虽然前面讲目犍连的母亲转入饿鬼道,但实际上这就是一部父亲和母亲都要救度的经典。

3.教诫:

·佛教徒应尽量关心、随顺父母。

a.这次传讲这部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遥远,未来也许会更糟糕。由于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后的子女对父母可能连一点报恩心、孝顺心都不会有。

b.作为一个佛教徒,选择出家或学佛,也许父母不一定特别愿意,但这是关系你的终身大事,也不得不受持你的观点。

c.与此同时,作为佛教徒,应该尽量随顺父母。父母活着的时候,平时打个电话关心一下、陪着说说话。

d.在佛教徒当中,上师对父母是比较好的。母亲在学院住了接近二十年,期间从来没有吵过架。但是能够留下来陪伴的时间鲜少,经常匆匆打个招呼就去忙事情了。离开以后,心里经常想、梦里也经常出现。

·母亲的恩德如山。

a.暂且不说怀胎九个多月,仅仅是母亲以乳汁喂养我们的恩德,也是如山一般。

b.乳汁是身体的精华,我们从小如果没有母亲的孕养,想要成长确实很难,我们能活下来,确实父母是很伟大的。在过去的年代不是靠买奶粉喂养孩子。

c.每位母亲都非常伟大。每位母亲对孩子都是特别爱护,这种爱是世间其它感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d.包括有些修行人,因为母亲曾经经常殴打他,从此便再不理父母,是很愚蠢的一种行为。不管父母对你怎么样,如果最初他们没有很好的对你进行养育,不可能有你的今天。

·最好的报恩方式:

a.有孝心很重要。

b.《孝子经》讲到,想报父母恩德,应该让他们皈依三宝。如果父母实在不肯,可以用种种善巧方便。比如,刚开始可以对他们“威胁”;参观牢狱刑罚以了解死后堕入地狱受无量苦的恐怖;对实在刚强难化、不肯皈依的父母,根据情况在其面前大哭大闹、绝食,稍微做一点行为等也是可以的。如此,父母慢慢就可以皈依三宝。

c.目犍连得阿罗汉果位后,首先想到度自己父母。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因缘,尽量在即生中度化父母;如果实在不行,经常念观音心咒、念这些经典来超度,这个很重要。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1.释义:

目犍连得到阿罗汉果以后,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便以出世间道的慧眼观察整个世间,发现他的母亲在饿鬼当中受苦,不见饮食,可能连饮食的名称都听不到,瘦得特别可怜,骨头、皮肤仅仅是连在一起,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

这个时候,即便已经是阿罗汉的目犍连也很着急,特别悲哀、伤心,在自己的钵盂中盛满食物,前往他母亲所在的饿鬼界。母亲得到了目犍连端来的食物,因为她特别吝啬,害怕别人看到、抢走了,便用左手盖着钵盂,右手准备开始抓取食物。但是食物还没有入口,就变成一团火灰,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食物。

2.重难点:

·饿鬼道的众生非常饥饿,尤其内障饿鬼、特障饿鬼特别可怜。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

A.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拥有能控制整个日月、须弥山的大神通。但他把食物拿到母亲面前时,母亲也没办法享用。

B.每个众生的业力都是各自承受的。

a.目犍连做了很多善业,获得阿罗汉果,肯定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了母亲,众生业力现前时也是无能为力。

b.每个众生自己所感受的业力,即使我们想“由我代受”来转变业力是没办法的。

C.我们最好不要堕入三恶趣当中,一旦堕入三恶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救护。

【教证】《地藏经》:“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教证】《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各各众生,自业力故。受是痛苦,非如来过。”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1.释义:

目犍连大喊大叫又哭泣,同时飞快地跑到佛陀那里去,很详细地跟佛陀汇报情况。

2.重难点:

·我们遇到一些(尤其是亲人的)事情的时候,经常非常着急、心情不好、控制不住情绪。

·虽然目犍连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得到了六通,但是看到母亲堕入饿鬼中的时候,也来不及跟佛陀打招呼,马上用他自己的本事,以钵盂盛满食物去救母亲,结果也没办法。这个时候,他大喊大叫又哭泣,同时飞快地跑到佛陀那里去。

(提示:反思一下我们平时遇到事情的状态,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和分别念去处理,当我们解决不了时,可能才会想到三宝。)

补充:

面向皈依境,双手合掌,三门毕恭毕敬――身恭敬顶礼膜拜,语恭敬念诵皈依偈,意恭敬心里默念:“从现在起,我无论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苦是乐、是好是坏、是病是痛,除了上师三宝您以外,我没有其他依靠、救护、怙主、友军、希求处与皈依处。”以这样特别虔诚的心,在上师三宝等皈依境面前,发誓“从今以后我的一切都拜托您了”。虽然生起这样虔诚真挚的心很困难,但如果生不起来的话,只是口头上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确实意义不大。(《前行广释》第86课)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1.释义:

佛说:“你的母亲罪业特别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这不是你一个阿罗汉的能力能够度化的。虽然说你非常孝顺,这样的行为感天动地。(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自己没有什么痛苦和伤感,却为母亲悲号涕泣。)但你的母亲业力现前,包括天神、地神、邪魔(一些魔众)、外道(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道士(修道的士夫)、四大天王神等,都没办法救你的母亲。唯一能救你母亲的人是谁呢?必须以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依靠僧众的加持和力量,你的母亲才能够得到解脱。我今天给你讲救你母亲的方法,可以解除你母亲所有饿鬼的痛苦。

“道士”,也即佛教徒,除了僧众以外皈依三宝的居士。

2.重难点:

·目犍连母亲堕落的前世缘由。

A.宗密法师的《盂兰盆经疏》里引用了一个公案。

在定光佛时期,目犍连叫罗卜,他的母亲叫青提,特别苛刻、吝啬。一次,罗卜要外出委托母亲要好好招待客人。他走了以后,母亲吝啬没有很好地招待来客。等客人走了,她就把锅碗放在那里,佯装做过迎请。罗卜回来以后,她妄语说做了很好的招待,这些锅锅瓢瓢都还在。诸如此类她用妄语来掩饰的事情很多。

他们有生生世世的母子关系,他母亲五百年当中是非常吝啬的典型,而堕为饿鬼。

B.世间有些人真的特别吝啬,而有些人虽然经济条件不好却特别大方,这些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有前世的习气。

·供养僧众的功德大于供养佛陀。

A.业力面前,神力很微弱。唯有仰仗僧众的加持和力量能够救度。

B.佛陀在《毗奈耶经》等很多地方都会讲:在某种意义上,供养僧众的功德,比供养佛的功德还要大。

补充:

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浊世供僧福泽长。”

C.遮止供养僧众的过失非常大。

D.佛陀在世的时候,显现上也经常赞叹僧众。

《杂宝藏经》中讲到,佛陀的姨母大爱道(佛陀降生七天以后,他的母亲耶输陀罗就示现圆寂了,是姨母将他抚养长大)后来出家成为比丘尼。一次,她亲自做了金缕衣,供养给佛陀。佛陀说,我不用,可以供养僧众。大爱道当时心里有点不满,说:我以乳汁长养的世尊,这件衣服是我亲自做的,所以供养你,希望你自己用,你为什么要供养僧众?佛陀告诉大爱道:因为我想姨母得到更大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众僧福田广大无边,僧众的功德广大无边,所以你按照我所说的,供养僧众就可以。

补充:

《杂宝藏经》:昔佛在世。大爱道。为佛作金缕织成衣。赍来上佛。

佛即语言。用施众僧。

大爱道言。我以乳餔长养世尊。自作此衣。故来奉佛。必望如来为我受之。云何方言与众僧也。

佛言。欲使姨母得大功德。所以者何。众僧福田。广大无边。是故劝尔。若随我语。已供养佛。


04.   老师期望

1.希望大家以后重视这部经典。有机会的话,可以供僧;如果没有,自己好好读诵这部经典。

2.《盂兰盆经》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出名的经典,法师们容易和适合弘扬。

·要知道其中的缘起、历史、经名、内容等。

·希望大家学了以后,将来能在不同的地方弘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可以开法会。

·首先自己要得到一种加持和感应:原来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是救度父母众生的。其中有特别甚深的大乘含义——这是一部救天下无边所有老母有情的经典,要有这样的心去念诵。

·目犍连的母亲堕到饿鬼界,他非常着急,如果是对舍利子的母亲呢,会不会那么着急。要把“我母亲叫什么,父亲叫什么”,这样一颗很自私的心,可以慢慢扩大。

(根据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惟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