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8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一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一)涉及到的原文
其实,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假如你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则应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如果没有的话,应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说,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这也是在修无缘智慧资粮。我们修喜心时就要这样,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
(二)何为二资粮
1、何为资粮
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种资粮之说,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智德资粮(又作智慧资粮,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种再加以先世资粮(过去世所修之善)与现法资粮(现世所修之善),则称为四种资粮。此外,唯识宗等将修行之阶位分为五,首位即称为资粮位。
2、何为有缘、无缘
(1)缘
作动词用,攀缘、缘虑之义。谓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而胶着不舍。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故心识称为‘能缘’,其境界称为‘所缘’。
比如你看到一个杯子,心里认为有一个杯子存在,那可以说心有所缘,你的心正在缘一个杯子, 杯子就是你分别念的所缘境, 而如果你安住空性,在空性当中,没有能缘所缘。
(2)有缘和无缘
A、无缘:心不缘取、住于对境
a、无对象之谓。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为慈悲中之最尊者。
b、何谓无缘?按诸佛之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乃以是等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B、有缘:心缘取、住于对境
3、何为二资粮
(1)《前行备忘录》的观点
A、福德资粮:是指从布施到禅定之间的方便行为五个部分。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
B、智慧资粮:智慧
(2)《现观庄严论》的观点
A、福德资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
B、智慧资粮:精进、禅定、智慧。
(3)《入中论》的观点
A、有缘资粮:凡是具有三轮执著的布施、持戒等,全部属于世间的波罗蜜多。
三轮:能作、所作、作业。
B、无缘资粮:三轮体空的持戒、布施等称为出世间波罗蜜多。
(三)二资粮之必要性
1、新派的观点
(1)成就色身
A、以有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以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色身包括报身与化身。
a、近取因:因之一种。如由种生芽之因。主要在于能生自果实质之连续性。
b、俱有缘:与近取因共同生果,主要生起非质流部分者,例如生苗芽时具备的水、肥、暖、湿,成为陶罐因素的人工,成为心识增上缘的感觉器官等。
(2)成就法身
以无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以有现福徳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
2、旧派的观点
(1)二资粮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本体本净的佛陀身的一切功德,不经寻觅原本圆满具足,然而如果不依靠二种资粮的外缘就不会现前,就像天空中的太阳虽然本身固有光芒,可是被云遮蔽就不会发光,驱散云雾需要起风,尽管起风是云消雾散的一种因,但是它并不是能生太阳的真正因。
(2)二资粮是成佛之缘
如果不曾累积二种资粮,终究不会得到二身的果位,然而二资粮并不是产生二身的真正因(而是一种缘),只是把缘取名为因罢了。
3、小结
二资粮作为成佛的因缘必不可少。
(四)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哪种善根力量大
1、分析有缘资粮
(1)所有执著在修行过程中都是一种障碍
作为初学者来讲,暂时发菩提心、生信心和悲心非常有必要,但从最究竟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所知障,在最究竟的境界中不会有这种执著。
(2)相比之下,不清净故善根力微弱
一般来讲,凡夫人所作的善根无论如何殊胜,也肯定是有执著的,而到一地菩萨以上,全部以无缘的见解摄持,其功德相当大。
(3)遣疑:为什么有缘执会导致资粮不清净呢?
A、略答:有缘是颠倒分别,与实相不符。
B、分析
a、理证
对于一切万法的实相,通过因明推理(如96课隐藏窍诀—(三)一切物质并非实有存在 )进行观察,不论好的法还是不好的法,根本不存在一种实有,任何法都不可能成为实有,其实质根本没有,它们与龟毛、兔角无有差别,是本不存在之法,我们却将它执著为存在,显然已经被分别颠倒念所染。
b、引教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c、比喻
如同阳焰根本无有水的成分,却将它看成可以解渴的清凉之水,这种执著完全不合理。或者,将手上旋转的火烬看作火轮,以及谈论石女的儿子长相非常庄严等等,都是不合理的。
我和我所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却认为它确确实实存在,这种念头或执著完全是于对境实相的颠倒分别。
d、小结
具有执著的布施、持戒等任何一种善举,以最究竟的智慧进行观察,均对认识法的本体具足一定的障碍,已经被颠倒执著分别念所染污。
2、分析无缘资粮
(1)无缘资粮是成佛的直接因
以无缘产生的布施等五波罗蜜多,是随着万法之实相无误智慧而转的,可以说是成佛的直接因,因为万法本不存在,于不存在的境界中安住符合万法实相。
(2)引教
《般若经》:所有河流最后全部汇入恒河,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依靠慧度而汇入佛果的海洋。若无智慧摄持,其他布施、持戒等功德,也只是暂时的一种世间波罗蜜多,所以,必须以智慧摄持。
(3)比喻
就像优良的种子会长出优质的芽与穗等一样,由于是能增上的清净之因所生的缘故,所以无缘资粮功德巨大。
3、二种资粮之功德
《现观庄严论》:具有执著之道称为远基智,距离佛果很遥远的缘故;无有执著即称为近基智。
4、二种资粮与善根的关系
(1)何为二种善根
A、随解脱分善根
在我们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善根会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当中包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B、随福德分善根
有些善根变成人天福报之因,叫做“随福德分善根”。
(2)二资粮与二种善根的关系
A、影响资粮性质的主要因素
智慧:有缘的属于福德资粮;无缘的属于智慧资粮。
B、影响善根性质的主要因素
a、略说
发心和智慧是影响善根性质的主要因素。
如果以三殊胜摄持就是随解脱分善根,如果以出离心摄持则成为随解脱分善根。
b、详说
(a)人天乘
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空性见摄持,又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这样的善根,无论行持多少,都是小士道的善根——随福德分或成办三有的业,如果修世间正见,得到的就是人天果。
(b)小乘
善根情况:以出离心摄持、以相似空性的证悟摄持而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也都是小乘随解脱分的善根。
资粮情况:声闻、缘觉的有现福德资粮,是持戒、修禅;无现的智慧资粮即是证悟人无我和粗分的法无我,他们承许无分微尘的所取和无分刹那的能取为胜义。
(c)菩萨乘
善根情况: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二无我的智慧摄持、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管行持多少,都是大乘随解脱分的善根。
资粮情况:菩萨乘,有现福德资粮是方便行为的五度,无现智慧资粮是智慧度,或者说,布施等每一度,从方便显现的角度命名为有现福德资粮,从智慧空性的角度命名为无现智慧资粮。从圣者得地开始,就能呈现出现空无别的六度相,因此显现方面是福德资粮,远离三轮执著的空性方面是智慧资粮。
(d)简别大小乘善根
大小乘的无缘智慧资粮有差别:声闻缘觉没有做到大乘标准的三轮体空,内心还没有达到无所缘的境界。但因为其证悟的人无我也算是部分通达了空性的内容,也可以说有一定的智慧。 但与大乘严格意义上的“无缘智慧资粮”是两回事,大乘的修法是以菩提心为前提。
大小乘随解脱分善根有差别: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行持善法,以及小乘希求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此二者同为随解脱分善根,但前者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就,后者是为了自己离开痛苦而获得阿罗汉果位,从这个角度来讲,小乘的随解脱分与大乘的随解脱分有天壤之别。
(3)想成佛该积累何种善根、利用何种资粮
A、应舍非成佛因
凡是希求自己快乐、相貌端严等,以此造作的只是随福德分善根,并非成佛之因。
B、成佛之因
a、直接因:对诸佛菩萨供养或者对三界众生作饶益等,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五波罗蜜多,全部以三轮体空之智慧摄受是直接因。
(a)见道因
真正的直接因,在加行道胜法位时产生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无分别智慧称为见道之因。
(b)成佛因
《现观庄严论》第七品讲到:十地末尾有一种异熟刹那,此异熟刹那的善根应该称为成佛的直接因,因为此时是无有任何执著的一种状态。
b、间接因:缘我希求圆满菩提的一切善法的随解脱分善根是间接因。
未以空性摄持,它毕竟有一种缘法的执著,在未断除我见之前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道。
5、遣除误区
(1)误区一:我索性现在就放下一切善法,努力积累无缘智慧资粮。
A、略说
不应该这样
B、分析
a、应不堕两边
不应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的话,于世俗中也不必积累资粮;也不要认为“所行持的善法乃至佛果之间也不会空。”
b、放下一切善于当下并不合适
(a)你可以试试看,就知道有多难了!
你能不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坐着,待几分钟?试试看。通常,没有经过禅修训练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哪怕只有几分钟。管住身体,管住心,谈何容易!
(b)善法放下来了,可是恶法没有放!
不做善法的同时,内心中的烦恼并没有被降服,只是作恶,如此下去,与希求解脱是南辕北辙。
c、要有次第
(a)名言取舍暂时不能放
暂时在名言中一定要取舍因果,而取舍因果也并非永远不可舍,如同渡海时需要船只,上岸以后便可将船只舍弃一样。
(b)渐次趋入
首先将不好的念头全部推翻,然后在入定时将好和不好的念头全部放下,安住在自然本智当中,这就是修行空性和无我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2)凡夫人能不能积累智慧资粮
A、略答
作为初学者,二资粮只能是轮番交替,而达不到二资双运的境界。
B、详说
a、三殊胜摄持
(a)发心:以菩提心摄持
未以无缘智慧摄持之前,菩提心也仅仅是成佛的间接因,但这也不是说不用修,因为在《华严经》中说:所有善法中,菩提心为最。一切有缘的菩提善法中,修行菩提心是最为善妙殊胜的,但也不能执著其为实有。
当利他心越来越强时,所谓的空性境界也会得到。大乘行人在刚入道时,苏醒种性的方式有两种:首先苏醒法身种性和首先苏醒色身种性。 若是首先苏醒色身种性的菩萨,则是因为不堪忍受众生的痛苦而引发欲将他们安置在佛地的菩提心,之后,通过观察了知空性是清净二障、圆满资粮的主因,因此而进求空性正见。
(b)正行:以空正见摄持
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
(c)回向:以菩提心和空正见摄持
(d)小结
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内心尽量安住空性,或者说,外在虽然似乎有对境,有行持善法的人,但内心如果始终安住空性,同时以菩提心摄持,就可以同时圆满福慧二资粮。
b、观修空性——中观四步境界
(a)空性——抉择单空
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时,如果思维瓶子了不可得的意义,则在未经观察的侧面存在,而一经观察则不存在,以思索这一实相的现空轮番方式显现空性境界。
(b)双运——抉择缘起性空
所谓的“空性”也并不是像石女儿或兔角一样的单空,而是空性与显现互不分离的缘起性空。
(c)离戏
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自可消逝,现出远离破立而能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d)等性
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
参考资料:《中观庄严论解说》、《现观庄严论疏》、《前行备忘录》、《佛学大词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藏传佛教辞典》、 《入行论讲记》、《入中论·日光疏》、《透过佛法看世界》、智悲研讨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8-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心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众多圆满功德。”
人天福报
下根人,只求今生来世,享福生天界,不求解脱,故只修善去恶,培植福德而已。
——《藏传佛教萨迦派》刘立千
损恼
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言损恼者:卽于诸受、不可乐故。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原文:首先,对容易生起喜心的比如亲戚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以他们作为所缘境,愿其获得幸福快乐、圆满富足。
所缘境
心识所向之对境。如寻思声是无常之所缘境为声,大悲心之所缘境为众生。
——《佛学名相》
原文:尤其是佛子菩萨们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将这所有众生都安置在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暂时让他们拥有人天增上生的福报,又怎么能对于众生由各自业力而获得的微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欢喜呢?
增上生
现高、胜生,即人天善趣的圆满福报。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原文:罗顿走到尊者面前,说:“不懂因明的话,会破坏佛陀的教法,不够资格做一个佛教徒。因此,我请你在大众面前,立一个简单的因明量。”
因明
即逻辑学。这是古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土观宗派源流》
量
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指认识事物之标准、根据;广义言之,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
——《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98-定解B16-004】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98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