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3课-窍诀&名词&教证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3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为什么有了无常定解,修行才能成功?


如果你对寿命无常生起了深深正信,对万事万物就不会有太大兴趣,生活上肯定有大的变化,以前你不知道终有一天会死,死时唯有正法才有利益,现在知道万法无常之理后,明白了生命的真相,对今世的名利地位,就不会有强烈执着,修持佛法也很容易成功。所以,厌离心的来源,主要是观寿命无常,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即使你表面上是个修行人,也只会天天忙于世间琐事,解脱没有什么头绪。


从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仔细体会菩萨的心


有一次,米拉日巴想回家看看,在黄昏无人的时候,他先独自跑到河边,痛哭了一场,天一黑就走进村中。……他看到这些,想起从前,一阵凄然悲凉直袭心头。

修行者并非绝情之人,相反,修行者对众生是怀有深切感情的。

他起先感到一阵迷惘,忽然想起这是母亲的尸骨,心中一阵剧痛,竟昏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他苏醒过来,立即想起了玛尔巴上师的口诀,便安住在大手印的境界中,观想把母亲的神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如是修行七天七夜,亲眼见到父亲和母亲都脱离了苦趣,往生到净土去了。

能够将已经去世的亡人超度到净土去,非凡夫所为,是得地菩萨才能做到的。此时的米拉日巴尊者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是出定时仍然有二取。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米拉日巴尊者是感情非常强烈的一个人。

便把母亲的骨头和《宝积经》一齐带上,心中默默地发誓:要到护马白崖窟去不分昼夜地拼命修行;如果心不坚持,为世间八风所动,宁愿自杀也不愿为其所诱惑;如果起了丝毫求安逸快乐之心,愿空行护法断取自己的性命!

这样狠的誓言,不是一般人能发得出的。修行成功的快慢,不仅和善法的多少有关,更和心力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如果动机非常强烈,那么果成熟的也快。


米拉日巴尊者经典名句


这一次我回家乡,看见家园破毁、亲人亡散,深深地觉悟到人生空幻无常。人们拼命赚钱、千辛万苦成家置业的结果,也只不过是一个幻梦,使我更生出了无比的出离心。房屋就像火宅一样,许多没有受到人生痛苦的人,和那些忘掉人生终要一死及死后轮回恶趣之苦的人,才会要寻求世间的快乐,但是看透了人生的我,将不顾贫穷饥饿和他人讥笑,决心要尽我的寿命,为自己和众生的一切利益去修行。


愿大力就大


在座的道友也应如此,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你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信赖,在这种心态中发下坚定的誓言。《前行备忘录》中经常提到发誓言,发誓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祈祷上师三宝慈悲加持,愿自己的愿望成真。否则,只是马马虎虎念《普贤行愿品》,心里从来都不观想,虽然也有功德和善根,但它的力量并不强。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许多修行人,为什么下功夫的时间很短,但效果却一日千里,就是因为心的力量很强。


大圆满修行人死时要保密


死亡有时来得很突然,我隔壁有一个喇嘛,可能七十多岁了,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上午就圆寂了。不过,修行人的圆寂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他在上师如意宝住世时,修行就比较好,今天他正在念《系解脱》,告一段落时,金刚跏趺坐而圆寂了。我们暂时不让别人去见,因为修大圆满的人,死后不能马上动尸体、去念经、很多人看,起码要在七八天内把门关上。学院也有许多道友得过灌顶、修过密宗教授,像这些人死了的话,一段时间内最好不要跟人说。


如何做才能对亡者真正有利益


不过,此举根本没有意义,你拿钱给尸体化妆,还不如给他供一盏灯、挂一点经旗,或者刻一个观音心咒。一般在藏地,人死了以后,放骨灰或尸体的地方,通常会挂经旗、刻观音心咒,这样依靠三宝的加持护佑,灵魂就不会害怕。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们以后若有亲朋好友过世,应将他的骨灰送至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加持过的尸陀林,然后为他在不同的地方挂些经旗。即使你没拿到他的骨灰,那么一边念他的名字,一边挂经旗或刻观音心咒,对他的利益也非常大。关于这一点,一些伏藏品和佛经中专门有记载。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3-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中观

1、中观,中道。指脱离两边(两个极端),不偏不倚的中道。大小乘对中观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它是佛教的最高真理。

—— 《佛学词典》


2、观中谛之理。观诸法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为中观。 

——《白玛邓登尊者传》

因明

1、即逻辑学。这是古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土观宗派源流》


2、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 

——《萨迦世系史续编》

3、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为五明之一。

—— 《佛学词典》

般若

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佛学大辞典》

增上慢

梵语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为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等所说的七慢之一。又法华论卷下列举七种增上慢之心,详加解说,并分别以法华七喻配当、对治之,即:(一)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以火宅喻对治之。(二)声闻一向决定增上慢心,以穷子喻对治之。(三)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以云雨喻对治之。(四)实无谓有增上慢心,以化城喻对治之。(五)散乱增上慢心,以系珠喻对治之。(六)实有功德增上慢心,以顶珠喻对治之。(七)实无功德增上慢心,以医师喻对治之。

此外,将他人与自己比较而产生自负高傲之心,亦称为增上慢,即通常所谓的‘贡高我慢’。[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品类足论卷一辩五事品、俱舍论光记卷十九]

——《佛学大辞典》

普贤如来

在金刚界或以名果上之大日如来,或以名因位之普贤菩萨。名大日者,依于大日普贤证成善愿行之义。名为普贤如来又名普贤法身。若依主伴互具之义,则三十七尊总称为普贤如来也。日本安然之瑜只经疏,依于此义而总称三十七尊为普贤如来。瑜只经曰:“金刚界普贤如来。”同疏曰:“三十七尊,皆名普贤。”略出经四曰:“普贤法身。遍一切无始无终无生灭。”菩提心论曰:“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及达悟已,无去来今。”同初心钞下曰:“普贤身心者,约之可指大日身心,大日名大普贤故。”又名普贤者,为示大日如来久已成道,为诸众生今始成道,又因中有果,故因中说果,称普贤之身为如来。金刚顶经疏一曰:“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同疏三曰:“婆伽梵者果号也。大菩提心大菩萨者是即因号,今以果号号因种者,为显毗卢遮那虽久成道为诸众生示适今证,故号因位,又云因必有果故以为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神识

犹言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称神识。神识界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而体现色。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四中):“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狱。’”

——《佛学大辞典》

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伏藏

(一)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

此外,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弥勒当来下生之时,有乾陀罗国伊勒钵大藏、弥缇罗国般轴迦大藏、须罗吒国宾伽罗大藏、波罗捺国蠰佉大藏等四大藏自然踊出。

(二)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佛学大辞典》


本课教证


1、《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2册P169)


世间中的财产,如闪电般转瞬即逝,富人沦为乞丐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四大和合的身体,就像水泡一样不稳固,年轻变成衰老、生病变成死亡都是轻而易举,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

——二规教言论讲记 第七课


2、《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2册P169)



3、《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2册P170)


春天才看杨柳的绿色,秋天又见菊花的黄色,通过绿和黄这二者的对比,可看出春天和秋天的无常变化,同理,荣华犹如三更的梦,很快时间就会醒,富贵也如同九月的霜,一下子就会化为乌有。

4、《因缘品》云:“上午见多士,午后有不见。午后见多士,翌晨有不见。”(2册P170)


上午见到的很多人,下午有些就看不见了;下午见到的很多人,明早有些就看不见了。

上午很多人在,下午有些就死了。


“多士”是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所具有的本性繁多不一,有善良的、卑劣的、聪明的、愚痴的、坚强的、懦弱的……

——《格言宝藏论释》第四品 观察多士


5、《心性休息》中也说:“如今世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2册P171)


现今南赡部洲的所有人,在百年之内也会一个不剩地全部死亡。


6、佛陀:“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离别,有命咸归死。”(2册P172)


积聚的尽头只能是消散,崇高的尽头只能是堕落,会合的尽头只能是别离,生的尽头只能是死亡。


7、《无量寿经》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2册P174)


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

——《问佛陀情为何物》


8、寂天论师也说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2册P174)


原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因为我不了解,自己在死时必然要舍弃生前的一切,所以为了亲人与仇敌,造作了种种罪业。

——《入菩萨行略释》 第二品 忏悔罪业

 

9、寂天论师:“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2册P174)


人死的时候,命绝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承受,纵有多少亲友围在身边,也无法让他们分担丝毫。


10、《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2册P175)


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


11、《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2册P176)


祸害是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12、米拉日巴尊者所言:“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2册P176)


我们见后特别怖畏的尸体,实际上就是生前爱执不舍的身体,只不过有一息尚存罢了。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3-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