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在这个世间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难得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当然,请客人一定要给他吃好、招待好,否则,他不满意的话,下一次就不理你了。那么我请这些众生要给他们什么呢?就是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终都会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善根、身体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一来,人天等一切有情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世界中有了一个菩萨,就会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他们的嗔恨心。有些大德们的教言中说:假如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众生哪怕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会获得无上善根,播下解脱的种子。
在这个世间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难得,如果有的话,众生见到他、接触他、忆念他、观想他,不管结上什么样的缘,都能直接或间接趋入菩提正道。我们在座的人,身份方面没什么差别,地位方面也没什么差别,如果你们堪为大乘法器,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那不管别人怎么歧视你、欺负你,实际上你也是众生的怙主。
因此,我们在所有的众生面前可以这样说: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我现在已经成为菩萨了,不要伤心,应该快乐起来,我一定会救度你们的,到了一定时候,我将把佛菩萨的无上安乐赐予你们,使你们离苦得乐,不在轮回中受苦。这些内容我们每天都在念,只不过有些人没有注意罢了。若能经常这样发愿,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逐渐逐渐愿意帮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所以,世间上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菩萨,自私自利心强的人多得不得了,到哪儿去都是这种众生。但如果真正有了具菩提心的大德,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因此,平时串习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无论修行、参禅还是做任何事情,我们均应当以菩提心来摄持。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再比如说,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我想买一个空调,首先要打听哪个厂的空调质量不错,了知它的功德;然后再看钱包里的钱够不够,算一算应该可以的,有七百八十三元四角五分钱,所以就去买;买完以后,在家里打开一用,很舒服、很快乐,不仅自己欢喜,而且也让众生欢喜——“我家有空调了,你们都来啊……”(这些空调的内容,如果冬天讲,你们不一定有感觉!)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以后,自己欢喜,众生也是非常欢喜的。
然而,只是生起菩提心还不行,以后怎样用正知正念来护持呢?下面从戒律度、安忍度直至智慧度一直讲下去,最后进行回向,这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前三品再加上最后一品,叫做“入行论四品”。这四品的颂词,每个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诵全论,这四品也是必须要背的。尤其是刚开始学大乘佛法的人,你们必须要串习背诵,即使自己的根基不太好,实在没有办法闻思,也要尽量背诵这四品。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已经六七十岁了,考试时还背得非常不错。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你们年轻人没必要天天都在吃喝玩乐!
有时候看来,人的素质跟学问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一提到大乘佛法的道理,他们就饶有兴趣、津津乐道;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如吃吃喝喝,他们就不愿意浪费时间。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讲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他们就眉飞色舞,但若提到重要的问题,就开始打瞌睡,不太愿意听。所以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行举止上,有时候也能看出他的素质、智慧、品德如何。希望你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多谈一下、多想一下、多说一下,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平时每次下课的时候,大家都闹哄哄的,你们说的事情重不重要,我也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和语言,有智慧的人是不愿意讲废话的,这是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的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