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生物只是算法?|大脑影响心识,但不产生心识 返回

生物只是算法?|大脑影响心识,但不产生心识

第八届大会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4-12

文 / 圆根

来源:第八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二等奖论文



本文利用大乘佛教理念,分析了《未来简史》中关于自由意识并不存在,生物只是算法的观点,讨论了有情众生的心识与大脑、智能的关系,并说明了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大乘佛教的弘扬意义重大。


关键词:人工智能;算法;意识;佛教



自“阿尔法狗”(AlphaGo)完胜人类围棋顶尖高手后,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人工智能的浪潮扑面而来,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说:就像100年前的电力、20年前的互联网一样,AI也会改变每一个产业。人工智能在未来几十年或将以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速度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有人说,超级人工智能的到来,意味着人类要么灭亡,要么获得永生。


本文在仔细研读分析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一书的基础上,尝试探讨佛教对于“生物是算法”及人工智能的看法问题,并说明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大乘佛法对解决人类各种心灵困惑更为重要。


《未来简史》中,尤瓦尔提出人文主义和科学的契约定义了现代社会;但当代前沿生命科学正在逐渐破坏人文主义的两大基石——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尤瓦尔认为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一切生物都是算法。《未来简史》一书的最后,尤瓦尔提出三个重要事项:

1. 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并针对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1.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1

自由意识并不完全自由

“生物是算法”,这个理论其实是针对自由主义提出的,是在反驳人本主义的“自由意志”。


主导当今世界的是自由主义的各种思想:个人主义、人权、民主、利伯维尔场。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


尤瓦尔分析,“自由意志”基于三个假设:

①有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无法再分为各个部分或子系统;用心审视,就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要倾听它的声音;

②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拥有自由意志;

③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必须自己说了算,不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


然而,当今的生命科学却对这三个假设都提出挑战,认为:

①生物就是算法,人类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并没有单一的内在声音或单一的自我。

②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虽然可能依据决定论或随机做出决定,但绝不“自由”;

③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算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下面,从这个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佛教的看法。

1. 没有单一不可分的“自我”

基于当代科学发现的数据主义认为,人类绝非“不可分割”,反而由许多分割的部分组成。例如,人脑就由两个脑半球组成,中间由一束神经纤维连接;罗杰•斯佩里教授的“脑裂”患者实验,说明自我是物理可分的。


从佛教的观点看,自由主义的观点正是“人我执”——认为存在实有自性、独立自主、唯一、恒常不变的“我”,执着“我”就是肉体或者肉体和精神的综合体,这是一种天生具备的执着,也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执”有很强的控制力,让我们生生世世流转于轮回。


数据主义在这一点上,符合佛教的“人无我”,不存在不可分割的“自我”。《入中论》云:“佛说依于地水火,风识空等六识界,及依眼等六处触,假名安立以为我。”人们认为“我”是六界、六处、心心所的总体,但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五蕴的假合;五蕴、六界、六处等单个法不是“我”,这些法的积聚也不是“我”,并没有实有独立的“我”。


2. 第六意识不完全是“自由意识”

数据主义认为没有“自由意志”。基因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人的行为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两者就像蛋糕一分为二,没有哪一小块属于“自由意志”。


脑神经科学家发现“自由意志”是个假象,人在做决策、产生意识之前的500毫秒,大脑已经被活化;因为大脑活化,我们才有意识的运作;做决策的意识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后知后觉”。科学家通过实验所观察测量到的这个现象,确实是个事实。


然而,这里科学家讨论的“自由意识”,仅仅是佛教“八识”中第六识的层面。佛教认为,人的心识分为“八识”,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识”外,还有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七识末那识,是染污意识、烦恼识,即“我执”——执着“我”和“我所”的执取识,令我们产生无边无尽的烦恼,是我们流转轮回的主因。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所有识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建立了意识和末那识(染污意识、烦恼识)。阿赖耶识是心识中不动摇的部分,像仓库或硬盘一样,储存着各种善恶种子。


自由主义和算法主义的讨论范围,都仅限于心识中的第六意识,自由主义认为第六意识是“自由意志”,而算法主义认为第六意识并不自由。


其实第七意识末那识的心,才是自由意识的体现,第六意识只是被末那识运用的心而已。第六意识在做决策中体现的后知后觉,正说明末那识的存在。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数据主义的“生物算法”也正是潜意识、习气的体现,基因决定或随机脑神经的突变,或许只是末那识的一种形式而已。


3. 算法更了解我们么?

数据主义认为,算法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大脑不只有一个“自我”,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欲望。人的欲望不受意识控制。美军研发了一种头盔,带上去就可以关掉没用的各种想法,让你专注于干一件事儿。实际上,计算机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比如投票和消费的时候,我们经常犯错,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但是计算机会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正如前文所述,生物算法只是末那识的一种体现,但目前脑神经科学家还无法具体解释生物算法的运作规律,更不用说用人工智能的机器来模拟生物算法。所以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认识心识的层面上,佛教不认为机器模拟的算法会更了解我们的本心。


所谓内心的声音,不过只是颠倒妄想,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各种念头,多数是从无明愚痴中来,是各种欲望、焦虑、情绪、意识流,是分别念而已;因而机器算法最多是在分别念的层面,给出所谓的优化。


某种意义上,机器算法可以统计并分析习气或末那识,从而比第六意识更了解末那识。而机器算法并未涉及更深层次的阿赖耶识,或者改变末那识。再者,从无我的方面讲,本来就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真我”、“自我意识”,也谈不上算法是否更加了解我们。


综上所述,关于人本主义“自由意识”与生命科学“生物是算法”的争论,笔者认为:

①没有单一不可分的自我,“我”只不过是五蕴的假合;

②科学家讨论的“自由意识”,只是心识中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并不完全自由,受到末那识(习气)的影响;

③目前脑神经科学还无法解释人类心识的运作规律,还没有真正了解心识的全貌,但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统计分析我们的习气,因而可能比我们的第六意识更了解末那识。



2

生物不只是算法,意识比智能更重要

1. 大脑不是意识的必要条件

生物算法认为大脑活动决定意识,而诸多轮回转世、濒死体验以及无脑人、无脑动物的实例,都证明心识可以离开身体独立存在,大脑的神经活动,并非“心识”的必要条件。


佛教把包括人和动物在内的有心识的生命看作“有情众生”,有情不仅有物质部分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有心识;身体和心识没有相属关系。身体只是心识的一种助缘。


大约在七世纪,与玄奘大师同时代的印度哲学家法称论师说过,心的因实际是心,身体只是它的缘。身体对心识的知觉、感觉、情绪等有一种助缘的作用,一旦心脏、脑等比较要害的地方受到损害,心智就可能完全不清晰了。


大脑与心识的关系是能依与所依,能立与所立的关系。心识需要通过大脑作为物质载体发挥作用,就好像软件需要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硬件才能运行一样。大脑影响心识,但不是大脑产生心识。


2. 意识比智能更重要

对于有情众生,身体是助缘,而最重要的意识,即心识、心相续。有情众生的心识,无始以来一直存在,乃至我们没有出离轮回之前,心识生生世世连续不断。人在深度睡眠或晕厥的时候,前六种意识会停止,也不会有明显的末那识我执,但阿赖耶识依然存在;而在死亡之后的中阴阶段,前六识和末那识都不存在,阿赖耶识也会受到破坏,会瞬间断掉并很快恢复,只有佛性一直存在。

图片:人的九种识,来自“慧灯之光”

智能是知识、智力和能力的总和,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及内省。而人工智能是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知识、推理、规划、交流、感知、移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从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到AI医生、AI律师、AI教师等;人工智能未来将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根据人类既定的指令完成任务,人工智能本身不会发展为或替代有情众生的心识,因而机器人不是有情众生。但不排除未来,在因缘具足之下,心识可以与机器人结合,就像心识与人类的物质身体结合一样,心识或许也可以与非生物的机器结合。


因而,智能本身不会替代心识,众生的心识流转于轮回,智能最多只是阶段性的助缘。



3

佛教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建议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面临更多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导致大部分人类沦为“无用阶级”,人类社会可能面临大量失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心理问题加剧等各种问题。而目前的科技发展,仍然对人类的心灵世界了解有限,也没有办法解决人类的各种心灵痛苦。


贤度法师在参加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时表示:“当科技和物质的发展接近无限可能时,人们却会产生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对内心清宁与通达的需求,对智慧的需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因而,佛教的弘扬在人工智能时代非常重要。


佛陀初转法轮,宣说了“四谛”、“十二因缘”,因果循环无欺的道理;二转法轮宣讲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智慧;三转法轮宣讲了究竟了义的“如来藏”光明自性。佛陀开示的这些甚深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有丝毫的改变,反而可能在人类对智能和意识的科学探索中得到印证。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本心,在生活中不断修炼,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独特性。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利用大乘佛教思想解读人工智能》,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大会论文奖”

智慧无关种族,慈悲不分国界。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为年轻学者、大学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包容、求真、利他”的平台,鼓励他们在各领域不断探索,培养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参与者围绕研讨会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撰写文章。“大会论文奖”则旨在奖赏一切真知灼见和智慧结晶。我们期待文字背后的智慧星火能灯灯相传,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索、对心灵的认识中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