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脚印 >> 佛教揭示永恒不变的幸福之道,开启一切具足,无有欠缺的自心宝藏。 返回

佛教揭示永恒不变的幸福之道,开启一切具足,无有欠缺的自心宝藏。

智悲脚印 2020-10-22



佛教所揭示的 “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有人懂得该怎样挖掘。可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入菩萨行论》中也告诉我们:“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快乐的主因和外缘


快乐之道在哪儿呢?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要探索自心的奥秘,开启自心的宝藏。


当然,要深入了解和开启,需要你亲自去通达、证悟,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讲座,我讲者也好,你们听者也好,恐怕都难以触及,只能象征性地解释和体会。


不过,就浅近的层面而言,一个人活在世上,学会观察内心很有必要。我也知道,现在人很难接受所谓的理论和修证体验,但那些提取过的简单教言,应该还是受欢迎的。


毕竟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学生也好、老师也好,谁都向往愉悦的心境,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着探索内心,找寻快乐的因缘,保持开心的状态呢?



快乐的主因是内心


当然,光是嘴上说“开心、开心”,不见得真的开心。我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开心》,但它的“开心”是指证悟。证悟了,当然开心了,而如果能用智慧观察,提升自己的认识,也可以调整出一种开心的状态。


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不开心,往往是被日常的琐事困扰,难决难断,纠纠缠缠。所以,这里我想告诉诸位一个最好的观察方法,就是古印度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出的:“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你们也可以这样想:当自己遇上了不开心的事情,不论事大事小,如果还有转圜的余地,那为什么不欢喜呢?如果就像碗被打破了一样,事情已无法挽回了,那你沉浸在痛苦当中,不停地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


能想明白这一点,我想你也会信服:前辈大德的智慧,与我们平常的认知相比,确实是最珍贵的财富!


当然,这些若想在生活中用上,还要学会思考。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但现在很多人正好相反,他们只在意“生存”,计较得失,甚至为此愁眉苦脸,好像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


如果人人都如此,那人类跟动物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动物就只是生存而已,除了吃、喝、睡,与同类生活在一起,它们没有更高的思维。而人若在社会压力的驱使下,心也渐渐转入这种狭隘状态,那跟动物就差不多了。


因此,若想获得快乐,就应善于思考、善于调心,不论遇着什么事都要想得开,一旦想开了,心也就能容纳下整个世界了。诚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2500多年前的佛陀也说:“心如虚空。”既然心是如此宽广,又何必为一些区区小事纠结,放不下呢?


如今,我们其实并不缺乏开心的方法。且不说佛教中的理论和修证,这对一般人来讲,未免高深莫测,体系也过于庞大。单就是世间的很多畅销书,也都提供了种种好方法,足以让人开心起来。


一个人不开心,主要是因为有压力。尤其在21世纪,无论东方西方,人类的生活方式基本一样,在机械化、电子化连续不断的挤压和逼迫下,人如果没有调心的窍诀,那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痛苦、焦虑、疲倦了。这样的状态,又何谈生活的品质?


因此,要开心,首先就要解压,让心放松下来。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西方,很多大德都教人坐禅,并称之为“放松解压法”,让人们在初步的经验体会中,感受一种放松的心境。心一旦放松下来了,不管你碰到什么事,完全有力量不执著它。那时候你会知道,其实自己以前的痛苦,就是因为执著,越执著越束缚,直至被压垮了,崩溃了……所以,生活中压力太大的人,要学着放松,有时间就坐坐禅、修修心。


这种放松的修心法,也可以叫“安心法”。本来,“安心”一词,在禅宗有特别的意义,不过从浅显的角度解释,了解事物通常的真实面,不受束缚,也算是一种安心。


就像一本书中所说:曾有一个名人,他的心很不安,一直在浮躁、焦虑中饱受煎熬,始终不明所以。后来他不经意读到《无量寿经》中讲:“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他当下豁然大悟,心放松了下来。


这就是安心——明白了真相后,心便踏实了。真相是什么呢?我们生存于世,被爱欲所牵,日日夜夜奔波营造的一切,不过是虚幻的聚合,而我们每一个人,到头来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并且苦乐自受,没人可以分担……


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快乐再寄托在外境上了。很多人认为,找一个好的伴侣就会快乐,找一个好的工作就会快乐……其实这些都不一定。或者说,即使得到了快乐,也只是暂时的。因此,佛教告诉我们:快乐的根本在于自心——说来说去,我就希望各位能明白这一点,并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快乐的外缘靠不住


关于“真实的利益”,有不同生活背景和需求的人,理解上一定有许多差异。但是,如果你抛去想象的成分,再来看时就会明白:实际上,快乐不在财富或爱情上。


那么,这些需不需要呢?对世间人来说,确实需要,但这只是帮助你快乐的外缘。外缘起不起作用呢?也确实起作用,但是靠不住、不长久。


就好比没有钱的穷人,心心念念想着发财,结果腰缠万贯了,照样还是快乐不起来;没有地位的无名小卒,成天都渴望飞黄腾达,可是一朝大权在握,心里还是不满足。爱情、美名、婚姻等也是如此:得不到时,认为得到了就一定会快乐,但得到以后,不仅没带来快乐,说不定还让自己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我曾看过林肯的传记,他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长达23年的婚姻。他的太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对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看不顺眼。每当林肯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就会喋喋不休,嫌他的头太小,手脚太大,鼻梁不直,下腭突出,看上去像只猩猩。她最讨厌的,就是林肯的走路姿势,成天逼着林肯在房间里学她的步法。甚至有一天,当林肯跟别人一起用餐时,因为没有答她的话,她竟然将一杯热咖啡,泼到了林肯的头上……当然,这是林肯在步入婚姻之前,绝对不曾想到的。


无独有偶,托尔斯泰的婚姻,也是悲剧的典型。这位俄国著名大文豪,有无数的人崇拜他,在他那个年代,只要他说一句话,马上成了头条新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家庭生活极为不幸,甚至成了他致命的导火索。


他结婚之初,对妻子非常温情,两人经常一起许愿、祈祷,希望这种快乐的日子能长久。但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婚后一段时间,两人就开始争吵不休,昔日的爱意每况愈下,最终变成了怨恨的敌意。


在经历了漫长的猜疑与痛苦之后,晚年的托尔斯泰热衷于人类和平,并将大量稿费捐去做慈善,解救贫困穷苦的人。但这与妻子的想法完全相反,因为她的虚荣心太强,守着钱财不愿意行善。终于,在每日不断的争吵之后,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于一场大雪中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他颠簸在四处漏风的火车车厢里,最后患上肺炎,死于一个小车站的木屋里。


在临死之前,所有子女都来到他膝下,但他唯独不想见妻子最后一面。


如今许多年轻人,对爱情充满了憧憬,恋爱时总认为:“他就是我永远的幸福!”可时间久了以后,当无常上演时,才意识到“永远”原来并不远,于是开始哭诉:“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为什么他这样没心?……”


其实,与其到时候这样怨天尤人,还不如早点了知:自己的快乐要靠自己掌握。有了这种认知,当他带给你快乐时,你会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会太执著。否则,恩恩爱爱,纠缠太深,最终肯定会自尝苦果。


当然,上述那种悲剧的婚姻,并不是人人都会遭遇的,但即使在一般的婚姻中,无常的变故也随时在发生着,这是不争的事实。了解到这点以后,你就会明白,把快乐建立在一个人身上,是相当不明智的选择;以此类推,把快乐建立在钱财上或其他外缘上,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掌握好快乐的主因,也就是自己的心,进而通过修行开启心的宝藏,获得真实的快乐。



心的宝藏需要开启


要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宝藏。什么宝藏呢?佛在《如来藏经》、《楞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涅槃经》等许多经典中都讲过,就是众生皆具的佛性光明——如来藏。


这个宝藏,从最高层面来讲,十地菩萨也无法彻底现见,但从浅显的层面上说,只要你去学、去修、去挖掘,多多少少都能获取一些。打个比方说,像比尔·盖茨、巴菲特那么多的财富,人人拥有也是不现实的,但只要你肯努力,想维持比较好的生活,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普遍只重视物质,虽然这无可厚非,就像车不加油便会抛锚一样,人不从早到晚拼命地干,生活就没有保障了。但是,你们也想一想:当自己一味地为这些忙碌时,若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会不会得不偿失呢?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 “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 ……但实际上,这一切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佛教所揭示的 “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有人懂得该怎样挖掘。可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


《入菩萨行论》中也告诉我们:“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这个窍诀非常重要!假如我们不了知心的奥秘,纵然整日忙忙碌碌,想从外物上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终归也只是徒劳而已。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幸福”两个字,并将此常常挂在嘴上,特别是作家、媒体、影视,天天拿“幸福”大做文章。但是,又有几人真正得到了幸福呢?少之又少。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找对幸福的来源。


如果我们想要幸福,就要多少探索一下心的奥秘。当你真正去做了,是利根者的话,一反观自心就会了悟。这不需要长期研究,也不需要用理论细细推敲,只是依靠上师的一种表示——简单而甚深的窍诀,当下就会证悟心性本面。而这样的证悟者,在汉地、藏地的佛教历史上,也可以说很多很多。


从前,慧海禅师去参访马祖时,马祖问他:“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他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儿什么都没有,来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都不顾,跑来跑去做什么?”


慧海禅师忙问:“哪个是我自家的宝藏?”


马祖说:“如今问我的这颗心,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无有欠缺,何须外求?”话音一落,慧海禅师就开悟了,从此认识了本心。


所以,对有缘者来说,上师只需几句话指点一下,他当下反观自心,便了解了:“哦,原来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




开启自心宝藏的窍决


这就是“大道至简”!不了解的人,弯弯曲曲地探索、追寻,以中观的方法观察,以唯识的方法观察,以其他方法观察……但这些都是分别戏论。同样,学术界的人士,今天用考古研究佛教,明天用哲学分析佛法,虽然很想揭示其中奥义,但因为没有掌握关要,也始终触及不到深的层面。


这种层面,确实是一种深奥的境界,说深就极深;但说浅的话,也很浅,认识起来并不难。下面我简单地讲一讲——不过,讲密法可能不太方便,这要求听者修过加行、得过灌顶,有很多严格的条件。所以,我只是从密宗的理论上,讲一点与禅宗相似的道理,与诸位分享。


不管是教授、学者,还是一般的佛教徒,现在请你们观一观自己的心:


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并不是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在大脑上,也不是在心脏里,更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有个“我”存在,认为“我”有一颗“心”,但是这颗“心”,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貌?……


这么一一观下来,你会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稀有啊!原来心的本体是空性,同时又是光明。”


这种认识,在词句上,就是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光明”、“法性”、“现空无别”、“明空无别”……但词句毕竟是词句,不是真正的认识,如果谁通达了这些名称背后的真实意义,那即使他看似只是普通人,也已经与众不同了。


就像藏传佛教的伟大上师麦彭仁波切,有一次他去求见大名鼎鼎的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门,见蒋阳钦哲旺波披着斗篷,蒙头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他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当下开悟。


这是什么?就是禅宗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你的分别妄念被打死了,法身智慧就活过来了。在佛教历史上,依靠这种方式证悟的,可谓比比皆是,有直接获得极高境界的,也有一般的明心见性。所以,当我们开启自心宝藏时,这种直接的方式最为殊胜。像密宗的直指、禅宗的棒喝,都是以这样一种简单的表示,驱散修行人内心的贪嗔痴乌云,当下现前心性的光明。


其实,了悟心性,对任何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且,这并不是修行人才能做到的,世间各阶层人士中,都不乏“见性”者,只不过他们不明说而已。所以,希望诸位在心性上多下点功夫,以认识自心,开启自心宝藏。



透视“色”与“空”的关系


倘若我们做不到像利根者那样很快开悟,花一些时间,用显宗的中观教理一点点分析、研究,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只要你以推理的方式,懂得心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乃至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推得多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认识空性的道理。


诚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过,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色怎么是空,空又怎么是色?”甚至有人解释:“空,是色之外的空;色,是空之外的色,色和空完全分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建议你们知识分子,可以借助量子力学的分析,作类比推理。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是可以不断细分的,分子、原子、夸克、亚夸克……我们暂以“夸克”作为物质的最小构成单位。


从瓶子的角度来说:瓶子的本体是不是夸克呢?是。那它是不是离开夸克之外的瓶子呢?不是,它“不异”于夸克。再从夸克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组成瓶子的夸克,就是瓶子,它不是离开瓶子之外的夸克。


如此从量子力学的分析中,也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色不异夸克,夸克不异色,色即是夸克,夸克即是色。这个推理很有借鉴性,现在推荐给你们,以后理解《心经》的这四句时,不妨一试。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瓶子是夸克,甚至是空性,那怎么用它喝水啊?”其实这里有两种层次,不能混淆:在真实的层面上,也就是详细观察时,瓶子是夸克等细微粒子,乃至空性,除了这些以外,的确不存在瓶子,当然也谈不上喝水这回事;而到了显现的层面,也就是不作细致观察时,瓶子就是瓶子,它不是夸克,也不是空性,我们可以用它喝水。


但有些人太过分了,认为所谓的“空”,就是不存在,整天宣称“没有因果,不要执著”。其实,如果你真的不执著,那也可以不吃饭、不上厕所,因为这一切都是空的,但你能做到吗?


所以,这些人说“空”,只是一种口头禅,是把胜义和世俗混淆了。毕竟在世俗显现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虚的,这是名言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然而如今有不少人,对佛教的这些基本理论,自己不懂不说,还断章取义地随便解释,这样不仅错解了经义,还让人误解了佛教。




刚才讲到了色和空不二,这个不二的状态,就是我们的自心宝藏:心的本体是空性,但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还有与之同时并存的光明。不然,假如只是单空,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就失去了基础,而将来也无从现前色身与法身。所以,现和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这些义理虽然比较深奥,但我们可以相似地观察和理解,并通过修行获得证实。在观察的时候,以显宗的推理可以大概地认识心性,这一点并不难;而在修行的时候,则需要一些加行的次第。


在佛法中,很多修法都需要基础,否则,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依次修完所有加行,之后依靠密宗“直指心性”或禅宗“不立文字”等方式,直截了当地认识心性。


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最好经由上师的指点。有时在恰当的因缘下,上师的一个表示,比如让你看看阳光,看看花,或者随便说一句话,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


开悟以后,当你用智慧观照无边众生,见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一点,而毫无自在地漂泊轮回中,日日夜夜饱受煎熬,自然就会生起悲心。这种悲心深刻而周遍,即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大悲心”。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


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


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


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尤其要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否则,我们照样还是不认识,照样迷惑,照样在轮回中感受三大痛苦、八大痛苦的折磨。

敬摘录香港大学演讲《自心宝藏的探索



回     向   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智悲脚印 ∣自利利他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