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22课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22课 * 阅读参考


1

临命终以及中阴境会出现各种景象

四大隐没次第出现。

A.地大融入水大,地大开始隐没的过程,会觉得身体很重或者有被挤压的感觉,或者有下堕的感觉。

B.水大融入火大,会流眼泪、流鼻涕、流口水,水大隐没了之后,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

C.火大融入风大,火大消融的时候,体温开始消失,哪怕是炎热的夏天,也感觉不到一丝温度,就会喊冷。

D.风大融入意识,风大溶解就显现出呼吸没有了。此时佛教专业术语叫“外气断而内气未断”,就是呼吸没有了,心脏跳动完全停止了,脉搏也没有了,但意识还没有完全离开身体。这时是往生最佳时刻。 

②中阴景象现前。

A.四恐怖声出现。

四恐怖声是指四大的声音,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外界的声音,实际上跟整个身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在临命终时,尤其到了中阴界的时候,由身心所摄的四大体现在外境的表现,会让你觉得非常恐慌。因为你在某座城市住了很多年,看到的都是干净整洁、很熟悉的城市面貌,死亡之后这些在你的眼前都消失了,看不见亲人也找不到朋友了,还会出现凶猛的阎罗狱卒拿着兵器来追赶,在生前根本没有这样的恐怖景象让我们去体会和尝试,一下子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a.地大的声音好像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地震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所处的环境地动山摇。设身处地去观想,心相续不那么踏实和安定的时候,还能很肯定地说“没关系,我好好祈祷三宝,我不害怕”这句话吗?

b.水大的声音好像整个世界都遭受了洪水冲击。处在那个环境中,周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保障你的生命,中阴时也会执著自已的生命,就会很恐惧,觉得自已的生命在受到危胁,你心里不惊慌吗?

c.火大就好像整个世界都被烈火所焚烧的音声。如果家里的铁盆内放一堆纸生火,你不会觉得害怕;如果换成房子那么大的火烧起来的时候,你就不一定有安全感了;如果整个城市都是一片大火,整个世界都被烈火所焚烧,你马上觉得自已受到严重危胁、无处可躲、无处可藏。你心里不惊慌吗?

d.风大的声音就好像全世界都遭受狂风猛吹。

这样四大的声音发出来,人心里会非常害怕,所以也叫做四恐怖声。在那时候唯一想的就是怎么远离这种恐怖的环境,如果生前修力不太好,那个时候很难想起祈祷三宝,就想着躲和藏了,看到洞穴赶紧钻进去,这是人的下意识反应,在躲藏的时候就可能转世投胎。

B.三险地出现。

三险地是指中阴期间出现的贪嗔痴自相。

a.贪心的自相:整个世界好像有十万个红色太阳照射一样,出现红彤彤、红艳艳的景象。

b.嗔心的自相:整个世界好像十万个月光照射的雪山一样,全部是白茫茫的景象。

c.愚痴的自相:就像二十九号夜晚一样全部是黑乎乎的景象。

C.再之后亡者会进入一段昏迷的状态,所有的分别心基本上不起作用。如果生前有修大圆满的修力,在正好不起念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直接就可以获得上根者法性的、法身解脱的能力。

D.再往后就又会起现分别,会显现文武百尊的景象。如果生前没有修过生圆次第,文武百尊像根本不认识,非常快就过去了,抓不住机会;但如果生前有过这方面修积,能够认识文武百尊本体,就能够解脱。中阴窍决里面有很多殊胜的要义。


2

临命终时忆念阿弥陀佛能往生净土

临命终四大分解时人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极其恐惧,生前业力没有清净,到临命终时显现各种迷乱相,让你的心识更加迷乱,身体痛苦的折磨,相续中就容易生起嗔心,看到周围的亲友又容易生起耽著、舍不得的贪心,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你根本想不起阿弥陀佛,这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样可能就丧失了往生的机会。

②各种隐没次第景象出现的时候是往生最佳的机缘。

A.在《大圆满前行》的往生法里也讲到了往生最好的阶段并不是已经到了中阴,而是在临命终时四大隐没的相出现的时候,尤其是“外气断、内气未断”的时候,是往生最佳时机,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忆念阿弥陀佛得以往生,必定需要一些生前的修积力,否则非常困难。

B.中阴窍诀是密法里面比较殊胜的内容,每个人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都会遇到中阴窍诀当中讲到的种种现象,假如在生前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修行,抓住要点好好去修积,在中阴的过程中就比较方便,就能抓住机会而自在往生。

如果临终没有能够解脱,则死后立即便会出现四恐怖声、三险地等无法想象的中阴境现,这时应当忆念阿弥陀佛,若能忆念,当下就能往生净土。

③上等修行人在即生当中积累资粮非常到位,对净土也有殷重的信心,修积得非常好,所以在临命终时能祈祷阿弥陀佛而自在往生。

④杀猪、杀牛等罪孽深重之人,会由罪业自相显现出见到阎罗王、狱卒、所杀众生等种种景象,那时虽然没有能力祈祷阿弥陀佛,但仅能忆念也可往生。此时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来到他面前,此人因面见佛陀而清净转生恶趣的业障,不经中阴直接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下等修行者相续中的罪业没有完全清净,由于罪业的感召,不能直接看到清净的庄严相,显现出的是阎罗王等种种景象,在他临命终时因为这一世的引业马上就要结束,他的业力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迷乱相,还没有真正到中阴阶段。这个时候他可能没有能力去祈祷阿弥陀佛,但是仅能忆念也可往生。

⑤祈祷阿弥陀佛和能忆念阿弥陀佛的区别。

祈祷阿弥陀佛是指像上等修行者那样,在临终的时候身心不受束缚,非常自在,而且有充分的准备,可以把一生着重修积的往生净土窍决和仪轨用在关键点上。《大圆满前行》里面讲的往生法(也叫破瓦法),有一套观修方式。

忆念阿弥陀佛是指罪业深重的人生前没有好的修积,到临命终时迷乱相现前的时候,观修阿弥陀佛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想起阿弥陀佛,还是有往生的机会。

⑥佛陀恒时不会远离所度化的众生。

律藏中说:“纵然大海有,离开波涛时,佛陀却恒时,不离所化众。” 一般来讲,大海不可能有离开波浪的时候,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佛陀也不会远离所化众生。这与《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之义相同。只要心相续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在临终时虽然修力不是特别到位,但是时刻能够忆念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大悲力的加持、无边愿力的加持,同样可以得到救度。阿弥陀佛和他的眷属必定现到自己面前,见到了阿弥陀佛现前的清净相,当下就会生起极其清净的信心和欢喜心,缘于对佛陀产生的信心和欢喜心,就能够清净转生恶趣的业障,就可以不经过中阴,也同样被直接接引到极乐世界。

这也再次宣说选择净土法门,确实是因易修、果易得的方便法,比其他的法门容易往生。道友们应该生起诚信,既然选择了以净土修行为主,那么在这一生当中缘于净土的要义、念佛等等,好好修积,力争在临命终时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


3

亲人去世后的注意事项

①“外气断而内气未断”阶段是往生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如果趴在亡者身体上说贪嗔的话语或痛哭流涕,一方面触碰了他的身体,另一方面他心里是很清楚的,会影响他的情绪,如果亡者心里又产生了不舍、执著的心念,这种情况下往生就很困难。佛教传统的做法就是不要在亡人跟前大哭,不要有让他执著的对境。三天之内最好不要触碰他的身体,三天之后再正常处理后事。

②临命终时尽量用佛法帮助他,在他身边助念,放一些转经轮和殊胜法本的所依作为加持,尽早为他点一盏灯。然后轻轻地摸他的头顶,这个人快没气的时候,轻轻地拽一下他头顶的头发,他的神识会感觉到,心识意念会往头顶上专注,希望他的神识从头顶梵净穴那里出来,即便不往生净土但肯定不会堕恶趣,这就对他起到很好的帮助。

③在亡者死亡后七天和四十九天当中,用方便方法大量的供灯、放生,专门给这个亡人回向,愿他暂时趋向人天善趣到一个好地方去,究竟得到往生极乐世界的解脱。这样去回向发愿,对不学佛的亡人是非常好的,属于增上福报、增上福德资粮的法行,借助亲友们给他做的福德,会减轻自己的业力,投生的地方就会比以前自己的业缘所投的地方要好得多。这些法行在七天和四十九天之内做比较好,因为那个时候他很有可能还没有转世,对他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的机会就大得多。有一些亡者一死马上就投生了,即便已转世,前世的亲友给他做一些功德对这个人的来世也是好的。


4

平时努力修行能增大临终往生的可能

①平时修行得越到位,临终的把握越大。

A.在临命终四大隐没和中阴景象的痛苦和恐怖经历中,能够忆念阿弥陀佛完全靠生前比较娴熟的修力。

平时遇到好坏苦乐都想到阿弥陀佛,包括晚上睡前和早晨醒来也想到阿弥陀佛,一生当中长期这样串习,在临命终或者中阴界经历恐怖景象的时候才能习惯性的忆念起阿弥陀佛。

B.释迦摩尼佛说: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降临到中阴界,刹那便将彼者接引到极乐世界。如果平时就把阿弥陀佛的身色标帜等观修熟练,那么到了临终,就会像遇到以前熟悉之人一般认出。

如果生前修积得比较到位,努力的积资净障、经常发愿自己临命终时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算是往生的因和缘,到了中阴阶段自然现前果法,哪怕是你当时没有求,阿弥陀佛也会降临到中阴界来接引你。即便到那时既没有忆念,也没有认出阿弥陀佛来,但阿弥陀佛一定会让你看到他,当你见到他的时候生前很习惯地作意,意乐就会自然生起,心里一生欢喜,你的罪障得以清净,能够认识他并且知道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了,这时候马上就能想起佛陀,直接就可以达到往生的果。

②修行人不注重自己外在的行为是否如法也不可取。希望修行人内外一致——内相续具有修行的功德,外在也具有威仪如法的相。另外一方面,一个人是否能往生,不要完全用外相来评判,关键是看他内心中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能不能拥有虔诚的信心。

③死缘不定,死处不定,死的时间不定。由于这么多的不定因素,最保险的就是自己生前好好修积,这样不管外缘是不是顺缘,都没有办法在那一刻障碍你依靠生前修力的支撑而获得直接往生的机会。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21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20课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19课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