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二十三 | “发愿”使初学者谦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发愿”使初学者谦逊
我必须强调,那些新出炉的菩萨们,他们的慈悲心、菩提心与自信心都尚待成熟,若是过速地采取行动或假想自己负有某种使命,是相当不明智的。如果你一定要有任何使命的话那就是祈祷与发愿,愿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英雄。你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从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得像个英雄,那只会带来失望与挫折。
如果你投入自己设定的菩萨事业,例如建造一所儿童医院或喂饱一整条街的乞丐,而且成功做到了,你很可能反而会受自我憍慢膨胀之害。相反的,如果你许下的愿望是祈愿所有病童都能得到治疗、所有饥饿的乞丐都能温饱的话,你的憍慢就不太会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我如此强烈建议初学者要发愿的理由。在发愿的修持中所含有的自然谦逊感,是使发愿如此优美的原因之一。
然而通常初学者都会认为,念诵祈请文与发愿都只是“行动”的次级替代品而已,因为当他们不忙碌时,就会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对我们而言,让自己有用以及做有用的事,都已成为极端重要的事。我们经常迫切地需要别人认为自己是“能干”或“有价值”的,但是“有用”与“无用”两者都是相对的状态,对于新手而言,祈愿自己变得有用,远比达成任何具体的事件更为重要。
如寂天写道: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舟者、船筏与桥梁!
(愿我充当无人保护者的依怙,行路人安心的向导,旅客们渡越江海的舟楫、船筏和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
(愿我化为岛屿,让航行的船只栖泊;愿我化作明灯,为企盼光明的人照明;愿我变成床榻,供疲惫者休息;愿我成为温顺的仆从,服侍需看护的人!)
一再地如此发愿,愿自己得以有用,便会逐渐增长你的自信,增强你的心力,直到最终你自然而然变得有用。若无这样的信心与力量,任何单一偶发的成功,也许会在一两天中让自己觉得很重要,但你很快便会失去它,那将是极大的幻想破灭。
如何关心他人?
我们为何要关心他人?特别是在今日,生活在贪婪、自私文化中的我们,大都只会关心构筑自己的安乐窝。我们自己渴望被关爱,也许就是“为何要关心他人”最有力的理由。在此末法时期的一个深藏的征候,就是很多人认为没有任何人会关心他们,因而尽一切努力试图从朋友、情侣甚或俱乐部会友的身上去感受爱。
传统佛教典籍在谈及“菩提心”时告诉我们首先应从思维母亲孕育自己所经历的过程,作为我们练习对他人生起慈爱与悲心的开始。当然我们也要知道,随着自己所处的文化与时代的不同,我们对于“母亲”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的认知。
例如,在这年代有许多孩子被父母忽略与虐待,因而无法对“母亲”这个概念自动产生好感,因此,他们可能不觉得这个例子会有所帮助。不过,这只是举例而已,你也可以选择去思维某位姑母、兄弟或好友,你知道对方爱你、关心你,只希望你过得好,跟你分开时会想念你,在午夜醒来时会担心你。然后,你再想象每个众生都曾经如此地爱过你、关心过你。
对于我们这种无明众生而言,当下的感觉与体验一定远比过去关系的记忆还要强烈。我确信,我们都能忆起十年前与自己很亲近、但现在几乎很少想到的人,如果我们连此生关爱过自己的人都会如此轻易忘掉,那么,要记得那些前世喜爱过我们的人,还能有多少指望?然而,有成千上万的有情众生,都曾为了我们而牺牲过自己的食物、财富与快乐,我们对于这种仁慈的惯性反应,不都是希望能够偿还这些债吗?可是,怎么做呢?我们要如何在此生偿还前世的恩情?若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又要如何给予他们食物、住所、财富与舒适?我们最佳的做法,就是平等地关爱所有的众生,尽一切努力带领他们证悟成佛。
有些修行者认为,最重要的菩提心是究竟菩提心,行菩提心比较不那么重要,而愿菩提心最不重要。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菩提心的三个面向同等重要。大多数的时候,尤其对初学者更是如此,当我们一想到“空性”脑海中立即会创造出一个空性的画面,而那与真实的状态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何要建议最好从修持愿菩提心开始,逐渐发展到行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的理由。
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
根据绒松巴*(Rongzompa)的说法,初学者应该以众生作为生起悲心的对象,但他并非指众生是真实存在的。众生是一种幻相,他们的本质是“空”的,然而对我们而言,他们的痛苦轻易可见,如同空中的彩虹一般。对如此的对象所生起的悲心,不会被执著所染污,也永远不会让你精疲力竭;这种悲心无所局限、无穷无尽,而且丝毫不缺乏智慧。
根据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梵 Mahayanasutraalankara),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有情众生分属若干种类:
·渴望获得欲求之物的众生。
·受其“敌人”(他们的情绪)所影响的众生。
·饱受恶行苦果的众生,包括投生恶道,以及无法分辨对错而且不了解“因”、“缘”、“果”法则的无明众生,例如以为只有靠杀生才能生存的屠夫等。
·持有邪见,因而承受了“额外束缚”者(除了身为无明众生之外,他们还接受了有神论者的教导,所以背负了更多需要被澄清的邪见);以及喜欢世俗“有毒食粮”之享乐的众生。
·因慢而“迷失”的修行者,以及那些具虔敬心、精进又不憍慢,但因走入岔路而选择了如自我解脱道等较低法教者
·仍需要积聚大量福德,所以尚属“力弱”的菩萨。
某些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修行者,如果他们修持的动机是基于对心性的好奇以及想要更加理解的愿望的话,或许也应当被加入上面这个清单。对于修持任何法道的任何佛教修行者而言,这都不是正确的发心,因为无论你修持的是止禅或大圆满,所有佛教的修行都应该发自对众生之苦的悲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