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22课 * 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22课 * 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第二品忏悔罪业是受持菩提心的加行。想要发起菩提心,必须清除相续中污浊的垢染和深厚的罪业,内心真正对三宝生起信心而皈依三宝,依靠三宝的加持和引导,虔心忏悔往昔罪业,清净垢染。本课通过皈依的总括和论义,让我们了知世间皈依和出世间皈依之间的区别而抉择究竟的皈依处,取舍皈依后应做和不应做的行为,通过四对治力的方法来忏悔罪业,积资净障,增上功德。

🔹皈依  

皈依的总义抉择皈依的分类和体性等问题,要仔细观察内心是否真正皈依。通过皈依的本体、分类、各自之自性来抉择真正的皈依处,通过皈依的学处来了知皈依后哪些是应做和不应做的,进而使我们的修行的功德再再增上。通过论义进一步开显皈依正法宝的重要性。

1. 总义之抉择皈依
①本体:所谓的皈依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的一种方法。
②分类:


③各自之自性
A.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或避免某些痛苦,而暂时皈依天神、树木或者投靠世间上的一些人,以寻求庇护。
B.出世间皈依:
a. 分为小乘皈依和大乘皈依。
b. 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
c. 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无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佛果,这种乃至菩提果之间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重点理解:
1. 世间皈依与出世间皈依的区别。
①发心不同:世间皈依不是害怕轮回的痛苦想获得解脱而皈依,而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
②皈依处:世间皈依的如天神、树林、山等,这些都并非是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它们不能解除轮回的大痛苦。即便皈依了寺院、佛塔,但因发心,故也不能解除大痛苦。
2. 大小乘皈依之间的区别。
①发心方面:具有菩提心的叫大乘皈依,小乘皈依具有出离心,不具有菩提心;
②皈依的目的:大乘皈依是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小乘皈依则为自己躲避轮回的痛苦;
③时间方面: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一定要皈依三宝,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
2. 总义之随皈依而行持
随皈依而行持,就是经典中所谓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学处。即皈依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①不应做:皈依佛陀称为真正的居士后,任何时候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师;皈依正法后,不能故意损害众生;皈依僧众后,不能与外道徒交往。

②应做:皈依佛后,恭敬佛陀;皈依法后,要认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对教法与证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后,对所有圣者、僧众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黄色碎片也要恭敬顶戴。

③其他:
A. 在其他的教言书中,还有依止上师身语意的特殊三条。
B. 在《三戒论》中,阿底峡尊者还规定的五条皈依戒;《瑜伽师地论》中讲了八条皈依戒。
C. 不慎失毁皈依戒怎么办?在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再次受戒,从而净除罪业、增上功德。

🔹忏罪  

我们无始以来在有意无意中造下了很多罪业,如果不想让罪业成熟就必须提前忏悔,本课忏罪的总义部分从所净罪业之六门来总说我们对时间、因、门、加行、对境、形相这六门都要一一观察加以区分,对六门所引发的罪业要有全面的认知;然后通过能净四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来有效的对治。本课阐述了厌患对治力中的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要以强烈的追悔心与惭愧心,在诸佛菩萨以及具足菩提心的大悲圣尊或传承善知识面前对各种各样的罪业进行发露忏悔。

1. 所净罪业之六门
从六个方面总说所要清净的罪业,对它们一一进行观察,以便能有效的对治。(参考生西法师辅导)
①时间:有长有短,有连续造恶业,有断断续续造,有正在造。凡夫人身语意的罪业每天都在不间断地生起,所以每天忏悔非常关键;
②因:主要有三类,依靠贪、瞋、痴为因而造造下罪业;
③门:指身语意三门,依靠身体所造恶业,如杀生、偷盗等;依靠语言造的,如妄语、恶口等;依靠意业而造,如贪心、害心,邪见等;
④加行:比如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等等,这些所造的恶业;
⑤对境:缘何种对境而造的恶业。如缘三宝所依而造,缘上师、父母等严厉对境或六道众生一般对境而造;
⑥形相:有自性罪的形相、佛制罪的形相。

法相名词
a. 自性罪:自性罪则是以烦恼引发的一切恶业,如非梵行、饮酒、杀生、偷盗、抢夺、吸烟等。(《极乐愿文大疏释》法本78课)。无论谁做了,都是会有罪业的,比如杀生,这个谁做都是有过失的(当然大菩萨开遮的除外)。
b. 佛制罪:佛制罪是佛陀在戒律中制定的,违犯了三乘戒律就会造下佛制罪。(源自《极乐愿文大疏释》)

2. 能净四对治力
我们对六门所引发的罪业有了认知后,在罪业成熟之前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对治。忏悔必须要抓住四个要点: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忏悔如果圆满了这四种要素,罪业可得以清净,否则就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清净。本科判通过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来宣讲我们对无始以来的所有罪业都要生起猛烈的追悔心并一一在诸佛面前发露忏悔。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颂词1-1

消文释义

我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之前,皈依一切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佛陀,还要皈依正法——教法和证法,同时要皈依大乘的僧众,以及小乘中的大僧众和小僧众。


颂词1-2

本颂重点

重点1. 皈依目的

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轮回的痛苦。

重点2. 皈依方式

将佛陀作为导师,将正法作为正道,将僧众作为伴侣。

重点3. 皈依仪式

修行人在三宝和善知识面前发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有了这种誓言以后,自相续中才有了皈依的戒体。

重点4. 皈依与不皈依的差别

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们一定要皈依。

重点5. 皈依功德的教证

《日藏经》中说:不管是谁皈依佛陀,即使他违反戒律或者心散乱,百万魔众也不能害,一定会获得解脱。《无垢请问经》中讲:皈依的福德若有形象,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它遍满虚空、超过了虚空。


颂词1-3

法相名词

1. 僧众

具有八种功德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众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众弟子,及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称为僧众。 

2. 正道

要获得佛果所必须依靠如来宣说的正法而修持的方法。 

3. 因皈依

是指把佛陀当作导师、正法当作正道、僧众当作伴侣。 

4. 果皈依

是指为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自己精进修持佛法的一种誓言。 

5. 菩萨的八种功德

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内在智的明觉三功德、清净贪障、清净碍障、无上功德的三解脱功德、含主体的明觉与解脱二功德,计八功德。(源自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宝性论》讲解)



(颂词2)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颂词2-1

消文释义

我将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具足大悲菩提心、以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还有传承上师、护法神等所有圣尊全部观想在自己的前方,然后跪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说:我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种种罪业,包括今世、前世、前世的前世.....因无明愚痴或者放逸,在烦恼特别深重的情况下造了无数恶业,指使他人去造杀生、偷盗等罪,或者因为无明愚痴牵引,随喜他人造罪业,有些我能想得起来,有些想不起来,这些罪业全部都在佛前忏悔。


颂词2-2

本颂重点

重点1. 四对治力

我们必须要具足以下四种对治力,那么必定能净除罪业。如果不具足,虽然忏悔了,但也不一定清净。所以忏罪的时候依止四对治力非常重要。

①厌患对治力:

对自己所犯的罪业追悔莫及,如同吃毒药后产生后悔心一般。厌患对治力有一种与罪业不共住的意乐,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厌患对治力,我们对于造恶业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厌恶和后悔心。 

②所依对治力:

如同依靠医生、药物摆脱中毒的痛苦一样,应依止能摆脱罪业,具足对治力的对境。比如以金刚萨埵、上师、菩提心、佛像等为所依进行忏悔。 

③现行对治力:

奉行善法,如同服药解毒一样。想忏净罪业,可以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修持菩提心、念大乘经典等。现行对治力就是真正开始行持善法与罪业作战,这样罪业才能得以清净 。

④返回对治力

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造罪,如同以后不再服毒一样,以后再不造这样的罪业。有了这个对治力,从此我们在行为上就会非常小心的取舍,非常注意,不再去吃毒药。

重点2. 忏罪业之方式

①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A. 明观对境:

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以及具足菩提心的大悲圣尊,或者传承上师等殊胜的对境;

B. 合掌恭敬:

身语意恭敬,表示真正有忏悔之意; 

C. 发露忏悔:

没有一丝隐瞒,全部发露陈白。以上具足厌患对治力和所依对治力。

②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A. 所忏罪业的时间范围:

今生所造和过去未来世所造的罪业都要尽力去忏悔。 

B. 对“无知”也要进行忏悔:

往昔因无知而犯罪,因无明犯了罪不忏悔,现在都要一一进行忏悔。

C. 对各种罪业进行忏悔:

自作、劝他人作、自己作也劝他人作等等,只要造罪就要忏悔。 

教证:《毗奈耶经》——假如劝别人造恶业,除极个别情况外,与自己亲自去造的完全等同。

③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A. 被愚痴所牵,以为只要不是自己亲手所作就没有后果,去随喜杀生等罪业,这种愚痴的想法背离了因果,导致自己跟他人一样犯了罪业。造罪有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三种,不管造了哪种罪,自己都需要忏悔。

B. 忏悔重要性:人生无常,活着时不及时忏悔,罪业不会给自己带来安乐,也不会为修行带来顺缘,更不会给其他众生带来幸福;如果我们还没来得及忏悔就死去,那这些罪业会如影随行,让我们继续在轮回的苦海中辗转流离。所以趁自己现在还有忏罪的机会,一定依靠忏罪的方法,精进地忏悔罪业。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20课*笔记

《入行论广解》19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