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自己辨别修行是否正确的三句话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六祖坛经”
获得已连载合集
“不见一切人过患”,出现人的时候,看不到人——不是说眼睛看不到,是不执著人,更不执著这个人的各种各样的过患。那么这就是“自性不动”。如果是这种不动,那就是对的。
前面讲过,《坛经》的演变过程跟漫长的历史有关。所以《坛经》当中不仅仅有惠能大师的观点,后来的很多禅师们又加了很多东西进去。有些地方增加的特别有意义,就像这一段话讲解得非常有序。比如说前面讲了“若言看净”,它先说,如果你讲的是正确的净,那就是“人性本净”,这样子是对的;但如果是妄想,怎么怎么样,那就是错的,就这么讲的。
这里的不动也是这样子讲的,讲法是一样,顺序也是一样。它说正确的不动是“不见一切人过患,自性不动”,如果是这种不动的话,那没有错;如果说不动,只是自己贴的标签,没有达到标准,实际上是以不动的名义出现的一个“动”,一个念头。
“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迷人”就是没有证悟的人。没有证悟的人,打坐的时候身体不动。但是,打坐刚刚结束不到一分钟,马上就开始讲人的是非,马上就看谁谁的不对、谁谁的错。这种人,他虽然是身体不动,打坐很长时间,三个、五个、八个小时,到处公开宣扬说自己证悟了。但是看看他在做什么、说什么?刚刚打坐完,马上就开始讨论别人的长短过失,这不就是与道违背吗?如果是证悟的话,在不动的境界中,没有这些过患的。所以,《坛经》的这些词非常有意义,我们要用来衡量自己,不要去衡量别人,这样才对。
很多佛经的讲法一般都是这样子,先简单地、框架性地说一遍,然后再一个一个地解释,最后归纳,五部大论都是这样讲的。《坛经》的讲解方法,先是框架性的三句话,接着一句一句解释。解释的时候,也是非常有规律的,先是如果这个不动或者这个清净是正确的话,那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如果说是清净、是不动,张开口就说人的是非等等,那这个就不叫不动等等。最后,就把前面的全部归纳一下。怎么样归纳的呢?
就说“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那么这种看心和看净,都是对修道的障碍。这样子把前面的全部归纳了一下。“今记如是”很多版本没有这四个字,像宗宝本也是没有。宗宝本有一点点不一样,它的文字稍微多一点,说“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就是说,如果你见到人的时候,没有执著,所以不会讲是非。敦煌版就只有“过患”,没有“善恶”。然后“即是自性不动”,宗宝本后面又多了几个字,“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多了几个字,但实际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这四个字,宗宝本还有很多版本没有,但两个敦煌版都有。“今记如是”这个“记”字,两个敦煌版的用字不一样,但应该是这个“记”字。“今记如是”,就是说“不看心、不看净、 不言不动”,这三句话的内容应该这样子记住。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记住”的这个“记”字。
后面的几句话,它归纳了前面的全部内容。很多佛经,像五部大论的讲法都是这样子的规律。先是框架,然后广讲,最后归纳,这样很好记,也很好理解。这三句话,对我们的修行非常有用,大家要如是地记住,惠能大师也是这么讲的。
这是辨别自己修行正确或者错误的三句话,非常重要。在其他讲理论的佛经里面听不到的,因为这些佛经不是一个实修的引导文,所讲很多的内容也不会涉及到这些方面。《坛经》它也讲很多的理论,但是至少今天讲的这个《坐禅品》,它是讲很具体的一个修法,所以这当中就有这些内容,平时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在自己打坐的时候,要能用得上。
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或者是没有这些衡量的尺度,那我们打坐就很迷茫,到底有没有证悟,自己也不知道。有了这些衡量的尺度以后,我们就知道现在自己停留在意识的层面,完全没有什么证悟,这不就在看心吗?六祖惠能大师不让我们看心,那我现在最多也是把心看得好一点、平静一点而已,所以自己可以确定,这个禅定实际上还没有脱离世间的禅定,还谈不上证悟。在那时,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可以问的师父,那我们自己就可以确定了。
希望大家能背下来。这些文字不多,背下来也就几分钟时间,很容易,但是这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大家一定要记住。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