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修行人来说,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个标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时常会发现,佛陀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的佛经内容有所不同,甚至有表面上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该怎样去理解,如何辨别佛经的终极思想和暂时的方便说法,如何取舍了义和不了义佛经,这就是四依法所要诠释的内容。
在前两期,本公众号为您揭晓了佛陀在涅槃前交给阿难尊者的四个“锦囊”中的前两个,即“四依法”中的“依法不依人”和“依义不依语”。本期将介绍第三个“锦囊”,即“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继续帮助您在学修路上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寻找答案。
所谓了义,也即佛把终极真理全面、彻底、直接或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了义,就是与之相反的,不符合终极真理的权巧说法,而且佛陀也会在其他的经典中自我否定的内容。
佛陀在经典中授记,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是无著菩萨。后来无著菩萨在论著中指出:第一转法轮的经典,讲的是不了义的法;第二转法轮的经典虽然讲了空性,但不是彻底、终极的了义经典;第三转法轮才是真正了义的经。
第一,不符合道理,包括不符合胜义谛道理和不符合世俗谛道理;第二,必要或目的;第三,用意或着眼点。
最关键的特点,佛经中叫做不符合道理。所谓道理,一个是世俗谛的道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个佛经,都叫做不了义经。
不符合胜义谛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所有论述世俗谛的经典都是不了义的。譬如宣讲因果轮回的《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宣讲世界、人生、业力、山河大地等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都是不了义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果、轮回、学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离心、度化众生、转法轮、断除烦恼、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存在,都虚假不实、如幻如梦,是空性。
不符合世俗谛道理
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大至宇宙万物,小至生命个体,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的道理,也即一切事物的客观自然规律。
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规律都不存在,但从世俗谛角度去观察,世俗万法仍然有自己的道理,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
如果只是不符合胜义谛,就判定为不了义,则所有宣讲世俗谛的经典都可以推断为不了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宣讲世俗谛的经典,就应该用世俗谛的道理来判别。
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诱导众生,让他们渐渐地靠近真理,是一种临时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说法。就像佛虽然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一切都不存在,但因为众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为了顺应我们的根机,佛才暂时说一切都存在一样。其目的是:如果说有轮回、有因果,众生、痛苦、幸福等都存在,大家就知道世上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就会为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而奋斗。
什么叫着眼点?譬如说,佛在有些经典里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有些经典里又说不存在。那么,说存在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轮回的存在。因此,佛讲不了义经的时候,并非无根无据。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佛说因果轮回存在的着眼点。
凡是不了义的经,都要具备上述三个特点。
所谓“了义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符合道理;第二,没有其他目的;第三,没有其他着眼点。
了义经也有两种:一种是符合胜义谛终极道理的经典,比如《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十万颂》等宣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另外一种,是符合世俗谛道理的经典,诸如讲因果、轮回以及天文、地理、医学等自然规律的经典。
但因为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所以一部经典有可能同时既是了义的,也是不了义的;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是了义经;但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义经,它只经得起世俗道理的检验,如果以胜义谛的观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盘否定了。
妄语是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是有,或者把有的东西说成是没有,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骗人的手段,所以把它归纳为十不善业之一。而佛宣说不了义法,却是为了引导众生不得已而为之的。
比如说,本来在佛的境界中,没有胜义和世俗的分界,都是空性光明,但我们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万里之遥,我们仅能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又怎么能理解佛的境界呢?如果不分胜义、世俗,一句话就把什么都否定,那就跟外道的断见如出一辙了。所以佛陀一开始只能分开二谛,暂时保留世俗谛。之后一步一步地逐渐引导,否则无法利益众生。但为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经中要求我们,不要依靠不了义经典,要依靠了义经典。
无论如何,佛教是不会与真正的科学或世间的真理相冲突。真正存在的、符合真理的科学论断,佛法都会认同。在人类无止境探索真理的进程中,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开放而严谨的心去探求真理,相信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宗教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带给我们不同的启迪,而最终的真理一定会现前于真正追求真理的人。
下周将为您揭晓佛陀留给后人的四个“锦囊”中的最后一个,即“依智不依识”。当我们在无边无际的佛法海洋中徜徉而迷失方向时,我们需要佛陀的智慧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八册:《四依法》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