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当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你是强硬的以死相抵?还是消极的一味逃避?人生啊,就像一根不听话的弹簧。有时候遇到困难,你越用力,遭遇的反作用力越大。你越躲避,他便欺软怕硬似的追着你跑。
所以,佛陀将智慧的甘露撒向人间。那些弥足珍贵的教理教证,并非只是装订成册,束之高阁。而是真正解开人生难题的钥匙……
| 第十六期 |
《减轻压力的智慧》
——广西师范大学演讲
人生在世,不得不面临各种压力,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有必要掌握减压的智慧。如果有了佛法的智慧,许多压力就能轻松化解。
化解压力的方法有许多,大致可分为两类——消极回避法和积极化解法。回避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一段时间后,我们又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所以这种方法意义不大。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积极化解法,这些方法大多出自佛法。依靠这些方法,许多人有效调整了身心,同样面对压力,表现得与他人截然不同。
一、换个角度看问题
压力其实并不都那么可怕,如果换个视角,压力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利益。
我们面临的压力有两种——正常的压力和过重的压力。正常的压力并非坏事,它对人的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学提到过一种“拍球效应”——拍球时用力越大,球就跳得越高。因此,出于成长的考虑,我们需要给自己适当施加压力。
当然,对于过重的压力,则要及时予以化解,否则自己很可能被压垮。
二、树立三世因果观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前生后世,今生所感受的苦乐,一部分取决于前世的业,还有一部分取决于今生的行为。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对眼前的得失就会看得比较开,不会给自己增加无谓的压力。
相反,由于不明此理,许多人死死抓住贪执之境不放,结果就像以手握沙一样,握得越紧,沙子流失越多,最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不幸。
三、培养满足感
许多压力都源自不满足。从生活本身来讲,我们并不需要太多,可人们总是贪心不足,结果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幸福是一种基于内心的感受,倘若内心没有满足,物质条件再优越,也不会有幸福感。
佛教常说“放下”,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放下,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过分的贪求。明白此理后,大家对生活要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态度,放下过分的贪执,如此一来,许多烦恼就无从生起了。
四、展现利他心
有个成语叫“助人为乐”,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自己的痛苦能明显减轻。相反,对自我的爱执则是痛苦的根源。
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无上妙药,大家应当培养这种善心,并在生活中将其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不一定付出多少金钱和实物,哪怕为别人做一件小事,说一句关心的爱语,甚至献出一份善意的表情,都是可以的。
在佛教中,利他的善心被称为慈悲心,这种善心对人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想尽办法生起慈悲心。
五、体解空性
2500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了万法皆空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此有所领悟,就能从根本上化解压力。
认识空性有两种途径:一是学习般若,通过理论认识到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就像电影《黑客帝国》展现的那样,整个世界是一个虚幻的程序;二是坐禅,让心安住下来,进而体会到心性本空。
希望大家掌握生活的智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烦恼转为道用,快快乐乐地生活,也给别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
《 减轻压力的智慧 》广西师范大学演讲
往期空中教室课程回顾:
...
友情提醒
回复"1":学会“面向未来”招生简章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索达吉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10":《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