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6)
今天是天降月空行日
在比尔举行了长寿法会
11月18日
谐音是 : 要要要发
发出我们最珍贵的开示
发现我们最本具的佛性
发送我们献给伟大上师长寿的祈愿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五金刚句 : 证悟(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我必须重复说明,所有这些佛的功德,并不需要我们去创造或制造。根据许多宁玛派行者,特别是他空派的说法,我们已具足一切佛功德,我们的佛性具足所有这些不可思议与无法想象的功德。当我说你们全都已具足这一切,你可能会想:「哦,我具有佛的功德,但是它们现在有点像是沉睡的章鱼。」基本上,你可能以为它们没有显现,不过令人惊叹的是,它们从未沉睡,从未停止示现。它们一直都在显现,即使大部分时候,它们因为我们的无明而被误解。
因此,释论甚至经论都提到,即使是一袭短暂的微风,都是佛的示现。不要把这理解为,有一群制造风的佛,决定给你一袭清凉的微风。举例来说,当你感到又热又渴又倦时,你的功德也许会在某个时刻,把一特定现象解读为清凉的微风。但如果你没有此功德,可能会在微风吹拂之际,陷入和你太太激烈的争执之中,那就感受不到任何好处了。
佛的事业无竭无尽,不论它是启发你并改变你整个生命的一袭清风,抑或是一幅秋叶飘落的美景,这些事业无穷无尽。它们一直都在发生,只是你不知道!它们并不稀有,不是只会发生在加德满都。甚至是喝一杯卡布其诺咖啡,从最上层铺有巧克力粉的奶泡,然后是奶泡之后的中层咖啡,到最后饮尽的空无一物,佛的示现一直持续不断。
当我说佛的示现不会耗尽时,你也许认为它像是一直流动着的河水,某种持续存在的东西,但「持续」一词其实并不正确,因为那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事物一个接一个持续着,有点像是一串念珠;比较起来,佛基本上就在那里。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以水晶作比喻:当你拿着水晶对着太阳时,水晶折射出多重彩虹光芒,如果你将水晶隐藏千年,那就没有彩虹。但千年之后,当你对着太阳高举水晶,突然间,所有彩虹都再度出现!彩虹并没有感到困惑,它们已经在那里。
如果一袭凉风或一片落叶让你感到很悲伤,因为它提醒你无常;在那当下,那就是佛的加持。可是,如果它们让你觉得忧郁,然后你想听一些肉麻兮兮的情歌,那反倒是无明在运作了。如果看到短裙里包裹二块大腿骨的可憎画面,使你想起世间存有的徒然无益,那你真应该尽可能常去造访巴黎的香榭大道!但若是相同的画面引你联想到别的事情,那就是无明再度运作了!我试着找机会提到Gerad,我通常拿他作为比喻的对象。但最近他刚接受比丘戒,跟一位已完全受戒的比丘开玩笑是很不好的,所以我想找个方法,也许可以谈谈他受戒之前的生活?
因此,基本上,当我们谈到佛的示现,请不要以「存在于外的佛之示现」这种角度来思考。绝不要那么想。没有一个存在于外的佛,在你面前摘下一片秋叶。
229
由无量因众无尽,慈悲神足智具乐,
得法自在灭死魔,无体世尊故常法。
什么这些示现不会中断?为什么它们是恒常的?因为佛有无量的因要利益众生。众生无尽,佛必定会利益他们。只要轮回存在,佛利益一切众生的悲心就会存在。而且佛有神变力,能持续不断地示现,直至轮回灭尽。
佛不舍弃轮回有三个理由。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佛了知轮回与涅盘平等,故而无取无舍,这是最主要的理由。再者,当佛于轮回中示现,他一直具足三摩地大乐,轮回的过患无法染污他。
还是一样的,这点稍后会再说明。这是《宝性论》非常棒的地方!它会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即使根本颂也是如此。现在要更详细地说明,为何「色身」是无竭无尽或者是恒常的。
230
弃舍身命财三者,护持诸佛正法故;
为利一切诸有情,究竟圆满本愿故;
231
佛身净洁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
神变神足力显示,彼者住世行持故;
232
成就妙智于轮涅,取舍二执脱离故;
恒常圆满而具足,无量等持大乐故;
当我们谈到「恒常」,你们应该知道,这只是我们必须使用的语言。你们都知道,在佛法中,没有任何单一的和合现象是恒常的;这话放在这里也是说得通,因为没有任何佛功德是和合的现象,尤其是依他空派的说法。但这里有个难题:因为我们必须说明佛的事业以及他如何利益众生,而想到佛事业,你会纳闷佛怎么会是恒常的?因为他的事业必须利益众生,而「利益」一词意味着一定有生、住、灭,否则就无法称为「利益」了。因此,当我们在此讨论「恒常」,尤其是在色身的层面,我们比较是从「相续的」观点来说明,这是为什么我们使用「恒常」一词。它是持续的现象,好似永久的住所。
色身是持续恒常的,因为它具有所有利益众生的因及理由。例如,当诸佛在三无量劫中身为菩萨众时,牺牲了自己的身、命、财,只为求取佛法一字。对诸佛而言,住于轮回是有目的的,因为他们必须利益无量众生。从受菩萨戒的那一刻起,他们誓言解脱一切众生,而那誓愿将会圆满。
由于已经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佛的悲心没有阻碍。即使他也许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也有人可能会好奇,他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此事。但佛具有神变力,如果他愿意,他可以永远住世。
有三个理由可以说明为何佛不会放弃利益轮回中的众生。
233
常住世间利益他,不为世间染污故。
获得无死寂静处,无有死魔现行故;
234
无为自性之能仁,本来极为寂静故;
恒常是诸无依者,皈依处等合理故。
偈颂233最后二行与偈颂234说明法身的因是恒常的。法身无死,因为死魔无法进入或无从现形。这些在金刚乘中以更直白的方式披露更多。例如,我们称莲花生大士是「无死、莲花、颅鬘」或「无量寿」。再一次,所有这些称谓有部份原因是我们想要我们的神、我们的佛具有超凡的功德。我们也想要他们有一些缺点,但不希望是我们所具有的某些缺点,尤其像是死亡。死亡是一个大缺点、大错误。如果拯救者、皈依的对象也有那个缺点,我们几乎会说那有何意义呢?因此,「无死」是我们珍惜与追求的。
在法身内,死魔没有徘徊的空间,因为真正的死魔是二元对立,比如左与右、美与丑、轮回与涅盘。当你接近右,就是左的终结,当你靠近美,就是丑的终止,而所有这些在法身的状态中都消失了!不仅是消失,而且是超越了,如同无云的天空,这是为什么法身总是寂静的。没有干扰的因或缘,因而法身自始无生亦无死。这是为何法身,实际上是三身,是唯一无欺的皈依对象。
我们之前谈到,我们都喜欢自己的皈依对象是非凡的,但假使他变得太特别,我们不会喜欢,所以他必须有一些平凡,一些平凡性。但只要他有一点平凡性,也许就会让你失望,因为总会有缺漏。举例来说,假设他能飞,他能游泳,而且他能忆起自己和他人的前世,并能预测千万年之后的未来,假设他有诸佛的功德;但也假设他最爱吃的食物是披萨,因为这是你最喜欢的食物,而你希望他和你一样。也许一百年内他没让你失望,并且满足你所有的需要,然后有天你到了一个没有烤箱、干酪、面粉的地方,那时他就不再是你的皈依对象了。
佛是无欺的皈依对象,因为他没有任何喜好与二元思维。他不会沮丧,也不会被贿络。他没有偏好,因此你无法拢络他或操纵他。
235
由前七种无误理,显示色身恒常性,
由后三种无误理,显示法身恒常性。
我们在结论中已说明十种理由,前面七项是为何色身恒常,后三项是为何法身恒常。我们一直在讨论法身的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那也是我们现在要解释的。再次地,会以摘要、细节等来解释。
236
非言语境胜义摄,非心所观超譬喻,
无上轮涅不摄故,佛境圣亦不可思。
三身不可思议,即使是住于十地的圣者也无法想象或理解,遑论一般凡夫。三身无法言传,因为三身是究竟真理(胜义谛),是究竟的究竟、最终的究竟。没有任何概念分析可以进入三身,你无法以凡夫心剖析三身。没有可用的譬喻,它是最殊胜的。三身既非轮回,亦非涅盘。接下来会更详细地解释。
237
不可思议离言故,离言胜义所摄故,
胜义所摄非思故,非思超越比量故,
238
超越比量无上故,无上轮涅不摄故,
轮涅不摄不住故,不取轮涅过德故。
即使是十地菩萨也无法感知三身,因为三身无法言传。所有的言说、文字和语言都是相对的,因此语言、文字和言说皆依赖他者。任何依赖他者的事物都可以被操纵,所以是善变而不可靠。因此,究竟真理无法言传,因为它超越概念分别。
当你将事物概念化,就总有像是譬喻等的参考依据,那表示你只能使用推论性的逻辑。没有究竟真理可以被分析,我们永远无法找到任何譬喻,因为没有任何事物等同三身,因此它无以伦比。
任何可以匹比的事物都在轮回与涅盘之内,但三身超越轮涅,因此三身无可伦比、无与等同。三身不是轮回或涅盘,因为从三身的角度而言,轮回从不被认为是个缺点,涅盘也从未被尊为某种加持。
239
前五正理微细故,如来法身不思议;
第六正理自在故,如来色身不思议。
有六个理由。前五项说明法身不可思议,第六项说明色身不可思议,因为即使法身和色身示现了生与死,也不会被〔生死〕那种缺点所垢染。
240
无上智悲等功德,至德彼岸佛不思,
是故诸佛最后相,自在大仙亦不知。
这是本章的结论。智慧、悲心这些殊胜且无与伦比的功德,不住于轮回与涅盘。如此的功德,即使圣者也无法言传;此指十地菩萨或那些接受过殊胜光灌顶的圣者。你们都知道,十地菩萨是非凡的。《入中论》说,若是十地菩萨愿意,剎那间即能见到无数的佛,或者将自己化现为亿万个形相!先不说我们,即使资粮道与加行道上的菩萨,也无法分辨十地菩萨与真佛之间的差异。然而,据说,十地菩萨的智慧如同牛足印中的积水,而佛智慧浩瀚如大海!
第二品在此结束。
《大乘无上续论》辨三宝种性中「菩提品第二」终。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