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禅修一定要突破寂止的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 返回

禅修一定要突破寂止的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



有执著的时候是停滞不前。证悟了以后,心不执著任何法的时候,在法界或者是空性的虚空当中自由地飞翔,就叫作通流。


住即被缚”,如果我们的心住在某一个事情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执著于某个事情,那它是没有办法自由飞翔的,所以它就被束缚了、被绑架了。“若坐不动是”,如果你说不起念头、身体不动,这个是正确的一行三昧,或者是标准的般若三昧的话,那就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不合”就是说不应该;“舍利弗”就是舍利子。如果你说的这个般若三昧是对的话,那维摩诘不应该呵斥舍利子。《维摩诘经》当中讲,有一天舍利子在森林当中打坐的时候,维摩诘居士来了,维摩诘居士说:舍利子,你这叫打坐吗?这根本不叫打坐。你如果打坐的话,那就应该是既不放弃所有的烦恼,又可以证悟、涅槃,你应该这样打坐。


那这个怎么可能呢?这个是小乘佛教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维摩诘就呵斥了舍利子。如果说什么都不想、安住,这个是般若三昧的话,那维摩诘不应该呵斥舍利子。那舍利子是不是没有证悟呢?舍利子也不能说没有证悟。是不是舍利子停留在这个直心不动、除妄不起的层面,所以维摩诘呵斥舍利子,也不是的。


在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今天所讲的有几句话非常重要。第一个是证悟了以后,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不能分开的,本身也就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理解。但是这个之前,有些时候慧还不是定、定也还不是慧,定还没有达到慧的层面。尤其是我们初学者、下等根机的人,有些时候就要把定和慧分开,先入定,再修慧,这个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帮助,在实际的修行当中也很重要。


我们之前讲过,《坛经》它不会讲太多的理论,理论方面讲得很简单,但它讲的都是实修的窍诀。比如说《坛经》对禅定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解释的方法、定义,在佛教的一些书里面不会这样讲的,但实际上它完全是对的,没有任何错误,而且也是一种窍诀的理解方法,非常好。



特别重要的是这个一行三昧跟什么都不想,这两者的区别,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前面已经讲了三次,今天就是第四次了,以后还要继续讲。大圆满也非常非常地重视,在大圆满里面这叫什么呢?这个叫作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实际上这种除妄不起心,然后坐不动,这些都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


比如说把阿赖耶识当作楼梯的台阶,然后上楼,这样的话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上楼的时候坐电梯,这样上楼也是可以的。但是一直呆在电梯里面,有没有用呢?当然没有用。同样,我们把阿赖耶识或者是禅修作为更上一层楼的一级台阶,先修禅修,然后再进一步地去修智慧是可以的。但是一直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就是进到电梯里面不出来,一直呆在电梯里面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大圆满当中讲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法身是什么呢?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这里讲的一行三昧,或者是般若三昧的般若、佛性。禅宗也讲过很多次,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性,达摩祖师、惠能大师都讲得非常清楚。法身和阿赖耶识的区分,在禅宗里面,这个区分已经讲过了。


截止我们今天的这个课,已经讲了四次。六祖惠能大师再三地说:你心里什么都不想,心很平静,没有任何的杂念,不要以为这就是证悟了,不要以为这是一行三昧,不要以为这是智慧、般若三昧,这样就是错的。他有些时候就用“大错特错”这个词,有些时候说,你跟没有情感的东西是一样的。反复地讲,因为这是特别的重要。


我们自己平时的修行当中,这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首先修禅定,然后一定要突破寂止的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这个非常重要。要不然的话,我们一辈子自以为是在修大圆满、修禅宗的禅,但是实际上就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禅修当中,心平静,暂时没有太多的烦恼,把一些烦恼压制住了。但是这不是我们佛教徒的追求,这就是世俗的追求,比如说失眠的人、抑郁症的人、焦虑症的人、工作压力很大的人,通过禅修来调节、化解,如果只有这一点追求,那它完全可以解决的。


西方流行禅修,主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佛教徒的追求、目标不是这些,佛教徒的目标更高,所以我们一定要突破。突破的前提条件我们一定要懂,如果根本不懂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怎么去突破呢?没办法突破的。对修行的人,尤其是修禅定的人来说,这特别特别的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禅修时只是不起妄念而没有证悟,如何突破这种僵局?

如果心里没有念头是一行三昧,那树木花草岂不也是在一行三昧?

你觉得自己是佛弟子?但惠能大师可能觉得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