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讲授
2019年8月24日
第02课
上师课前开示
接下来我们学习《论语》,《论语》这部论典为什么要学习呢?有个别的内容以前讲过。当今我们这个社会当中,其实很需要道德规范,同时也需要这种知识。
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一些佛教徒可能认为,佛教徒要学习诸佛菩萨的经论,为什么要学习世间的儒家思想和其他的一些知识?
当然,最根本的是打好佛教的基础,精通五部大论的教义,但同时也需要世间的知识,做人做事要了解,要通达 。否则 最后自己的修行也不成功。
很多人是这样,做人做事不成功,修行不下去,更不用说弘法利生。
所以各民族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的。
还有一点,在讲前行时说过。在佛教的一些观点和说法中,儒家和道教的创始人和主尊,也有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也有这样的说法。尤其在大藏经当中,有一个《佛祖统纪》,说过《清净发心经》中说过,有三位菩萨,分别是月光菩萨,转世为颜回,如通菩萨转为孔子,迦叶菩萨转为老子,有这种说法。
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在佛经中。
这是在唐代的敦煌中发现是真正的古经。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论典不是没有依据的。
尤其是,《万善同归集》云:“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在学习孔子的教言,就是学习儒童菩萨的教言。
孔子是菩萨的化现,有这种说法。尤其有一些打卦方面的,麦彭仁波切的一本很厚的卦相的书,来自于《易经》和孔子的书。
所以广闻博学是很重要的。
如《法性清净经》中所说的,儒士道三者的文化,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有其他的宗教是否承认是另外的事情 。因为有的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有自己的解释权和方式。
有些人认为,孔子的相,老子的相,可否放在佛堂中。如果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没有必要特意放。如果一直供着,因为他们也是一直让人行善,常住不衰,有甚深的意义。所以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接受。
因为现在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自己封闭在一个小范围中,可能要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还是用一种像佛教的思想,至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的自性,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即使是外道,密宗中讲四种道友,有近有远,有很多种,比较排斥外道 的话,也是道友,所以没有一个众生是不亲的。所以可以接受各种文化和知识。
上面的意思 讲了492章。其中第一章已经讲了,我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看情况吧。讲完可以, 不讲完也没有什么断传承的现象。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因缘具足,一直学下去,讲不下去学不下去也可以。
如国王的宝库的各种珍宝一样,没有次第的逻辑性,没有藏传佛教的一层一层的科判来安立。有些内容是道德行为方面,有的是语言方面,有的是治理国家,有的是人文方面,不同的内容,大多数内容今天可以适用。有部分,2500年前的智慧,现在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语言还是非常精炼。
有的人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一样的,一方面是一样的,但文字精炼的话,可以代代相传。
汉地一些古文一读起来就明白了,但是语言包括方言,有的地方有语言没有文字,这里我们知道,年轻人读古文可能会拗口生涩,但稍有文化爱好,语言有浓缩性,有其深奥的特点。
现在讲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岁,是非常有威望的。孔子离开世间后,有人让他继承,但有个别人不同意。
不管怎么说,有一定的威望。
以他来开头,也许有其意义。
这一段全是弟子的语言。
《论语》中有孔子的语言,有弟子的语言。
有些学者非常佩服孔子的语言,但其弟子还在成熟 中,不太承认。我认为孔子的学生,如果承认孔子的话,孔子的学生得到了孔子的思想, 比我们可能更准确。完全全得到了孔子的思想。
不管任何宗教知识中,有些教派,对大师和弟子有同样的权威性。就像佛教中的很我经典,如《心经》就是佛陀加持后,观世音菩萨宣说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有些经典是这样的。
这里我认为大家不管是哪个弟子的言教,可以当作孔子的语言一样对待也许好一点。
否则分为第一流人才,第二流……这样也许不知道是否合理。
不一定是合理吧。
我们从古人的文化中,也观察到,比如一个派的上师,他的思想在其传承弟子中,有的人同样得到,甚到有的人超越了。
如世亲论师,安慧论师都是这样。
(世亲论师被誉为世界智者之顶饰,与无著菩萨一母所生。于那烂陀寺出家后,严持戒律,精通三藏。后据有部《大毗婆沙论》造《俱舍论》,于其中融合了经部诸宗的观点,而被誉为聪明论。经无著菩萨的劝说后,论师转而弘扬了大乘。尊者一生造论颇丰,被誉为“千部论主”。尊者每日讲授二十堂大乘课程,担任授戒之亲教师、轨范师之职,并辩论制伏外道。尊者真正以“讲辩著”智者三大事业度日。当时所有的大智者对尊者皆毕恭毕敬,五体投地。尊者一生广弘佛法,大兴寺庙,被誉为第二大佛陀。尊者培养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大弟子,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弟子即精通戒律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功德光、精通俱舍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坚慧、精通因明之殊胜弟子阿阇黎陈那、精通慧度之殊胜弟子阿阇黎解脱部。)
也许其弟子已经超越除了,但即使没有超越,也应该接受他的思想。
下面讲一讲。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是讲,主要是孝顺很重要。
对人孝顺,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对兄弟姐妹非常友好的人,这样的人是好犯作乱者,是非常少的。
如果在家里特孝顺,到社会上,在国家中,经常做一些天下大乱的事,基本是非常罕见的,除非极个别的。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在家里对父母兄弟特别好,在社会上,对上等中等下等的人会爱护,不会做不合理的事。
从小有感情,对家人好,父母也对他非常好。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非常古老, 不管父母是对不对,都要恭敬,不是这样的。其实互相之间是对应的,是互相观待的。
如果父母对他们不好,除了学习方面的严管之外,作为子女不太孝顺也是合理的。
孝顺的人一般在违背常理的犯上者非常少,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不会捣乱,不会违背,不会背叛的。这种作乱的人是基本没有的。
他的行为,我们世间也有,藏族也有,日本韩国也是,比如我们招一个人,看这个人对家人关系怎么样,如果在学校,对学校的老师怎么样,在寺院对上师管家怎么样,如果这样好,在社会上品行也是非常好。
所以招人要了解其背景,就像世间男女找对象。也要了解其家庭背景,有没有钱,有没有房屋,这是现在的了解,以前要了解,对家人怎么样,对父母怎么样,这可以有选择的余地。否则 对父母不好,对家人不好,对同事不好,这种人到了社会,两三天没认识可以的,但久而久之,自性暴露无遗,在社会上很难以生存下去。
所以非常孝顺的人,天下大乱的人是几乎没有的。
学问的最根本就是孝顺。有了孝顺,人生的道,很快展现在你的面前。
道一般是人生之路。
人生的所有的一切,可以展开,可以展现。
所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所有的仁的根本。仁是最重要的,《论语》中,有学者提过很多次,概念最多的,104次,有的说109次,就是”仁“,是以此表达内心的爱的思想。
现代的人以爱来表达最好不过,大乘的慈悲菩提心,也是一种爱,不是一种自我的爱,一种解脱 的声闻乘的爱,是由内心而生的无条件的爱。
所以说,这里要讲到,一切的根本实际就是”孝顺“两个字。
可能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世界,孝顺是一种古老的思想,不太适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父母与子女 的关系非常理性, 经常用法律和规则 来说。所以现在有的人说,西方的文化只有合理二字,没有合情,而东方文化二者兼有。
如果没有合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只有利益关系,没有感情。这样的社会到头来非常现实,没有感恩心,报恩心,孝心。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西方文化非常优秀,包括科技知识,对法制的理念,对社会的责任,很多方面值 得学习,但缺少的是合情,爱字,仁字,不是特别提倡。
每个人如果个人有利益就会做,如果个人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即使这件事非常好,对社会和国家有利,但很多人先考虑到个人。
这与大乘佛教还是有不同的观点。
这里是一切的道的根本就是孝顺。
有了孝顺,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群体当中,可能就非常成功的,包括有些企业,有此人,招一个人,看他对父母怎么样。这是很关键的。
如果对父母上师不理不睬,其他功德可能很难说。
《格言》中说,龙王的头上很多宝贝,但没有人敢接受,因为有毒气。
同样的道理,人格的毒气会染污周围,虽然他的才华长相,哪方面有个别的专长确实让人羡慕 ,但人格的基础没有的话,其他的功德确实是很难的。
现在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有才华,智慧,应该非常不错,但做人的基础没有的话,刚开始会接受你,到一定时候,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没办法处理。
表面看简单,但我们可以观察 自身。
古人对人格教育非常重视,现在对人才才华重视,古人在人格基础上才讲人才教育和人文教育,现在不是这样的。
在这方面非常有必要私下对比一下。这是第二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三章,只有这几个字: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章。
(讲完一章之后喝口水好吧,这样492章就要喝这么多水。)
巧言就是说话时口才非常好,头头是道,有的人讲普通话非常好听,什么道理都讲得出来。
令色,是表情丰富,讲话的风格,很多方面既有表情,又有表演,有时候特别幽默等,这样的人当中,很少有特别忠诚的有仁爱的人。
因为讲得太好了,内心不一定是如此的真诚。
所以这一章,很多智者们对有不同的解释方法。这不是一个贬义词。这里可能很少有……也有一些人特别忠诚。有的人说身体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和真实。如果内心真正爱别人,说话表达不是特别令巧也好,表情不是百般有趣,但实际上,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这里可以两方面说,一方面可能人如果心理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只是表面的语言上或者表情上,做事为人处事不一定很长久很成功。
但另一方面,从文化来看,人的心很重要。心善良,有爱心,语言和表情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企业培训沟通学,如何对人微笑,如何对人服务。内心实在不想笑,一定要笑,比如嘴里含着筷子……因为我们内心的沟通。其实很多企业的培训不是特别强调内心的沟通。
看到陌生人,一定要和颜悦色,应该有一种很好的表情,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否则 ,可能我们平时的确实人的沟通还是很重要的,不管内心是善是恶。也可以看到,买东西接触时,有的人特别生气,愁眉苦脸的,倒个茶……是不是他父亲死了,还是母亲死了?
但有些还是很慈悲的目光,平时都是带着……这对人来讲很重要。
包括社会上,演讲的语调占38%,内容只占7%,肢体语言占55%。 有这种说法吧。
应该有一种表情,有的表情确实摧毁了很多机会。
去年有一个大领导来了,有一个堪布智慧不错,但表情让人不舒服。领导气坏了,我这么大的领导来了,你们某某人整天这样,拍一张照片发给我们。其实他平时比较开心的,当天戴了墨镜,可能一直这个表情,领导以为是对他不恭敬。
所以非常简单的一个行为,有可能造成不同的后果吧。
不管是法师,讲考的时候,表情上可能稍微要有进步。
像西方的表情手势,我们不一定做得到,如果做得到,会给人带来特别愉悦的感受。如果不是这样……世间的成功学,企业的培训,那些老师也有这种表情,很美的言辞,以各种方式让大家的心凝聚在他的身上,这是很需要的。
我觉得像以前的新加坡,西方的一些国家,在学习时,读高中和大学时,专门有面试的培训。现在很多学校没有的,到了面试时就不懂,其实这些应该在学校里,由老师对学生将来面对的很多行为进行培训。
否则不能巧言令色,去了特别伤心,也不是很好的。那天应该显得比较庄严,口才不好,装着很好,可能是需要的。
这不是贬义词,但平时要言行一致,否则 难以依靠。
《杂阿含经》:内心实耻厌,口说我同心,造事不乐同,故知非善友。
如果真诚的一些善友,那么应该对他的平时的交往做事,心意一致的,表里如一的,并不是内心想的一个,口上说的一个,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密友,言行是一致的,才是有智慧的人。
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方面,如果口是心非,佛教的一个论典《萨迦格言》: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有些人,心里想着一件事,口中说着另外一件事。我本来对你特别恨,口头说哇你特别好,早就听说你的威望,特别想见见你。这种人特别多,可能是身份的逼迫吧,但不是特别好。但特别直,也不是一定合理的。
要这样理解,凡是对巧言令色,有时是有必要的。当然是孔子说这种人有仁爱是鲜少的。但有仁爱的人,以善巧的表情,可能做人做事非常好。
希望佛教徒不论在哪种场合,观察 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这里明明不喜欢,偏偏使劲 地笑,这种是很难受的。
我们有时候本来不是爱笑,故意笑的话有点奇怪 的。不是这样的。但如果内心有爱,甚至生嗔恨心,批评别人也是笑容。如果有内心的爱,不管在任何场合中,会有善巧的语言和心这是很重要的。
在百货商场买衣服,有的人不由自主要买这件衣服,好象不买是人生当中非常遗憾的事一样。有时觉得他讲了那么长时间,还是产生悲心。语言很重要,沟通。有的人只是讲一些负面的,道场不行,上师不行,弟子不行……不要说学习,听都不想听。如果有真诚,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规教言论》中说,大多数 的仇恨是因为语言造成的。要注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不爱说话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可见孔子的传承弟子是比较年轻化的。
这是唐朝时有一章摘录出来的。
曾孙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里说,我们每个人每天要观察 自己三次,然后有些说,每天应该反省三次。或者有些解释说三是多数的意思 ,应该反省很多次。有些人说,通过三方面观察 自身。
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对他人做一些事情 ,有没有尽心尽力?为人做事,是不是当时承诺的?最后在实际行动中,是不是 尽心尽力地做这件事。
有的人口头上答应没问题,最后没有结果 。不是这样的,自己承诺的,为他人做事情 ,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做。这是第一个观察 。
二、与朋友交往中,有没有信用?
其实人有弱点,自己觉得自己非常有信用,了不起,但以智慧观察 ,以理观察 ,以人格的论典观察 ,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如果你是佛教徒,以佛教来衡量;你是传统文化的学人,以它的观点来观察 。与人交往时,有没有信用,有没有如理实行当时的承诺。
与人交往有没有真诚,这样观察。
三、老师传的教言,有没有复习温习实践?或者为弟子传的内容,自己有没有温习。如果自己没有修行,就是口是心非,因为自己做不到,却夸夸其谈是不合理的。
所以从上面的三个方面观察 。
从佛教上看,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与内部的人怎么样,与传承上师的教言修得怎么样。
佛教中吾日三省,睡觉时,白天,以正知正念观察 自己的三门,看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如理如法,有没有利益众生,有没有精进修行。
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觉得作为男士,自己是否具有高富帅的功德。女的观察 自己是否具有白富美的功德。观察 自己有没有钱有没有车……也可以,自己可以观察 自己的修行怎么样,或者你上课的情况怎么样,背诵怎么样,生活方面吃饭怎么样……
这里古人不是这样的, 他们不会想到一些很小的事情 上,主要是一些大的道理上。
有些解释说,像东方,2500年前,自己观察 自己时,如果有错就改,否则 对自己应该有一种信任和安慰。西方文化不同,来到世间, 人带有原罪,基督教的思想对人的认知上有一定的差别。
当然不管怎么样,凡是确实我们觉得,经常观察 自己还是很重要的,以正知正念,以自己的方式观察 。因为到一定的时候,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为自己非常有道理,不一定是合情合理的。
有地位时,人很容易陶醉, 有财富时,很容易 迷失。受到不同人的赞美和赞叹时,可能会迷茫。
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处于高处还是低处,对身口意的观察 始终 是不会离开的。
《入行论》的正知正念品中讲得很清楚。如果一天没有观察 ,可能会导致一生的后悔。
有些西方的人,有些条件好一点的人,自己不观察 自己,以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受到身边人的认可和敬仰,这种人会张扬。
有些上师,有些领导,身边有些没有智慧的人吹捧,很容易犯一些大的错误。
有一个教言中说,到一定时候,人很难了知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的吾日三省,是很有必要的。修行人经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观察自己的三门, 是很重要的。
学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五章
学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里治理国家时的一些教言,领导,千乘是千兵千马是非常多的人群的国家,就像诸侯国,人马特别多的国家。
要治理这样的人特别多的国家,作为一个领导和君主,有这些事情 要注意。
五件事情中,
一、敬事,要小心翼翼,小心谨慎地做事情,不然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二、信,信任,信用。人在安身立命时确实需要信任,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要信任,如果没有信任,很多事情 就没办法。
为什么佛教中讲信心?包括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弟子对三宝的信心,是信心,是依赖。
要有人们的信任的智慧。
三、节用,不铺张浪费,要节省人们的财富。吃的穿的,不能随意浪费。
四、爱,如独子一样爱护他们。
五、使民以时,要抓住机遇 ,把握时机。家务时代,春天和秋天,耕种和收获的时候非常忙碌,君主要看下面的人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企业,单位的负责人,首先第一自己认真地做事,在财务上不要过多浪费,也得到人们的的爱戴。在试用安排时, 想办法,看会不会与他们的事情 冲突。有的稍微有地位的人,要想到这个时代的人,因为他们特别忙特别累,如果耽误时间不忍心。我上课,再怎么想讲,使劲控制 在一小时十五分钟之内。因为想到下面的人要睡觉,要工作,要上班。人们有那么多工作,有的法师没事做,三四个小时要开会,下面的人睡着了。我说不要那么长,要简短。
负责人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时间。
君主就是使民以时。有的人特别爱讲话,最好开会时有时间限制 。有一些重要的会,一个人要会把自己的事情浓缩在要求的时间内。
这个内容,以后,法师们稍微好一点,有的法师比我还罗嗦,反反复复,不敢比喻,但确实一句话再三重复,以为自己讲得精彩,但下面的人累得不得了。
我希望在规定的时间,讲话,开会,辅导,讲法,有时间的控制 是最好的方法。
这是第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君主治理国家有这么几条。与《君规教言论》中是一样的。《君规教言论》:具有大悲诸君主,慈爱民众如独子,舍弃自命与财物,倍加保护诸眷属。
有的人稍微上来,语气态度就都变了,这样不是很好,我是领导,你们不听就滚出去。
不能因为我是领导,你们就要为我服务。中国的皇帝就是这样的,臣子对他顶礼,这样的习惯,领导者就要扮演内心真诚的,为他人服务。说是经常说,是众生的仆人,但实际上做得是不对的。作为领导,应该对大家有爱。不是表面上的,如一个母亲只有一个孩子。
现在的独生子女 ,不管怎么调皮 ,也是特别爱他。
有的君主特别愚痴,要接纳他的不如法行为,要倍加爱护。
《四百论》讲,独子的母亲更加爱护生病的孩子,君主也是一样的,要倍加爱护民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在家里应该对父母孝顺,出门时对兄弟姐妹,对朋友有忠诚的爱。
谨而信,泛爱众,过后在自己的身口意要有信任,要有宽宏的心态爱所有的人。这里的众不一定是众生,但表面上看是爱众,不是爱人。
还是对天下所有的人以爱来对待。
而亲仁。要亲近好的老师。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是做人的基础,有余力,则学文。所以做人的基础很重要。古人把孝顺、爱众这些重要,然后依止一个老师学知识。
现在的不同。全部精力用于学知识上,做人的基础,家里不重视,学校也不重视。以前是德才兼备,现在唯一重视才华和技能。
现在各个地方办一些实习班、兴趣班,我们办一些网络班,费用高,学习很痛苦,有的人用钱买知识。
但你学习之后,没有基础,是很可悲的事情 。家里不教孝顺的道理,也不会爱众生和所有的人类。包括待人接物,老师也不教。只教课本上的知识,在社会上做事很难。
这个社会其实是学到了西方的文化,知识重视,品德和道德基本是以法律作为规则 。只要不犯法,人就是这样的
师徒之间、父母与子女 之间,本来有爱,有感情,这种感情基本上淡化了,没有培养。光讲一个利害是不行的。光是讲规则 ,没办法解决一些主观的问题,在现在的一些知识中,是很缺少的。缺少爱的品行,人们变得像机器 人一样,只要有利益,就会依止你。如果没有利益,就所谓的感恩你,或者报恩,根本不用说。
我有时也想,现在的社会中,千万不要求报恩 ,只要不忘恩负义就足够了,这样的心态可能会比较舒服。这也我的经验吧。
只要不忘恩负义,就阿弥陀佛了。
只要任何事情没有希求,可能会更好受一点。虽然 我们的文化,人不是机器 人,不是动物, 动物的父母子女还是有的。我院子里有一群乌鸦还很不错的,我经常观察 他们的关系。来敌人时,一起对付。有朋自远方来,也是热情招待的。
作为人,要讲情理。不管是现在的文化怎么样,有情有理,有血有肉,除了血肉之外,还有如来藏。
如来藏是什么?《宝性论》中有宣说。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往期课堂笔记回顾(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
法讯预告
明天发布《一听就懂的宝性论》第04课
下周最后一堂《维摩诘经》(第14品圆满)
道友们不要错过哦~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及时的当堂笔记
排版|一心一意
文字|一心一意
图片|阿源、网络
若有错误,敬请在文末留言并改正。
感恩!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