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 返回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1-03

【编者按】
LEADERETTE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NO.1
拓展内容


《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得增长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为已熟者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轻贱善法者令生尊贵故,诸有放逸者令离放逸故,为与文殊师利等诸大香象共论议故,为欲教化乐读诵者深爱禅定故,为以圣行、梵行、天行化众生故,为观不共深法藏故,为欲呵责放逸弟子故。


如来常寂犹尚乐定,况汝等辈烦恼未尽而生放逸?为欲呵责诸恶比丘受畜八种不净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为令众生尊重所闻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现在,东西方修炼瑜伽或禅定的方法比较多。我们正在讲的这个修法可以叫做“佛禅”,即依靠观想佛陀来进行禅修,与西方的一些禅修方法不太相同。其实,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种禅修方法,不管你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用佛禅来调伏自己的心,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我们也研究过,现在西方提倡的禅修或瑜伽,实际上就是佛教当中讲的安住心的个别方法,只不过是做了一些改变。现代瑜伽的来源是印度,藏传佛教将“瑜伽”称为“约嘎”,比如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有很多分类。现在我们讲的就是佛教中的瑜伽修法,大家应该清楚。


NO.2
拓展内容


瑜珈(英文:Yoga,印地语:योग)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珈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珈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瑜珈是一项有着5000年历史的关于身体、心理以及精神的练习,起源于印度,其目的是改善您的身体和心性。2014年12月11日,联大宣布6月21日为国际瑜珈日,2015年举办了首届6.21国际瑜珈日。


瑜珈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古典瑜珈,一个是现代瑜珈,现在还包括了正位瑜珈。



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禅修方法,主要是以放松为目的的。但从究竟意义上讲,将佛像作为所缘对境的观修方法非常重要。


学习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以及各支分教派的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观修,因为我们的祖师都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依靠这种方法来观修,内心确实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在各个教派当中,有一些修行人改变很大——以前心不调伏、不堪能,做事特别简单粗暴的人,通过佛教的方法修炼自心之后,简直是判若两人。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方法非常特殊。所以,大家有必要细心研究。


NO.3
拓展内容


如果以佛陀为所缘境,用清净心来供养,功德大是不用说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对佛陀作供养,也会有相当大的功德。


比如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么因缘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当时的条件可能比较差,现在的领导一般条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


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其实灯不是他供的,只不过是把灯移过来而已,为补鞋子还加了个灯芯),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我们如果有条件,就作这样的供养,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面观想:所有的妙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一边走路坐车,一边这样观想,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获得的功德却很大。


《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记第二十节课



大概在十到二十年前,顶果钦哲仁波切在西方传授过这个禅修方法,据说现在已经有了此修法的英文译本——本来《白莲花论》没有翻译成英文,但是这一段已经翻译了。


可见,我跟前辈大德在有些想法上是不谋而合的。听说顶果钦哲仁波切非常重视这个禅修法,他觉得,如果我们不会修大圆满和大手印等法的话,就可以修这个公开的密法。顶果钦哲仁波切在麦彭仁波切的弟子仁增唐炯(持明胜乘)这位大德面前得过本法的教授,之后就在西方进行了弘扬。


NO.4
拓展内容



顶果钦哲仁波切(H.H. Dilgo Khyentse Rinpoche)是岩导主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五位化身之一,智慧心的化身,是不丹国的国师。


也是著名的《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仍存于世上最年长的弟子;1910年,仁波切出生于藏东德格的丹豁村山谷附近,为顶果家族的四子;他的家族是第九世纪西藏国王赤松德贞的皇族后裔。


此家族的家园,位于西藏各主要省分最东部之康区的丹豁(Denkhok)山谷,康省由许多小王国所组成,其中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王国是德格(Derge)。仁波切的祖父扎西却翎与父亲都是德格王的首相。




2002年以来,我也在汉地不同程度地传授过本法。这次利用四节课再次宣讲,可能时间稍微有点赶,如果讲七八节课也许会好一点。但是我想,这次的听众有不同的层次,用四堂课来讲也是比较适合的。


一般来讲,对释迦牟尼佛没有信心的佛教徒是没有的。哪怕尚未皈依、没有信仰的人,也会把佛陀看作特别了不起的伟大人物,因为他对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所以,依靠观修佛陀来调心、观心是非常好的。就像有些人虽然没有基督教的信仰,但是他们也会用基督教的方法来调心。


大家只听我讲一遍这个修法是不够的,因为我还有很多要说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全部表达出来。所以,我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法师、居士和道友们,能够非常认真、细心地去思考。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修法当中有很深的禅修窍诀。而且,禅修者平时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回答得非常圆满。所以,不好好闻思的人不要提出很多问题,你只要很好地闻思就会发现,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些论典当中早有回答。


【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这种止观瑜伽,也可以说是一种禅定方法,对于希求菩提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佛陀在《大集经》中说:“如来唯以禅定法,说能趣向菩提道,是故常应乐住禅,速能证于大菩提。”


如果唯一依靠禅定的方法来修行,就可以趣入菩提道,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修行禅定、乐于禅定。当然,我刚才也讲了,现在个别学校和企业里讲的禅定,只是把心放下来,跟此处所说的禅定是有差别的。如果按照这里所讲的禅定方法去修行,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证得菩提之果。



《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得增长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为已熟者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轻贱善法者令生尊贵故,诸有放逸者令离放逸故,为与文殊师利等诸大香象共论议故,为欲教化乐读诵者深爱禅定故,为以圣行、梵行、天行化众生故,为观不共深法藏故,为欲呵责放逸弟子故。


如来常寂犹尚乐定,况汝等辈烦恼未尽而生放逸?为欲呵责诸恶比丘受畜八种不净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为令众生尊重所闻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NO.5
拓展内容


禅定分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两种。


现代人喜爱禅修,并希望籍由禅修,在这个躁动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祥和与宁静。有人专程到尼泊尔、藏地等世界各地的道场禅修,有人就近在企业或大学的禅修中心里静坐,但据我了解,他们修的多数都是世间禅定。


世间禅定的作用是静心,方法是一缘专注,让心专注于某个对境,持续安住。这里面的层次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会落在明、乐、无念三种觉受上。


安住明的境界时,人的感觉是明明亮亮,有如证悟一般;生起乐的觉受时,整个身心融在一种周遍的喜悦中;处在无念的境界中,则没有任何心念,可以住很久。在这三种觉受之上,还有一种空的觉受,空可以破掉明乐无念的耽执,但也还没有脱离耽执。


能够脱离耽执的是出世间禅定,也就是缘真如禅定。安住在这样的禅定中,便远离了四边八戏的所有执著,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出世间禅定的目标是解脱。


我经常鼓励大家修禅定。因为我看到,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压力,无一不是负担前行。躲又躲不掉,怎么办?修修禅定。修了禅定,你的心就放松了,也能专注,应付什么都是绰绰有余,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


2013年11月25日

摘自《神秘的修心之路——台湾大学演讲》




上引经典之教义归纳而言又该如何行持?


前面引述不同经典对修行窍诀做了理论上的分析,比如观一尊佛就可以得到观三世诸佛的功德,心在内外都不可得,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行呢?下面就讲到了具体的修行方法。


其实这些内容基本不用扩展,只要能完整理解麦彭仁波切的原文就可以了。从2002年翻译本论,至今已经有17年了,这次我又重新对照了藏文,发现可能由于当时校对的疏忽,个别字句需要稍作改动,其他方面还是可以的,整体风格比较通俗易懂。


当然,翻译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看很多大成就者译师的翻译,如果跟梵文和藏文进行对照,也会发现个别的疏漏,也许是校对过程中有一些疏忽吧。我自己觉得,十多年前的翻译大体还算可以——没有人给我点赞我就自己给自己点赞(掌声)……这个掌声不是真实的,因为我说了以后你们才开始鼓掌,这是当面的奉承,不是很好。(众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