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九课 阅读参考
1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一、为什么说在还没有证悟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的本性之前,自己的身语行为如果不约束的话,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呵责,是放逸的过失呢?
1、见解上没有正见,行为很容易偏离轨道。
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真实精神,只是做一些佛法方面表面上的、自以为是的行为,就非常容易导致放逸的过失。所以,麦彭仁波切也是很慈悲、善巧地给我们讲了很多在学佛过程中非常可能误入歧途的方面。如果我们正走在这个道路上,通过麦彭仁波切教言的警醒,就要反观内心,知道自己已经偏离了二规的轨道,就必须要马上返回来。
2、圣者的境界还需要约束身语更何况凡夫了。
1)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万法的本性,彻底地超越了因果,身语行为不会再受因果的束缚。
2)见道以上的圣者菩萨,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别。菩萨入定位的时候,证悟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不会存在身语行为约束不约束的问题。因为安住在一切诸法的究竟本体、根本定的时候,绝对不会有什么因果问题的发生。
《入中论》中讲,初地以上的菩萨或者说见道以上的修行者,在见道登初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得到一种无漏戒的戒体,即自然远离一切非法的戒体。所以菩萨在出定位也会去取舍因果,虽然证悟了一切诸法如梦如幻,但他的身语行为还是会自然而然地符合于善业,符合于菩萨道。
3)资粮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萨修行者,通过闻思或者修行,对诸法如梦如幻有一定的见解或对空性产生不同层次的证悟,知道二谛是双运的,现空是双运的,所以身语的行为还是要约束的,要刻意地去做善业远离罪业。
4)普通修行者,根本没有证悟诸法如梦如幻。如果只是了解一些诸法如梦如幻、无取无舍的词句,就觉得自己可以去行持了,在身语的行为上根本不约束自己,做一些疯癫的、无取无舍的行为等,这样就会受到众人之呵责。
2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二、为什么说自己还没有生起厌世和出离心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性情孤僻而导致的不合群、没办法和大家相处,是一种过失呢?
1、正面的角度:如果已经生起了对整个轮回的厌离心,生起了很强烈的解脱心,在这种状态下,和其他的世间凡夫人接触可能影响自己的修行。因此有些修行者也会离群索居,在一些很僻静的地方,一心一意地修持出离道、解脱道,尽量避免和一般的世间人接触,会做这样的选择。当然他的内心对整个轮回已经完全看破放下了,产生了一心一意追求解脱的出离心。这个时候他的行为和一般的人不一样是情有可原的,也应该是这样的。
2、反面角度:如果内心中一点都没有生起厌世心和出离心,只是自己的一些暂时的问题,暂时的一些出离心,导致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非常愤世嫉俗,性情孤僻不合群,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其他人不一致,行为和其他人也不一致,完全没有办法融入到任何团体中。比如在工作的时候,融入不了工作中,无法和同事们一起和睦相处;在道场中,也没办法和道友们一起和睦相处;在寺庙中,还是没办法和寺庙的一些师父们和睦相处。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内心中的厌世心出离心非常强烈,而是因为自己的性情很孤僻不合群。
3、傲慢的山上留不住功德水。
“自他诸现视如敌”,自己面前所显现的和他人的所作所为,都非常的讨厌,这个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这其实就是人格不贤善导致,并不是自己一个人非常清静、修行很高;傲慢的状态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不可能别人什么功德都没有,都是问题。如果我们把自他诸现都视为怨敌,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真修行,其他人都是假修行。不是为了真正的出离,而就是看不惯所有人,与所有人格格不入,这其实是不好的。
4、应取之行为。
一个真正人格贤善的人是懂得随顺他人的,他的发心和行为都是非常调柔贤善的。所以我们在团体中,应该和团体的人尽量融为一体。当然如果大家在做非法的事情就不必要参与了。但是从基本普遍的角度来讲,在平常正常的工作关系中,自己还是应该和别人和睦相处,让别人感觉你这个人非常好处,而不是很难打交道。
3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三、违背当时的境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吗?
1、放逸之因。
“彼违”,前面讲了很多放逸的过失,这些所谓的过失是“违时境之正量”,有时是在时间上没有掌握好,违背了时间的正量,有时是违背了环境的正量,所以说“彼违时境之正量”。这种种行为的过患都是因为没有谨慎、详细观察放逸的因导致的。学习过因明的道友就清楚,正量就是正确不欺惑的心识。
2、我们在世间中,时间、环境上必须要把握一个度。
应该经常性地观察,掌握好时间。上师在讲记中讲了,太缓、太急燥都不行,掌握一个度是很重要的,太急也没有用,太慢也做不成事情。就像前面讲的,如果在团体中,自己格格不入、不合群,也会出现很多的过失。所以种种行为的过患都是因为没有经过详细观察。
3、应如何做呢?详细观察,保持正知正念。
如果详细观察之后,就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慢,什么时候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什么时候不能够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利益。比如怨敌把自己的所有东西拿走,不过问也不去追究,这也不行;有时太过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都要争第一,所有的好处要捞到,这也不行。所以环境方面也要适度掌握,观察而不离开正知正念,这是非常好的。
4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四、倘若我们的行为已经偏离方向,没掌握好分寸,修行能不能够圆满呢?
1、倘若我们的行为已经偏离方向,没掌握好分寸,就不能够圆满。
1)“不能圆满士夫义”就是很多大义没办法圆满成功。
2)“谨慎密护诸威仪”,我们在平常行住坐卧的威仪中,应该谨慎地守护自己的行为。“犹如日月不著空”,就好像日月行进在天空,自由自在、没有违缘地在虚空中承办自己的事业。
3)“倘若行为已偏袒”,我们在世间要做事情,行为就不能够走极端,“偏袒”的意思就是走极端,不能偏于一方。
2、说话的方式也是智慧,掌握量,把握度,照顾他人情绪。
1)说话太多别人会反感,在有些场合中,全都是听到一个人在讲,别人想插嘴根本插不进去,像霸主一样,把所有的机会都霸住。如果一个人说话太多,很有可能祸从口出,从你所宣讲的话中就开始逐渐显示出一些祸端。说话太多,就不可避免地去讥讽或者评论别人等,有意无意就得罪了别人,有时会说一些过分的话来损伤自己的福德。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福德从自己的口里漏出去,就会消减很多福德。
2)说话太少了也不行,该表达的不表达,该说的时候不说,这样也没办法。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别人也不知道,这样也没办法和别人交流。所以完全不说话或者说话太少,也起不到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作用。
3)要掌握一个量,在很多人中说话的时候,要看众人的脸色,照顾到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如果说话的时候随随便便,也许自己无心的一句话,就能够伤害到其中的一个人。
4)依教奉行:大恩上师也经常讲,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尽量照顾到每个人的想法。
5)以此为鉴,还有其他的方式也是一样。
比如和人接触或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标准太宽泛了,没有一个底线、原则,也不行,失去了原则,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非法。有的时候太过于严格、太多也不行,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这个必须按照我想法做,那个也必须按照我想法做,也没办法做好事情。
6)尊重别人的隐私、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就好象日月不著空,在空中根本没有什么阻碍,运行非常顺畅。我们经常观察,谨慎密护,行为不偏袒,每个有情、每个众生心中所想的大义都会圆满成功,也会像日月运行一样,没有丝毫违缘和障碍。
5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此亦依自净心。
五、言行举止的标准是什么呢?
三个标准:
1、第一个标准:“当依无欺如来教”,是佛的教言,有时对于某件事的标准,我们无法在佛经中找到,而大恩上师、具相善知识在讲法的时候,或者我们请问时,他们会开示相关的教言。这就体现了具相善知识是有悲心的。
2、第二个标准:“及与具相善知识”,以真正具有智慧悲心的殊胜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作为取舍标准,具相善知识还有智慧。如果没有悲心就不会想利益众生,如果只有悲心没有智慧,虽然想利益,但给你的建议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具相善知识很重要。具相的善知识不是名相上的善知识,是指既有悲心又有智慧的善知识。他们所给的建议真正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应该依靠具相善知识的教言、开示,依教奉行。
3、第三个标准:“复此亦依自净心”,通过清净心去观察、取舍。依靠自净心、清净心。假如没看到佛陀的教言,也没办法向善知识请教,这时就必须依靠自己清净的心。自己的心是真正清净、不想伤害众生、想要利益众生、利益自己、学习佛法的,这样发一个对众生、佛法有利益的心,就是善妙清净的心。清净的心也有标准,广闻博学基础上的清净心是最好的,这时的清净心是有殊胜定解作为支持基础的,这样有智慧、发心又清净的心是最好的。
6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六、远离了佛陀、具相善知识的教言和清净的心的语言皆为分别念。
除了三种标准——佛陀的教言、具相善知识的教言和清净的心,其他的语言因为没有清净心的摄持,肯定是安住在贪心、嗔心、自私自利心中,听从以后对自已不会有什么利益。
7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七、如何面对未来事?
应该谨慎筹划未来的事情。如果谨慎筹划未来事情,“纵使失败亦无悔”,即便事情没有成功,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事前细致作观察”,在做事情之前,对这个事情前后做一个细致的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没有什么后悔,安住在无悔的状态非常重要。事前要准备,事后后悔就没有很大的必要性。这个颂词也很重要,大恩上师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让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世间上的事情和修学佛法都是一样的,事前谨慎筹划很重要。
1、对我们的未来要做计划,做任何事不要草率决定。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事情,或者世间大的事情或者小的事情,都要计划,不要过于草率作决定。
2、弘扬佛法需筹划并一步步落实。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情都要做很多的筹划。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怎么做,运作的时候谁来负责,怎么样运作,然后按照这个筹划一步一步落实。弘扬佛法是这样,我们自己闻思修行也是这样。
3、筹划之后不轻易变动,应无悔而住。未来的事情必须要谨慎筹划,之后应该去做。已经定完的,没必要就不要经常变动。这样即便出现不可抗拒的因缘,违缘、障碍太多,最后失败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不管怎么样,遇到再大的违缘还是要坚持。即便这个违缘太大了,实行不了了,也不会后悔。因此处在这种无悔而住的状态非常关键。
8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八、如是无悔的欢喜心,悦意无垢的月影,在不放逸的海中才能出现,所以应当恒时依靠谨慎而行。
1、不放逸的功德。
清净无垢的月影,只能在平静的海面上才可以映现出来,这是比喻。同样的道理,我们无悔的欢喜心,很悦意的状态也是在不放逸的境界中才会出现。
2、放逸的过失是什么?
如果经常放逸,会产生很多后悔;经常不放逸,那么永远也不会产生后悔心,不会处于忧悔状态,不会总是处于自责的状态中,整天非常伤心痛苦的状态也不会出现。
3、应取之行为。
做世间的事情是这样,出世间修行佛法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不放逸,在不放逸的大海中,映现出悦意无垢的月影,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修行不成功有可能就和放逸有关,没有观察自己的三门,没有谨慎地取舍。所以以后就要开始逐渐不放逸,远离放逸的过患。这样就能够逐渐改变做事的方法和问题。
9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九、怎么理解正直?
十一个问题中第五个问题是正直。正直属于大树的树枝,前面有愧和不放逸属于树干和树茎。树茎中长出的树枝其实就是正直和誓言坚定。
首先学习正直。正直很重要,在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也讲到了要正直。我们要心地善良,要正直,随顺他人。正直到底怎么样理解?
1、公平正直入天门,虚伪狡诈入魔道。如果一个人处于公平正直的状态,他就行走在人天之道上,住于人天门;如果处于虚伪狡诈,他就已经行走在邪魔的道,最后会住于魔门,进入魔的状态中。
2、真正的公平正直的标准是什么?真正的公平正直是不管怎么样,他做事情有标准,事情出现的时候,不会偏向于自己,也不会偏向于别人,完全是按照中线,按照标准来做取舍。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怨敌;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遇到事情,都没有偏袒。或依靠经论教典作证,或依靠自己的良心作证。
3、正直也需要善巧方法。什么时候你应该直,什么时候应该弯曲一点?虽然右旋的海螺有很多道弯,但是右旋的海螺很吉祥,而太直的弓箭却会伤害自他。有时稍微弯一点并不是过患,关键要看你的发心是怎样的。如果你的发心很善妙,说话也可以不用那么直。全知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三十忠告论》中讲了,当看到别人的过患时,能不能直接说出来?如果你直接说出来,别人非但不会接受,反而会对你产生反感。
4、发心要贤善。做事时要有一种善巧方便,不管怎么做,一定要公平正直,不偏袒,不偏堕,这个底线就在这个地方,不偏向于自己,不偏向于他人。凡事都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就会比较好。
10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十、我们在郑重取舍因果、苦乐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自己如何他亦尔”,自己想要得到的安乐,别人也愿意得到;自己不愿意得到的痛苦,别人也不愿意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多考虑对方的感受。一定要选择做一个正直之士,千万不要做狡诈者。狡诈者也许在短时间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但是在长时间中,绝对不得人心,后世也没办法得到快乐,我们一定要郑重取舍苦乐。
11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十一、狡诈者的法相是什么?
就是对“贤者善行”,很多贤者所做的善行不去赞颂,很多不如法的恶行也不呵斥,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人根本不在乎,“慈爱如母”,对自己非常慈爱的母亲都不会去忆念关心。这些都是人品很差的狡诈者的法相,我们要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具有这样的法相,我们是不是一个狡诈者?
应取之行为:
▶ 贤者善行应赞颂。
对于贤者的善行,不管是出世间的高僧大德,还是世间中的慈善家,或者平时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帮助别人的报道。对于这些善行,我们应该赞颂,内心中应该知道这些人做得好。
▶ 恶劣的行为应呵斥。
对于一些恶劣的行为,哪些人戒律不严、破了戒律,该呵斥的还是要呵斥,不能鼓励。
▶ 恩重如山应感恩。
对自己恩德很大的人,如父母、上师、善知识等,根本不观察、不在乎,好像觉得对自己没什么恩德一样,有些时候还觉得父母管得很宽、经常唠叨;或者上师在很多地方限制自己的自由。父母给予了自己身体,大恩上师给予自己出世间的智慧,他们对我们的恩德非常重。如果对这些恩重如山的人根本不在乎,平常对父母的恩德不忆念,对上师也不去祈祷、修上师瑜珈,这样都是非常不好的,属于狡诈的行为。
12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十二、非正直的狡诈之相是什么?
对于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也不去反省,现在的善恶也不辨别、完全混淆不清,这些人就是“非正”,非正直的狡诈之相。这方面也是必须要观察的。
应如何取舍呢?
▶ 经常观察自心:现在我正在做的事情,发心是不是善的,行为是不是恶的,这些也需要做一些辨别。如果做完就完了,什么都不反省、不辨别善恶、完全混淆不清,就是一种狡诈之相。
▶ 如果经常反省、观察自己的相续,越观察正念就越强,这就是一种训练的模式。反之如果每天都不观察、不反省、不辨别的话,自己内心对善恶的观念会越来越混淆,想再理一个头绪也是非常困难。
13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十三、与人交往应把握什么样的度呢?
宁愿和正直人结仇,因为和他结仇,对自己的事情还会有利益。但如果与狡诈的人交友,因为不管怎样狡诈的人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关键的时候虽然饶益了他,但还是会遭到他的陷害。这就是正直的人和狡诈的人的最大差别,我们在交往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这个度。
1、正直的人很公正。如果出事情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这个人是我的仇人,而有一种偏袒心。有一个标准,处在这个标准上就是对的,或者处在这个标准上就是错的,以事论事的。他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涉及到法律,他以法律为标准。
2、“狡者”不是以事情的是非做衡量标准,而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导思想。只要对自己有利,对你好也可以,如果对自己没有利益,或者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他可能就会伤害你。虽然你曾经饶益过他,但他根本不管。
14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十四、正直与狡者的区别是什么?
1、正直的人是以公正的行为来保护他人。
他的内心有一个道德底线,有一个衡量判别的标准。所以他是以这个标准、正直的行为来保护他人。如果这样的话,“情谊绵长如江河”,他对待别人的情谊很绵长,就好像江河一样源源不断,因为他行持的标准只有一个——正行,永远以正行来对待、护持对方。和正直的人交友,他绝对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2、“狡者交友为私欲”,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和你交往之前,他要观察:和这个人交往到底对我以后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帮助,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和他交往能不能在他身上捞一笔钱、弄点好处。“虽予慈爱终成怨”,因为他始终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当有利益的时候怎么都行,如果他的利益受到了伤害,肯定就会不顾你的感受和利益,而去成办自己的利益。从这方面观察,与狡诈者交往也是非常危险的。
15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十五、正直的功德。
正直的功德在所有功德中是最为超胜的。“清净世规之精要”,整个清净世间法规的精要,也是包括在公平正直中,所以根本不需要费很多口舌去赞叹,因为这个很明显,大家都可以看到。
如果这个人非常公正,在世间也会受人尊敬,很多事情也非常容易成办。前面讲了很多天神、护法神也经常集聚保护,公正的人也可以顺利抵天界,修行佛法也会非常容易成功等,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功德。所以作为修行者,一定要公正,千万不要成为狡诈者,做一个公平正直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往期· 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