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教言精髓(5) 返回

教言精髓(5)

求学足迹 2020-12-05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传法时间:2016年8月12号








犹如哈拉毒药之信财,
无论是否获得皆相宜,
莫以邪命罪恶度人生,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不要享用像哈拉毒药一样的信财——哈拉毒药刚开始吃的时候很好吃,但是吃了以后迟早会死,不可避免。如果没有闻思修行,没有慈悲心,没有清净戒律的话,不一定有权利享用信财。所以这样的信财,得也可以,不得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要以邪命来度过自己的人生。

拓展内容1

哈拉毒药


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我执如同哈拉毒药一样,必须要完全舍弃(原文:舍弃爱自如毒食)。"哈拉毒药是一种剧毒无比的毒药,人们一旦接触,马上就会穿肠封喉、中毒身亡,同样,自私自利的我执就像哈拉毒药一样,不管是谁,只要相续中有它,无穷无尽的痛苦就会如影随形,甩也甩不掉。不仅在无始以来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量痛苦,今世我们也因它造了很多恶业,修法不能如愿以偿。


——索达吉堪布


拓展内容2

五种邪命


1、诈现威仪:为了得到别人认可而获得财产名声,身体的行为装得如理如法。听说有些人为了骗取信徒的信心,本来不是出家人,却扮成出家人的样子,给别人灌顶、说神通。外表上他好像眼睛都睁不开,一直身体跏趺、闭目而坐,俨然好似一位真正的菩萨,但施主离开之后,他的行为马上变成另一个人……


2、谄媚奉承:为了得到利益供养,赞不绝口地恭维施主:“你对某人是不是供养过一个很好的东西?非常随喜你的功德,一看你就知道你很有福报,世间上也难找第二个,可能你的前世是波斯匿王吧。(当时的印度,波斯匿王是所有施主中最富裕的。)”诸如此类的花言巧语,就叫做谄媚奉承。


现在有些人为了达到一些目的,经常跟施主说:“你是波斯匿王,我是舍利子,我们俩在释迦佛时代就有殊胜的因缘……”原来一段时间,很多人宣传自己是莲花生大士的某某弟子,现在呢,佛陀弟子转世的情况比较多。


但令人不解的是,舍利子和目犍连等大尊者,神通神变都超越世间,按理来讲,心相续应该越修越上去,从释迦佛到现在有这么长时间,如果真是这些圣者的化身,各方面应该有所进步,然而在他们身上,这些并不是特别明显。也许是诸佛菩萨的示现吧,因为末法的众生越来越浊,圣者们的显现也是越来越钝。但也许是这些所谓的转世,大家需要值得观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转世都不合理,从藏传佛教的历史上看,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转世活佛,无论是修行境界还是弘法利生等方面,均超胜于平凡世间人。但是现在鱼龙混杂,中间掺杂了很多水分,大家理应谨慎取舍。


3、旁敲侧击:依靠转弯抹角的语言,令施主慷慨解囊,将他人的财富归为己有。


4、巧取讹索:为得到供养而巧立名目,通过不同手段获取施主的财富。现在这些人的方法比较多,施主们应当事先观察,不然供养完了再后悔,那没有必要。


5、赠微博厚:给你一点点东西:“这是加持品,这是金刚带,这个头发是我前世的前世的头发,这个衣服是某某大德的衣服……”,通过使用这种伎俩,获得这样那样的东西,这也是一种邪命。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以上叫做五种邪命,依靠这些不正当手段所得的财富,属于不义之财,如果随意去享用,对修行没有任何意义。


——索达吉堪布




有人在介绍上师的时候,说他的收入很高。其实,作为上师,如果真有这方面能力,享用是可以的。但如果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足,即使你是上师,即生当中什么财富都有,享用这些也不合理。

出家人所用的钱财分为信财和亡财。亡财是为了超度死人而供养的财物。信财是别人因为信仰你而供养的财物——不一定是对你这个人有信仰,可能是对佛法有信仰。但你自己如果对佛法一点信心都没有,还要不断去享用的话,恐怕很难承受。

出家人合理地享用信财是可以的,但有些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现在有些活佛、上师、出家人到处去化缘敛财,包括一些居士也利用佛教来做各种传销和生意;信众当中也有些负责人,搞各种买卖,利用这个平台来发财。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你要发财的话,不要打佛教的旗号。你自己出来,做生意什么都可以,不要贴上佛的标签、喇荣的标签。现在很多做生意的人都贴上学院的标签。还有些人为了化缘,说:“我要建学校,我要建寺院,我要供养上师……”如今有很多这种不正当的信财。

正当的信财,比如自己该念的经、该做的佛事,自己去做的话,别人自愿给你一些供养,你把它作为生活费来用,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有些出家人特别害怕:“信财的果报那么严重,《极乐愿文》的讲义里讲得那么可怕,我都不敢享用了。”这样可能也没有必要。
 
但有些人太贪得无厌,每次都是用佛、上师或者学院的名义来养活自己,这样不太好。这样的信财最好不要得到。

一般的信财,得也可以,不得也可以。但有些人特意地想得到,即使没有得到,也是念念不忘:“怎么这样呢?两个上师都是一样的。他如果有如是如是,我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居士们也是为上师化缘。如果上师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或成就者,他也许有享受的能力;但如果他没有这些方面的能力,暂时来看,你是在帮上师,实际上你到底是在帮好忙、还是在帮倒忙,就不好说了。有时居士开始的发心是好的,但因为没有智慧,所做的事情违背因果,最后可能把施主也害了,对接受供养的人也不一定有利益。我们为什么要求佛教徒要好好地系统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些是有过失的、哪些是没有过失的。这方面很重要。

拓展内容3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在光明洞闭关时,有一次去孟津化缘,被一对老夫妇请到家里应供。老夫妇见尊者长得不错,修行也好,就问他:“你从哪里来?有没有亲人?”尊者答言:“我舍弃了家乡,也没有亲人,我就是这样一个乞丐。”老夫妇听后,说:“我们也没有子女,你就做我们的义子吧!我们有块好地,你可以去耕耘;然后再找个好姑娘,生个可爱的儿子,这样一来,你不久就会有很多亲友了。”


米拉日巴尊者说:“这一切我都不需要,我舍弃他们还来不及呢。”于是以歌唱道:“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


意思是,儿子刚降生时犹如天子,可爱得不得了,但长大后就成了讨债鬼,即使给他一切,也没办法取悦他。待他把别人的女儿娶回家,就会把大恩父母逐出门外。父母怎么呼唤,他也不搭理,就像关系冷淡的邻居一样。甚至他还与恶人勾结,做尽坏事,刺痛父母的心。故应断除轮回的绳索,世间的儿子我不要。


老夫妇又说:“儿子的确可能会变成仇人,那么就要一个女儿吧,女儿还是很可爱的。”尊者又以歌唱道:“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


老夫妇不甘心,继续劝道:“没有子女也倒不要紧,但若连一个亲戚都没有,你会处处受人欺侮的。”尊者摇摇头,唱道:“亲友初遇见欢颜,密切来往漫山谷;中间酒肉如还债,送他一次还一度;后成贪嗔争吵因,恶友讼因刺痛心。舍弃乐时之食友,世间亲友我不求。”


汉地、藏地都有这种情况:开始的时候,亲友之间你请我、我请你,显现特别热情;到了中间,就开始讲条件了,你请一次,我才还一次,不像最初那样了;最后关系越来越僵,甚至还会互相争吵。这就是世间的亲友,对此也没必要希求。 





犹如锦裹狗粪之高位,
无论是否拥有皆相宜,
自头腐朽鼻端已嗅知,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世间的高位,比如做大人物或当一些所谓的高僧大德,这就像锦帛包裹狗粪一样,表面看不出来,但里面很臭。即使你拥有这样的地位,但自己应该明白自己的本质。就像你的头已经腐烂并且散发臭味,你自己的鼻子应该能闻得到。

有些人一直拼命地想得到最高的位置,自己有一点财富和才华时,外面就一直包装,用各种方式宣传,听起来好像是真正的菩萨一样。像企业家要搞宣传,明星也搞宣传,有的佛教人士也在搞宣传。这些包装,一看真的是特别特别好,但实际上里面所包装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如果你自己的头已经糜烂了,那你自己应该能嗅得到。同样道理,人有自知之明,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你拥有崇高的位置或者装成大人物,有没有必要呢?如果你内在很腐败的话,最好不要有这些外在的欺骗。

拓展内容

《佛子行》


因求利养相互争  损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  根除贪执佛子行


文殊菩萨的甚深教言:“执着此生非行者,执着世间非出离,执着自利非菩提,执着生起非正见。”


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我执这个大魔王会一再设下种种利益的陷阱,尤其是在物质生活空前繁荣的现代社会,令佛子们在大乘道上不断面临挑战与抉择。如果能觉知并跨越,这种胜利将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修持境界;如果失去正知正念、寂止和胜观,忘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便会迷失于金钱物质与名利得失之间,以此证明和加固了自我,再次落入了轮回的窠臼。


这就验证了《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中所记载的古老预言:过去有一位迄栗积王,梦到一头大象,庞大的身躯虽然已经穿过窗户,尾巴却被窗户障碍而出不来。迦叶佛为国王解释,这预兆着未来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有众多信徒虽然身体出家学佛,内心仍旧贪恋世俗的利益而不得解脱。


具体而言,由于贪着那些给予利养的施主及亲友,佛子没有勇气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直接指出施主的缺陷,生怕失去施主;而施主既没有因为付出财物而获得正确的指导,也没有机会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布施度,同时对这位佛子又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在双方共同的期待和担忧中,关系将变得复杂化,神圣的佛法变成了一种商品,佛子也悲哀地沦为施主的经营顾问和风水先生,身陷在这些无尽的俗务当中,变成一个伪善阿谀的俗人。


特别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贪执会逐步升级,演变成更为恶劣的闹剧:修行人因为贪求施主、名声、利养和恭敬,引发相互之间的争斗,不惜以夸大自己、贬低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由此而违犯戒律,罪过极大。


《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当观察利养恭敬生贪欲;当观察利养恭敬摧正念……”



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无著菩萨说:“知足是最好的财富,无贪是最究竟的幸福。”




我特别希望很多佛教徒,如果自己真正有一些内在功德的话,那你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也可以;如果没有功德,本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你在外面的宣传上,加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标签或名号,就特别特别不好。

现在人们对藏传佛教有一些看法。为什么呢?因为藏传佛教介绍的这些上师,听起来全是真正的佛一样。有些确实是跟真正的佛没有什么差别,就像我刚才讲的敦珠法王,非常了不起的,从小就开取伏藏;但有些绝对不是这样,我们都互相清楚,这样的人用各种宣传来包装的话,这是非常不好的。

即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叹,也不要去在意,不要去执着,自己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外面再包装——别人说你是佛,你是文殊菩萨,也没什么意义。有时候人稍微有一点眷属和金钱的时候,可能阿谀奉承的人也比较多了,那时你自己也沾沾自喜:“我真的变成这样了,我什么时候变成文殊菩萨了……”文殊菩萨是什么样的,你自己的智慧是什么样的?你应该知道。观音菩萨是什么样的,那你是不是观音菩萨?

包括我们学院的有些汉族法师,现在有一点点功德就开始得意起来了,以前不是这样的。因为旁边的有些人——有一些情况我非常清楚——自己没有把握自己的智慧的时候,身边的人经常一直把你吹吹吹,最后“啪”就爆炸了。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自己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真正的利他心,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证悟空性,自己应该非常清楚。

所以,这种高位得到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自己应该明白自己。如果稍微有一点功德的话,也不要装成大人物。

我以前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比较年轻,他站起来的时候,这边一个人给他穿鞋,那边一个人给他穿鞋,这边一个人扶他,那边一个人扶他,四个人服侍,特别特别傲慢。我今生中见过最最最傲慢的就是他。其实他很年轻,身体应该很正常。

有些上师如果身体不好或者老了病了,扶一下也可以。但一般的法师,稍微有一点地位的时候,不要带什么眷属,天天都是靠别人,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似的,越来越胖——有些是身体不太胖,但心很胖——一直走不动。这样不太好,人有了傲慢。自己应该当一个普普通通、轻轻松松的人,没有必要带很多眷属,没有用的。

包括有些居士,稍微有一点权力,稍微有一点金钱,稍微好看一点,就有点傲慢起来了,身边带着很多人。其实人还是应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头如果腐朽的话,自己应该能品尝得到,自己的烦恼是什么样,自己也应该非常清楚。在别人面前装得太过分,不一定很好。

敦珠法王的教言,该讲的还是要讲吧。不过我经常想说的有些话在这里也说出来了,还可以吧。

 



END




往期推荐


《修行教言》(上)

《修行教言》(中)

《修行教言》(下)

   教言精髓(1)

   教言精髓(2)

   教言精髓(3)

  教言精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