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5:定慧品之十四 返回

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5:定慧品之十四

HDZGGW 正觉海 2023-08-19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内心不执著,通达所有相都是不真实的,叫做“能离相”;

证悟所有相本质上都是虚幻、空性的,就是“无相为体”。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什么是“无相”?“外离一切相”,即无相。


只要我们的感官存在并正常发挥作用,相就会存在。因此,千万不要把“外离一切相”理解为远离外面一切相,以为所有相不存在就是“无相”。之前讲过,“于相而离相”并不是于无相而离相,而是证悟了所有相——山河大地、善恶好坏、轮回涅槃等,没有丝毫真实性,一切如梦似幻。


因此,这里的“离”字要这样理解:譬如,我们在水幕电影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建筑物等,一旦走近就会发现,除了水雾之外并无其他;同样,证悟之后,虽然万事万物的相仍能看得到、听得见,但是自己对相的执著已经不存在了,深深地体会到一切相皆虚幻不实,这就叫做“外离一切相”。


“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内心不执著,通达所有相都是不真实的,叫做“能离相”;证悟所有相本质上都是虚幻、空性的,就是“无相为体”。


不过,这种证悟还不是最顶层的证悟,最顶层的证悟是赤裸的觉性。为什么称之为“赤裸的觉性”?就像一个人赤身露体,没有任何掩饰一样,那时所有的相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就是内在的佛性、光明——这是大圆满所讲的证悟。


如果还带有一些与感官有关的内容,则属于较低层次的证悟境界。密宗的大手印以及禅宗在这方面讲得比较多,大圆满也有所涉及。比如,看到的相虽然如幻如梦,但仍属于内心的一种幻觉,还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在;这些统统消失之后,最后才是纯正、真实的佛性光明。


此处讲的虽然还不是最高境界,但如果能证悟到这里已经相当不错,不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入赤裸的觉性或者纯正的光明,而且在生活中非常实用。当我们因为生活中的种种违缘,如父母去世、破产、离婚、失恋等,导致内心特别不开心、痛苦的时候,静下来看一看这个念头本身,说不定在其中就能看到它的本质。


这时,“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断绝”不是现象的断绝,而是它的生命力断绝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形同空壳,这叫做“一念断绝”。因此,有时候伤感、愤怒、焦虑等烦恼对修行人来说未必是坏事,倘若此时去看这些念头,则很有可能看到它的本质,也就是“法身即是离色身”。


法身即心的本性,它没有金刚萨埵、阿弥陀佛等报身佛这样的形象,也没有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肉身。我们每个念头的本性就是法身,若能藉此机会看到念头的本体,那特别有意义!


比如愤怒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骂人、打人等,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根深蒂固,所以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世俗的方法。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此时要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稍微冷静之后,接下来想到的,应该是一些佛教的处理方法。这时候不需要修慈悲心、不净观,只需看念头本身,就有可能看到烦恼的本性。


尤其在认真完成四加行、五加行,并对上师三宝具足信心的情况下,这时去看愤怒、悲伤等念头,确有可能看到它的本质。一旦看到其本质,烦恼便失去了生命力,不会再让我们造业。


因此,痛苦、烦恼未必是坏事。如果看到了烦恼的本性,就叫做“烦恼即菩提”。尽管之前在书上看过这句话,但此时才真切体会到它的含义。在这个层面上,显宗和密宗,尤其是禅宗和密宗无二无别。


以上是“以无相为体”,接下来是“无念为宗”。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对一切外境不产生念头或执著,叫做无念。

证悟者也有念头,但其中没有任何执著的成分。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 | 《六祖坛经》44:定慧品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