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崩了?禅修帮你重启
“总是感觉情绪低落,做什么都没兴趣,我是抑郁了吗?
“一点小事就让我紧张焦虑,坐立不安,我真讨厌这样的自己!”
“呜呜,晚上睡不着,睡着容易醒,尝试了好多方法都不见效。”
……
面对现代人各种各样的心灵痛苦,慈诚罗珠堪布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禅修”。
说到禅修,很多人的脑海里可能马上浮现出静谧的寺院、古老的佛像、庄重的僧人……其实,禅修从来都不是佛教的专利,它虽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因其对人类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作用,而从未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内卷严重、焦虑丛生的今天,禅修的作用仍然历久弥新,成为解决人们心灵问题不可或缺的妙药。
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可以用禅修来解决。“禅修”一词虽然来自于宗教,但有没有宗教信仰都可以修。我们既可以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它,也可以从心理学或文化的角度去使用或理解它。
可以说,很多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但中国人不太重视心理健康,而且认为心理有病面子上不光彩,所以不像西方人那样愿意去看心理医生。但这样只会让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已经很普遍了。这时候禅修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无数研究成果证明,人们通过禅修,可以重拾健康心态。
西方科学家曾做过非常多的研究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禅修对改善心理状态确实有效。其实不仅在西方,现在全世界都已经公认了禅修对心理健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2015年,慈诚罗珠堪布曾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下属的一个专门研究禅修与大脑关系的小组成员有过交流,当时他们研究这个课题已经有十多年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什么呢?以抑郁症为例,如果抑郁症已经非常严重,那时仅靠禅修来解决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个时候要让人静下来很难,所以需要吃抗抑郁剂。但等吃药稍微控制了病情以后,就可以逐渐给病人减少药量,直到停药,同时让他们打坐禅修,最终通过禅修完全解决了抑郁问题。
西方做过很多类似的实验,结论就是:禅修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
三十多年前,西方脑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大脑在婴孩期以及童年早期在经历了巨大变化后,就会定型,此后大脑结构就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了一个革命性的突破:科学家们发现,大脑定型后不再变化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发现,通过打坐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这个突破被称之为“重塑大脑”。
还以抑郁症为例,吃抗抑郁的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通过药物来调整大脑的结构。但长期服药有一个副作用:思维的灵活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反应变迟钝,所以药吃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停下来,之后依靠禅修打坐就能疗愈。就因为脑神经科学界的这次革命性突破,人们将九十年代称之为“大脑的黄金时期”。
研究人员还做过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组织了两组实验人群——让其中的一组人群去弹真的钢琴,另外一组没有钢琴,只是在心里想象自己在弹钢琴。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控制手指的区域,如果我们长期使用手指,则大脑对应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变化。实验进行一周后,真弹钢琴的人,他们大脑的对应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当然很正常;但另一组没有真正弹琴、只在心里想着弹琴的人的大脑,也发生了一模一样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通过冥想(在佛教中又叫做“禅修”、“打坐”或“观想”)就可以改变大脑。
所以,禅修可以治疗焦虑症、抑郁症——这个结论是负责任、有科学依据的,有很多西方的脑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都撰写了相关书籍并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现代医学认为,76%的疾病都和我们的情绪有关系。西方的医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美国人因情绪问题引发的十大症状,比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记忆力衰退、肌肉紧张、容易愤怒等,都可以通过禅修解决。
我们在网络上能搜索到这样两个词条:一个叫“身心疾病”,另外一个叫“心身疾病”。“身心疾病”是指我们的生理先出了问题,然后影响到了精神方面,比如老年痴呆等。“心身疾病”是说最初生理上没有任何问题,先是心理上焦虑,然后暴躁,如果不加控制进一步发展,就会影响到身体和生理。这两种疾病都可以通过禅修加以治疗。
禅修的这些功效,其实是佛教自古以来就有的结论。当然佛教中的禅修不是用来治病,而是用来修行的,但用它来解决当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禅修并不是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专有名词,而是提升、净化、调节心灵的一种方法,是摆脱内在焦虑、开启身心健康的万能钥匙。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人人都需要禅修。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