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88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88课

智慧之法 2021-06-04

《俱舍论》分了八品,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六品分别圣道。分别圣道当中有分别修行的道和修行道成就的圣者们。在分别圣补特伽罗的时候,我们已经讲了见道的预流向、预流果、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阿罗汉向。

己二、果

这个果主要是讲阿罗汉果。阿罗汉在小乘种性当中属于无学。小乘道到了此处就究竟了。从小乘自宗的角度来讲,获得阿罗汉果之后,虽然再没有什么真实的可得,但是他自己还要在显现上面不断修行,还会在世间上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

阿罗汉到底有没有利益众生的事业呢?有一些。有些人说,阿罗汉其实不是自了汉,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成就之后,还要到处去弘法利生,还要利益众生,所以他们觉得,大乘当中说阿罗汉是自了汉,好像是不了知实际情况。其实并不是不了知实际情况,而是观待于大乘的菩萨来讲,他是自了汉或者小乘。

具体的原因前面我们也分析过,阿罗汉他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但是他的范围非常有限,只和有缘的众生做一些利益;还有做的时间有限,他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后,到入灭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业。因为阿罗汉已经到极致了,下一世绝对不可能再转生三界,所以当他这一世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要趋入到无余涅槃当中灰身灭智,他的弘法利生的事业到此为止。所以他的时间很有限,他的范围非常有限,发心也不是所有的众生,也不会为了利益众生再再入轮回,这些都是和大乘菩萨明显的一些差别。

前面我们也讲了,大乘从发心开始,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不管是现在有缘的,还是现在没有缘的,所有的有情都发愿度化。而且不是很短的时间,乃至于虚空未尽,众生未尽之间,他都要一直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然后修持三无数劫的资粮成佛,成佛之后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

所以阿罗汉所做的弘法利生的事业和大乘的比较起来,太少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基本上可以说这个不是为了利他,主要是为了自利。大乘种性的人应该了知这些差别,所以很多地方就是要劝诫大乘的行者不要进入小乘道。

现在咱们可以学习,了知证果等的情况,但是不能趣入这个道。一旦趋入这个道之后,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虽然究竟来讲都要成佛,但是暂时来讲,大乘的道和小乘的道的确是不一样的。

分七:一、真实宣说果;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三、智之生理;四、沙门之摄义;五、梵轮;六、沙门果之得法;七、阿罗汉之分类

庚一、真实宣说果

彼灭得生尽智时,
称为无学阿罗汉。

“彼”就是阿罗汉向。阿罗汉向其实正处于这样一种灭除烦恼之道当中。上节课讲过,阿罗汉果前面无间的灭道是金刚喻定[0]。阿罗汉向者住在金刚喻定的时候,灭尽有顶第九品或者说下下品的烦恼[1]。“彼灭得生尽智”,灭掉了最细微的修断的得绳,生起了尽智。因为已经灭尽了所有修断的缘故,他就获得了消尽一切障碍的智慧。

前面的金刚喻定属于无间道,生起尽智属于解脱道。当他生起尽智解脱道的时候,名称转变,称为小乘当中的无学阿罗汉果。

前面有资粮道、加行道,以及有学道当中的三果和四向。这个圆满之后,最后的果就是无学阿罗汉果。获得阿罗汉之后,从小乘的角度来讲,自利圆满了,从此就可以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

阿罗汉能够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一般来讲他不会劝请别人发菩提心,而是通过他自己的能力,可以将众生安置在阿罗汉果位。我们看传记中,舍利子尊者、目犍连尊者,以及其他的阿罗汉尊者们,还有佛入灭之后的优婆鞠多[2]等等,他们做弘法利生,要么就是让众生苏醒种性,让他们生起一个想要解脱的心;要么加持他们获得这些有学道的果位;要么通过他的讲法等等,将众生安置在阿罗汉的果位。而且成为一切凡夫和有学道圣者的应供处,所以阿罗汉叫做应供[3]

关于阿罗汉的果位,有些地方讲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当他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就获得一种涅槃——有余涅槃[4]。最后他入灭的时候,进入无余涅槃,这个时候不单单是烦恼没有了,他的身体和心识(智)等也灭尽,最后灰身灭智,获得无余涅槃。

庚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 分三: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三、世间道之所缘。

三个科判当中,第一个是以何道断何地的所断。首先是通过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这个叫做何道;第二个是通过什么地,断除哪一地的所断。断除哪一地的所断,叫断何地之所断。比如,通过未到地定可断除整个九地的所断。第三个是世间道之所缘。在世间道当中,前面讲了有漏道、无漏道,世间道、出世间道,那么世间道的所缘到底是一个什么方式呢?在这里正式宣讲。虽然前面颂词、注释当中也提到过,我们也大概知道世间道是欣上厌下的方式,但是颂词直接出现在这个地方。

辛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

有顶离贪依出世,
其余地则依二种,
依世间道离贪圣,
彼之离得亦有二。
有说依出世亦尔,
已舍不具烦恼故。
解脱有顶之一半,
生起上禅同不具。

前面一个颂词就是直接宣讲,通过什么道断除何地;后面一个颂词相当于是一个辩论、是一组问答,通过问答的方式遣除一些怀疑、其他的说法。

“有顶离贪依出世”,有顶的烦恼一定是依出世间无漏道。“其余地则依二种”,除了有顶之外的,其他诸地的烦恼是依二种,就是说依靠出世间无漏道可以,依靠世间有漏道也可以。“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如果是依靠世间道离开贪欲的圣者,他这样的离系的所得可以有两种,有漏和无漏都可以有,这是第一个颂词要讲到的内容。

首先“有顶离贪依出世”,“有顶”, 即三有之顶,三有最高的地方,也就是无色界当中的非想非非想。三有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必须要依靠出世间道才能离开有顶的烦恼。

世间道没办法离开有顶的烦恼的原因,在注释当中讲到了三个根据:一、世间道的对治主要是欣上而厌下,而有顶之上再没有其他的世间道,是三有最高,所以没办法通过世间道对治。二、有顶安住在自己的禅定当中的时候,可以增长自地的爱。因为他耽着于有顶这样的境界,增长自地的爱,因此通过自地没办法对治自地的。三、能不能通过下面对治有顶呢?下面的地比有顶低劣的缘故,因此无所有处等世间道也没办法对治有顶。从这三个根据看起来,通过世间道是纯粹没办法远离有顶的烦恼。

只有通过出世间无漏道才可以,无漏道是禅定通用的,他既可以用未到定,也可以通过无所有定等,都可以对治掉有顶的烦恼。

所以出世间的无漏道可以,但是世间道是不行的。

除了有顶之外,“其余地则依二种”,三界有九地,除了有顶的烦恼之外,还剩下八地。从欲界开始,到无所有处,总共有八种地,可以通过世间道离贪,也可以通过出世间道[5]离贪,两种都可以。有漏道也好,无漏道也好;或者世间道、出世间道都可以远离烦恼。

世间道当然可以,欲界通过欣上厌下生起未到地定,可以远离欲界的贪欲。通过出世间道也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无所有上边还有有顶的缘故,他也可以欣上而厌下,上面有顶的境界是很殊胜的,而无所有定是很粗的,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远离无所有的烦恼,趋入有顶。所以从欲界乃至于无所有处都可以通过世间道来离贪,也可以通过无漏道来离贪。

“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离得”是离系的得,离开烦恼叫离系,离开烦恼之后有一个得,叫离得。依靠世间道离贪的圣者一定有无漏道,否则他不叫圣者。

有些时候,圣者也通过世间道来远离一些烦恼,比如他获得一来果、不来果的时候,有些可以通过世间道来远离贪欲。当然第一果,见道预流果是无法通过世间道得的,他必须要通过无漏道见道四谛十六行相才可以获得。最后一个阿罗汉果,他必须要彻底远离有顶的烦恼,也必须要通过无漏道才可以断除。所以第一果和第四果一定是通过无漏道才能获得,中间两个可以通过世间道的方式来离贪。

这里是讲依靠世间道来离贪的圣者。通过世间道离贪的凡夫不可能具有两种离得,而通过世间道离贪的圣者可以具有两种离得。一方面在见道的时候,他本身就有无漏的本性,无漏的本性是恒时具足的。在具有无漏的离得的同时,他也可以通过世间道来远离欲界、色界等的烦恼。

“彼之离得亦有二”,离开系缚之后的得可以有世间道的离得,也可以有出世间道的离得。他通过世间的禅定远离烦恼的时候,得到一个离系得;通过无漏道离开烦恼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无漏的离系得,所以他的离系得具有两种。

下面是一个辩论问答。以下和唐译的颂词不一样, 唐译没有这个颂词。

按照唐译的观点,世间道离贪的圣者,他的离得有两种;出世间离贪的圣者,他的离得也有两种,讲了些根据。此处按照藏译的颂词。

“有说依出世亦尔,”有些论师承许,不单单是依靠世间道离贪的圣者具有两种离得,依靠出世间道离贪的圣者也具有两种离得。这个是他的立宗。

他的根据是什么呢?“已舍不具烦恼故”。比如,他自己是钝根的不来果,首先通过出世间道远离了乃至于无所有处的贪欲之后,通过炼根转成了利根。此时,他以前通过钝根所获得的离系得,在转根的时候,必须要舍弃。舍弃之后,无漏的离得没有了。如果有漏的离得同时也没有的话,那么他以前的烦恼就会重新产生,因为离得[6]已经不存在了。按照对方的观点,离系得一旦舍弃,就相当于堤坝没了,水就会进来一样,以前的烦恼就会重新生起。

如果无漏的离得和有漏的离得都没有的话,通过什么来压制烦恼呢?原先通过无漏的离得让烦恼不生起;或者通过有漏的离得让烦恼不生起,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个无漏的离得在转根的时候已经舍掉了,假如说没有有漏的离得,就会重新产生空无边处等烦恼。但是它没有产生,是什么原因呢?只有一个可能性,他在获得无漏离得的同时,一定可以获得有漏的离得。如此在他舍弃无漏离得的时候,他的有漏离得还在发生作用,所以他不会生烦恼。

从钝根转成利根的这些不来圣者,当他舍弃钝根离得的时候,他有没有生烦恼?没有生烦恼,原因是什么?就是他内心当中是有有漏离得的。所以他的根据是“依出世亦尔”,他虽然通过出世间道获得离得转根之后,他的有漏离得同时也具足,否则的话就会产生烦恼。

“已舍不具烦恼故”,“已舍”,对方说已经舍弃了无漏的离得,但是仍然没有具有烦恼,只有一个可能性,他具有有漏离得。无漏离得虽然没有了,这个有漏离得还会发生作用,让他内心当中的烦恼不会重新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出世间道修的圣者,当下内心当中也具有有漏离得。

世亲菩萨的意思,这个根据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讲了两个根据,“解脱有顶之一半”和“生起上禅同不具”。

“解脱有顶之一半[7]”,比如,一个通过出世间道逐渐解脱到有顶,下面的烦恼全部解脱了。到了非想非非想的时候,他首先通过钝根解脱了七品的烦恼,然后再通过从钝根转成利根,解脱了第八品的烦恼。按照你的观点,他从钝根转为利根,以前属于钝根的无漏离得就要舍弃,舍弃之后因为有有漏离得,他不会重新产生烦恼。

但是有顶的这个烦恼是不是有漏离得的对治?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一个世间道可以对治有顶的烦恼。所以当钝根的无漏离得舍弃时,也不可能产生有漏的离得。按照你的观点来讲,圣者还会产生下面的这些烦恼么?不可能。没见过转根之后,没有有漏离得的同时,产生属于有顶的第一品、第二品,乃至于第七品的烦恼。虽然他没有有漏离得,但是因为他通过无漏道产生的离得,已经断掉了烦恼,所以不会再产生烦恼。

所以你的根据,无漏离得舍弃之后,如果没有有漏离得,会重新产生烦恼,不确定。我们说你的这个情况在有顶当中也不出现,世间道不可能对治有顶的烦恼,而产生有漏离得的。无漏离得转根舍弃了,然后有漏的离得也产生不了,按你的观点来讲,这个圣者一定会产生烦恼了,但是没有产生。没有产生,就说明你的这个根据不确定,你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解脱有顶之一半”主要是从圣者的角度讲的。第二个根据,“生起上禅同不具”,主要是通过凡夫的角度讲的。

再举一个凡夫的例子。有的时候舍弃离得也不一定马上就会产生烦恼。比如凡夫人通过生起一禅,已经生起了断除欲界烦恼的离得,他是通过有漏道获得的。当他转地的时候,从一地到二地,相续当中生起二禅的时候,一禅所摄的离得就会远离。按照你的观点,当他生起二禅的时候,舍弃了属于一禅离开欲界烦恼的离得,他会重新产生欲界的烦恼。但是有没有见到这些人转生到二禅的时候,舍弃了一禅的离得,重新产生欲界烦恼的情况?这个也没有。

“生起上禅同不具”,同样不具有烦恼,所以你的这种根据是不对的,是没办法安立的。

对方主要的根据是“已舍不具烦恼故”,我们通过两个根据,一个是圣者有顶的例子来讲,一个是凡夫从一禅到二禅的角度来讲,舍弃了离得不一定产生烦恼。主要从这两个方面驳斥了对方的观点。

辛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

通过哪一地能够断除哪一地的所断呢?

依于无漏未至定,
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
或禅生末解脱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
圣八能胜自上地。

此颂讲了三层意思,“依于无漏未至定, 能离一切地之贪”是一层意思,讲无漏未至定能够断一切地的烦恼。第三四五句主要讲第二层意思,即在未至定当中离贪,末尾生起的解脱道是从未至定当中生起,还是从正禅当中生起。第六句是第三层意思,除了未至定之外的圣者的其余八种无漏定,能够胜过自地和上地的烦恼。下面的烦恼未至定就可以搞定,上面的就不需要了,所以下地的不用再胜了。

何地断何地?第一个何地是“依于无漏未至定”,断何地呢?“能断一切地之贪”,所有的贪都可以断掉,从欲界开始,欲界的烦恼乃至于非想非非想有顶的所有的烦恼,全部都可以远离。从这个方面讲,无漏未至定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可以有这个能力。但是虽然有这个能力,是不是决定所有的烦恼都是由未至定来断呢?不确定。根基不同,也有通过一禅、二禅等来断的。但是无漏未至定的力量非常大,它可以远离从欲界乃至于有顶所有的烦恼,所以“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脱道”,“胜三地”即胜过欲界之后生起一禅,胜过一禅之后生起二禅,胜过二禅生起三禅。胜过了欲界、一禅、二禅这三地的烦恼,叫“胜三地”。“生末解脱道”,胜过三地的烦恼,在最后末尾起解脱道,叫做末解脱道。这样的解脱道到底是在未至定当中起,还是在正禅当中起?要分利根和钝根。如果是钝根,“由未至定”中生起解脱道;如果是利根,“或禅”,“禅”就是正禅,通过一禅、二禅、三禅生起最后的解脱道。

如果是利根,他是在未至定当中开始断除三地的烦恼,可以在正禅,一禅、二禅或三禅当中,生起来解脱道。他是利根的缘故,他的力量比较大,可以转变。生起无间道的时候,他是处于未至定。后面在正禅当中要不然处于意乐受,要不然处于心乐受。他可以转移,通过未至定的舍受可以转移到属于一禅、二禅、三禅的喜受或心乐受。

如果是钝根,转不了。在生起离贪的时候,是未至定,处于舍受,最后还是从舍受未至定当中生起解脱道。

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他要从一个舍受转变成其他的受,他的性质就变了。首先他是在舍受当中入定,如果从舍受要换成意乐受或者心乐受,他需要一定地勤作,所以他在末尾的解脱道的时候,仍然是以未至定起末尾的解脱道。如果不是利根者,能力不够,或者加行不够,就换不进去,要不然是不想换,没办法从舍受转换到乐受的状态。而利根可以驾驭,可以从舍受转到意乐受或者转到心乐受上面去。

所以利根者可以转,钝根者不能转,有两种情况。

“上地非由未至定”,“上地”,即四禅以上。如果他在入定的时候,从未至定开始离贪,胜伏了四禅以上的烦恼,在最末尾生起解脱道的时候,一定是在正禅当中,不会从未至定当中起。

为什么越往上走,反而越容易呢?因为四禅以上都是舍受,没有从舍受转变成意乐受、心乐受的情况。所以他入定的时候,也是未至定的舍受状态,在末尾起解脱道的时候,他也是舍受,因为四禅以上都是舍受。舍受对舍受,相对容易得多了,不观待勤作就可以生起,不需要勤作。

勤作主要是转变受的时候。你要从舍受转变成意乐受或心乐受,需要勤作,所以就困难一点。但是此处四禅以上都是舍受了,容易一些。

以上三句主要分析了从未至定离贪,在何地起解脱道。

最后一句是“圣八能胜自上地”,本来九种地可以生起无漏。前面有六种,即四种正禅、未到定、中间禅,再加上无色界的前三种,总共有九种可以产生。

“圣八”去掉未至定,剩下八种。“能胜自上地”,能够胜伏自地的烦恼,也能够胜伏上地的烦恼,不能够胜伏下地的烦恼。

不能够胜伏下地的烦恼,只是一个词句上的说法而已,为什么不能胜伏呢?因为下地的烦恼依靠未至定就可以了,不需要通过上面的禅定,所以从这个角度,从词句来说,好像只能够胜伏自地和上地,没有能力胜伏下地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下面的烦恼依靠未至定就可以,上面的禅定不需要再离。

辛三、世间道之所缘

世间解脱无间道,
依次而缘上下地,
即为静等粗等相。

修持世间禅定的时候,他的所缘是什么?“依次而缘上下地”,他的所缘既有上也有下。他的解脱道和无间道次第缘上地和缘下地就可以的。

所谓的上地就是平常我们讲的,欣上而厌下。“即为静等粗等相”。“静”,即很寂静的意思。“等”还包括妙,非常善妙;离,出离的意思。他看到上面的境界非常寂静等。看到下地“粗”,观待于静,很粗劣的、很粗大的状况。“等”还有针对于妙的劣,有的地方叫苦,所以他就厌弃;上面是出离的,下面是束缚的,针对于上面的出离,下面是障,束缚的意思。所以他看到上面这么好──静、妙、离,他就开始希求,我一定要往上走。然后往下看的时候,现在我安住的这个地,观待于上面来讲,是很粗大的、很下劣的、束缚的,所以欣上而厌下。世间道的所缘有两种,一个是缘上面好的,然后是缘下面差的。通过对比之后,他愿意往上走。

就像我们轮回众生要生起出离心,为什么要生起出离心?我们要思维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轮回当中的苦。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思维,《心性休息》《前行》当中都讲到了。在思维六道苦的时候,每一道都要认认真真地思维,地狱是什么苦,旁生是什么苦,饿鬼是什么苦,人道是什么苦,阿修罗是什么苦,天人是什么苦,这方面就是厌下。厌离之后就是欣上,上面是解脱一切生老病死苦,一切的苦苦、变苦、行苦,流转轮回的苦全部都没有了,这样一种涅槃、解脱是非常寂静,非常善妙的。

我们所谓的出离心也有这两个相,一个是要观察厌离整个世间痛苦的相,这样一种属于业惑的状态。然后观察解脱,不管是声闻的解脱、缘觉的解脱,还是佛菩萨的解脱,都是寂静清凉的。这个时候就生起一个出离心,我一定要从轮回当中出离,出离到哪里呢?就是要获得解脱的意思。

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痛苦,然后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安乐,这样一对比之后,自己就愿意往生。

所以此处世间道的特点也类似。我要知道上面是很善妙的,下面是比较恶劣的,必须要远离。他有这样一种动力,就愿意往上走。

庚三、智之生理

不动尽智起无生,
否则尽智无学见,
彼诸罗汉皆具足。

智之生理,就是智产生的道理。前面讲,通过金刚喻定的无间道,他已经断掉了最后的束缚,最后第九品的得已经断掉了,断掉之后就产生了尽智。这种尽智生起之后,会不会产生新的智呢?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动尽智起无生”,其中“不动”是六种阿罗汉之一,不动法利根阿罗汉。六种阿罗汉当中最后一种就是利根的,不动的。不管怎么样他不会再退失。因为在有部当中说,阿罗汉还有退失的情况,但是第六种不动法阿罗汉他是不退的,这个称为利根。不动的阿罗汉尽智起了之后,后面再生一个无生智[8]

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尽智和无生智。苦集灭道的苦已经知了,集该断的已经断了,灭已经证了,道已经修了,这就是生起了尽智,他该做的做完了。无生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了知,已经知道的苦不用再知道,已经断掉的集不用再断,已经证的灭不用再证,已经修的道不用再修。如果他进一步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这个叫做无生智。钝根就没有最后这种观念,只有前面的已经知的苦,已经断的集等方面。

“否则尽智无学见,”否则的意思就是另一种钝根者的情况。钝根者没办法在尽智的尽头再产生一个无生智。他在产生尽智之后,或再产生一个尽智的相续,或产生一个无学的正见[9]。他不可能在后面产生无生智。

“彼诸罗汉皆具足”也是一个问答。如果钝根者在尽智之后产生无学见,难道利根阿罗汉不会产生无学正见吗?利根阿罗汉也会产生,只不过利根阿罗汉的无学正见,不是随尽智产生的,而是随无生智产生的。到他产生无生智之后,就是缘无生智的后面,产生一个无学的正见。所以不管是钝根阿罗汉,还是利根阿罗汉,他们最后都会产生一个无学正见,只不过钝根者是随尽智产生的,而利根者是随无生智产生的。

庚四、沙门之摄义

什么叫沙门?

沙门之性无垢道,
果即有为无为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一切灭。

这个里面有三个意思,什么叫沙门,什么是沙门之性,什么是沙门之果。

首先什么是沙门呢?所谓的沙门是彻底息灭各种烦恼相续的圣者补特伽罗,这个叫做真正的沙门。有些时候说沙门婆罗门等,在唐译的颂词和注释当中,他也把婆罗门放在这个里面,说沙门的意思也是一种婆罗门。有些地方来讲的话,佛法当中也有婆罗门,而且是圣者相续的婆罗门。外道有外道的沙门,佛教有佛教的沙门,但是真实意义的沙门婆罗门是彻底息灭各种烦恼相续的圣补特伽罗。

外道上很多词句也和内道当中有一样的地方。比如,外道也讲世尊,也有婆伽梵。现在也有婆伽梵歌等等。他们的组织叫婆伽梵,和佛陀的婆伽梵,名称一样,意义不一样。外道也有沙门,内道也有沙门,但是能不能彻底息灭烦恼,内心当中能不能生起圣者的智慧,一个是名称沙门,一个是真实沙门。

婆罗门也是一样的,平常我们讲婆罗门,几乎都是把他指定为外道,其实这个是一种习惯,按照唐译的译本,这个婆罗门的意思也是灭掉烦恼相续的圣补特伽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有内道意义的婆罗门,也有外道意义的婆罗门。现在我们说婆罗门教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主要是从外道的层面来进行安立的。

沙门也有圣者沙门和凡夫沙门。凡夫沙门是指出家人,主要是指所修的道和行为比较随顺于圣者相续,这是从他的因位、道位来安立沙门的意义。果方面,真正的沙门一定是息灭烦恼相续的圣者补特伽罗。见道以上乃至于无学果之间属于圣者补特伽罗,这是真正的沙门。

沙门之性是什么呢?通过何种方便能够获得沙门的状态。“性”是方便的意思。直接能够得果的“无垢道”,无垢的无漏无间道叫做沙门的方便,沙门的性。因为通过这些殊胜的道可以息灭烦恼,通过息灭烦恼的途径可以获得殊胜的果位。

沙门之果是怎么样安立呢?“有为无为法”,沙门果当中既有有为法,主要是指这些解脱道,也有无为法,主要是灭掉烦恼的抉择灭。解脱道都是属于无漏有为,还有一种是无漏的无为,属于抉择灭。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这样的一种果有很多,但真正安立的有八十九种。是怎么样安立的呢?首先有八十一种修断,通过无间道灭掉一个,就获得一个解脱道,这个就是一种果,最后就是八十一种果。剩下八种主要是在见道当中,通过断除见断之后获得的。

十六个刹那当中有八个忍,有八个智。其中八个忍不算,因为忍正在断烦恼,还不算是真正的解脱道,不能安立为果,所以此处的果,全都是从智的角度来安立的。此处只剩下八个智,安立为见断当中的八个果。再加上前面的八十一种,就是八十九种果。

所以“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有八十九种解脱道。

“及一切灭”,八十九种灭,是从灭掉烦恼,抉择灭的侧面来安立的。

“解脱道”对应前面第二句当中的“有为”,这些都是属于有为的。“一切灭”对应上面的“无为法”,这个无为法就是灭的意思。所以对应果的时候,要么就是有为,要么就是无为。有为就是八十九种解脱道,无为就是八十九种灭。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0]金刚喻定是有学道当中最究竟的智慧。

[1]前面的八品烦恼已经断掉了。

[2]优婆鞠多尊者称为无相好佛,没有相好的佛。他度化了很多众生证悟阿罗汉果,事业特别广大,但是他只能将众生安置在阿罗汉的果位,仅此而已。至于菩萨果位,他就没有办法,他没有这样的发心,也没这样的能力和想法。

[3] 应供,同无生、杀贼等,都是阿罗汉的名称。

[4]相续当中的烦恼已经完全寂灭了,但是他的五蕴还没有灭掉。

[5] 缘四谛真相的缘故可以离贪。

[6] 离得,即离系之后有个得,获得这个得是已经灭除烦恼的标志。

[7] 一半的意思是不完全,没有完全断掉有顶的烦恼。注释当中讲了七品、八品的烦恼断掉了。

[8] 十种智慧之一是尽智无生智,关于尽智和无生智在第七品讲。

[9] 无学道有一个缘无学道本身的正见。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